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東江情緣> 第137章 歷史變遷

第137章 歷史變遷

  第一百三十七章 歷史變遷 

  芷欣想起了上次吃牛排的時候,由於未與他商量就先行離開,搞得他很沒面子。如今他趁這次吃披薩時,來個不辭而別,就是為了挽回男人的尊嚴。真是心胸狹窄之人,睚眥必報! 

  結完帳,她剛走出必勝客餐廳的大門口,就看到他向自己大步流星而來。 

  她沒好氣地說道:「你不是走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秦風只顧著喘氣沒有說話,把手中的維生素e軟膠囊交給了她。 

  「幹嘛?」 

  「你的手指脫皮了,吃吃這個就能好。」 

  她的心就像斷流的河床被涓涓細流慢慢滋潤,一股暖烘烘的熱潮湧了上來。看來剛才錯怪他了,一種愧疚感充滿了全身的每個地方。 

  「那你剛才出去的時候怎麼不跟我打聲招呼?」 

  「剛才去買的時候,店門就差點關了!」 

  「哦,原來是這樣!」 

  「走,我們到附近逛逛吧。」 

  兩人的腳步漸行漸遠,彼此的距離漸行漸近,消失在華麗霓虹燈下的人流中。 

  且說桃源茶莊倒閉了以後,對於春亮來說,他在縣城就少了一個棲居地。兩人約會的次數減少,但對彼此的思念之情卻在日益加強。進入初冬,好容易遇到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春亮決定帶詩涵來村裡游一游,感受一下新農村建設給家鄉面貌帶來的變化。 

  古往今來,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自神農氏誨民耕種,當為農始;有巢氏教民築居,當為村先。中華五千年文明,如浩瀚長河中的一卷卷厚重史冊,朝代更替,滄海桑田,無論世事如何變幻,而村落這一最基本的行政群落,卻生生不息,綿延永恆。 

  圳下村歷史悠久,自商周圳下文化遺址發掘,故知始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隨歷史不斷向前演進,圳下村因處贛粵商旅之必經之地,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一處處驛站,訴說著其曾經有過的繁華;一座座山巒,見證者圳下村千年的歷史更替;一幢幢古屋,銘刻著圳下村客家先民的創業足跡。商周先人的文化舊跡、古道上的馬鈴聲聲、文昌高閣的晨鐘暮鼓、圳下戰鬥的悲壯激越……從古代走向近代、從近代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圳下村總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使圳下村顯得古老而年輕、厚重而活潑。圳下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使它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圳下村所走過的現代農業發展歷程,成為中國無數村落中的一個剪影。 

  歷史長河,波瀾不驚,似深澗流泉,款款中千古流韻。 

  歲月流年,笙簫常鳴,如白駒過隙,倏忽間已逾千年。 

  圳下村所走過的千年歷史,在歲月的風霜中砥礪前行。與所有的村落一樣,圳下村經歷了由蠻荒到文明的嬗遞,都隨著時代的脈搏一起由落後走向興盛,由貧窮走向富裕。不同的是,圳下村在歷史的恩惠中,更多經歷了一件件或凝重、或悲壯、或自豪、或抒情的歷史往事。 

  圳下人文蔚起,概而言之,當有「三幸」:「一幸」是遠古時代,先人在此開疆闢土,創造了悠久的的歷史文化;「二幸」是**紅軍有驚無險,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逢凶化吉之地」;「三幸」是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指導下,圳下村在小康生活的征途中,走向致富的前列。 

  兩人來到坐落在德馨圍圍屋上的圳下村村史館。遠遠望去,地面上非常趕緊整潔,牆壁被粉刷得雪白雪白的,掛有幾幅配有文字的圖片。走進古老的木門,是一條通道,兩邊的牆壁上分別掛了一副「劉氏家訓」和「潘氏家訓」。跨過天井,便可看見步入祠堂的一扇小門,掛了三塊匾,頂上為「圳下村史館」,左邊為「鑒史能知興替」,右邊為「耕讀可振家邦」。 

  步入小門,便是展覽廳。牆壁上的橫幅介紹了該村的村情簡介、交通區點陣圖、商周文化遺址、歷史沿革、姓氏淵源與遷徙、惟貴公夫婦合傳、潘任公駐守大營崗、客家建築、民俗活動、當地山歌、民俗節慶、客家飲食、鄉村休閑等。實物展覽有馬燈、煤油燈、馬刀、鐵挫、鴨毛扇、網兜、羅盤等。 

  這裡重點描述一下圳下八景: 

