第一章●燈前夜話
前期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劍,貫穿著整個江湖歷史,在冷兵器時代,劍是人們常常使用的武器,它在兵器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被稱為「百刃之君」,在江湖傳說中的各種兵器中,最具文化內涵,它所包含的深邃文化意境,遠非其他兵器能比。它不僅為武將喜愛,也深受文人青睞,在古代詩歌中,劍出現的頻率很高。劍讓人怦然心動,卻無法讓異類喝彩,詩魂千里之外,劍聖卻踏歌來。劍,不戰而屈人之兵;詩,至上的王者之風,劍法與詩美妙結合,正所謂:
擁旌臨合浦,上印卧長沙。海徼長無戍,湘山獨種畬。政傳通歲貢,才惜過年華。萬里依孤劍,千峰寄一家。累征期旦暮,未起戀煙霞。避世歌芝草,休官醉菊花。舊遊如夢裡,此別是天涯。何事滄波上,漂漂逐海槎。
有詩亦云: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綠,女牆猶在夜烏啼。平江渺渺來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鳥不知陵谷變,朝飛暮去弋陽溪。
盛夏炎炎,琅琊山區連日悶熱少雨。三面環林,北靠琅琊山的西賢庄,更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入夜,華燈初上,莊主天下第一劍上官忠雲的公子上官羲,用膳完畢,回到後院廂房,上官羲的房間與其師傅薛雲義睡在一起。後院和前院,涇渭分明,界牆上一個小門相聯通。薛雲義乃上官忠雲的摯友,武功臻於一流,文才冠於當世,借住西賢庄二十餘載,是上官羲的文武師傅,與上官羲親如父子。上官忠雲只有上官羲一個獨子,常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讓薛雲義和上官羲同住後院,實有託庇之意,亦可拱衛前院,這樣安排,別有深意。
夜寂寂而無聲,氣蒸蒸而生燥。處在高牆深院里的上官羲和薛雲義廂房,雖然門窗軒敞,還是一絲涼風也不進,熱得上官羲遍體生津,氣悶心煩,輾轉反側,久不成眠。
「羲兒,你在想什麼?」靜坐練功的薛雲義問,「你今日剛隨莊主參加黃秋陽叔父的歸隱大典回來,一路勞頓,應該早點就寢。」
上官羲道:「師傅,我沒想什麼。天熱難眠,遠林而未有鳥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聞蛩響,頓覺漫漫,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可是有一事弟子不明……」
薛雲義停止練功,收功后看著上官羲問:「什麼事?」
上官羲道:「黃秋陽叔叔金盆洗手、退隱江湖。黃師叔刀法乃天下第一,應該光揚武學,為什麼忽然封刀斂跡,退隱江湖?」
這時,忽然從打開的窗扉,吹進一絲涼風,吹得薛雲義和上官羲些許清爽。
其實,對於黃秋陽退隱江湖之事,薛雲義也百思莫解,無法答覆上官羲,只得含糊答道:「人各有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汝尚且年輕,不要想退隱江湖之事。現在已不太悶熱了,早早睡吧,明早我傳你孤獨劍法的幾句秘訣。」
上官羲爽快答應,心裡很高興。因為日間和父親一起,參加完黃秋陽師叔的退隱大典歸來,日行百多里路,身體甚是乏累,屋裡一涼爽、適宜,睡意漸至。不大一會兒,便酣然入睡了。
房內,殘燈如豆,唯有薛雲義在床榻上靜坐練功,長夜漫漫,忽然一聲慘叫聲劃破寂靜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