  第一景為項甄插天,以詩為證。 

  詠項甄插天 

  劉拱宸 

  巍峨項甄接蒼天,斜插東郊最上端。有興登臨山頂望,定從碧落弄雲煙。 

  第二景為雁齒拱橋,並附詩一首。 

  雁齒拱橋 

  劉瑞祥 

  疊石為橋似月彎,豈同高渺莫能攀。 

  熙熙攘攘名利客,不用乘輿濟往返。 

  第三景為蓮花寶嶂,並附詩一首。 

  蓮花寶嶂 

  劉曰庠 

  高砠翠嶂暮飛鴉,千葉層層自縱斜。 

  綠萼永開自不落,嘉名曾賜喚蓮花。 

  第四景為文昌高閣,並附詩一首。 

  文昌高閣 

  劉曰庠 

  位列天垣聖可通,星羅比極振文風。 

  試登百尺危樓上,恍立千層霧氣中。 

  第五景為禪院晨鐘,並附詩一首。 

  禪院晨鐘 

  劉瑞祥 

  疏星落落日將紅,忽覺梵鍾到耳聰。 

  靜聽音流禪院出,經聲朗朗日曈曈。 

  第六景為羅星塞口,並附詩一首。 

  羅星塞口 

  劉拱宸 

  沃野平原且勝多,一山排列似星羅。 

  不知箕斗如何過,降謫人間笑折騰。 

  第七景為大營古崗,並附詩一首。 

  大營古崗 

  劉拱宸 

  信國忠貞佐宋王,在營遣跡在東湘。 

  文公杳矣平原在,惟見寒鴉集古崗。 

  第八景為文筆擎天,並附詩一首。 

  文筆擎天 

  劉拱宸 

  一山秀麗發奇峰,銳似毛錐倒地中。 

  豈是山靈能寫照,欲從天際繪蒼穹。 

  接著兩人又欣賞了河唇壩圍。該圍屋由圳下開基十一世祖劉元材建於清代末年,主廳面寬13米,進深22米,坐西朝東,面闊三間,二進三廳二廂房二橫屋,抬梁式懸山頂金包銀大瓦房。 

  村子進行新農村建設后,在原生產大隊舊址修建了一個亭子,周圍砌了一道道花圃;在河唇壩圍門前的空地上新添了青少年公共娛樂設施,如乒乓球桌、籃球架、單杠、雙杠、翹翹板等;在德馨圍的側邊建了一個現代化的公共廁所;推倒破爛不堪的土坯房,蓋起了三層小洋樓;在井唇的原址上建了幾排新農村建設房屋;村與村之間的公路水泥硬化了;村民們把歷史久遠的自行車都賣了,破舊的摩托車擱置在遺忘的一角任其長木耳,嶄新的小車停在了門前的石灰坪上…… 

  春亮帶詩涵來到文昌高閣旁邊的圳下小學,創辦歷史悠久,卻在幾年前被教育局下令停辦了。他指著牆角下的一個破洞,稱讀幼稚園的時候,自己與同學們經常在那鑽來鑽去;他指著只剩半截的枯樹樁,稱圳下戰鬥時,它是由住在文昌閣里的毛主席親手種下的;他指著最左邊的那個宿舍,稱當時的女班主任就住在那裡。一到星期五下午,她的男友就會騎著一輛鳳凰牌自行車來接她。即使是大雨滂沱,或者風雪載途,仍然準時無誤,非常浪漫,非常純樸。 

  他又帶她來到果山裡。遠遠望去,漫山遍野的臍橙,就好像一個個金黃色的燈籠掛在了枝頭。山上的柑橘專業采果隊,把一個個金燦燦的臍橙剪下來,裝在籮筐里,再挑到路邊的篷布上。汗水濕透了他們背上的衣服,鞋底沾滿了厚重的泥巴。另一群婦女則負責挑選果實,把好的裝在果簍里,把劣的放在一邊堆積起來。過秤后,一筐筐的果簍裝在了貨車的車廂里…… 

  詩涵有些口渴了,他帶她來到一泓泉水邊。她忍不住用雙手掬了一口水,猛喝了一大口,真是清冽甘甜啊! 

  「村子里能喝到這樣的水的地方,已經不多了。」 

  「為什麼?」 

  「因為經常噴洒農藥,把水質給污染了。」 

  「哦,原來是這樣。」 

  「我縣癌症的發生率逐年上漲,就跟這水質有很大的關係。」 

  「難怪大家都改喝桶裝礦泉水了。」 

  在他年幼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村民在泉水裡放了幾尾青魚。結果懵懂無知的春亮與高教娃子、黃毛二蛋等為了抓魚,拚命地想把水舀干。可是舀了許久,水一點都沒少。沒辦法,他們只好光著膀子伸手去摸。一直徜徉生活著的魚兒折騰不起這驚動,穿梭來穿梭去,就是抓不著。氣急敗壞之下的他們,直接把遮擋泥沙的簸箕全拆掉。他們的父母得知這回事後,把他們劈頭蓋臉地責罵一頓。 

  春亮還告訴她,收穫柑橘的時候,村民們把吃完的快餐盒隨手一扔,卻沒人清理,對土壤造成了白色化學污染。遺落在地上的橙子,通過自然腐化,遠遠就能聞到一股酸臭味。 

  兩人來到了春亮的家裡,樹上的柿子半紅半黃的,看起來特別誘人。詩涵伸手摘了一個,洗一下就要往嘴裡啃。 

  「咯咯咯——」他忍不住撫養大笑著,「剛摘下的柿子怎麼能吃呢?澀得很!」 

  「那怎麼才能吃?」 

  「用麻桿插進去,過幾天就能吃了。」 

  「那好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