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大明田賦之謎,改革勢在必行!
這個數字比朱媺娖預料的要少一些。
表面上看,她如今所統治的大明相比萬曆時期只是增加了雲中、寧綏、南海三個省以及甘肅下轄的青海地區,且都是沒多少耕地的。
可實際上,各省清丈清查出了不少隱田——浙江這等耕地本就不多的省份都查出了400萬畝,其他省份可想而知。
除此外,朱媺娖還知道後世大夏除去雪域、西域,領土面積還沒大明此時大(主要是增加了呂宋島),但耕地面積卻達到了19億畝。
並且這還是一些地方退耕還林,或是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結果。如果大夏全力種植糧食,耕地面積肯定更大。
因此在她心裡,大明此時耕地面積不說趕上後世大夏吧,經過清丈應是能使耕地增加至15億畝的。
如今沒達到她的心理預期,絕非清丈出了問題。
清丈隊伍是朝廷專門培養出來,下派到各省的,同時有都察院和錦衣衛南鎮撫司明裡暗裡盯著,若有問題,絕對瞞不住她。
再考慮到之前大明畢竟經歷了一二十年的戰亂,天災也是連綿,使得人口比萬曆時減少了上千萬,甚至可能是兩三千萬。
人口不如萬曆時多,一些不太好的田地自然就沒人去耕種了,成了荒地。
大約這才是耕地數目沒達到她心理預期的主要原因。
最後,朱媺娖就這13.5億畝地的稅收做了大概預估。
隨著清丈田畝與攤丁入畝的進行,朝廷對耕地稅政也進行了改革。為了避免地方官利用耕地稅率壓榨百姓或者謀私,種糧食的耕地統一定為十稅一。
對於糧食出產率低,乃至遭受了天災的地方,朝廷會另行補貼。
當然,朝廷具體徵稅時,實際是根據各省的耕地畝數預估其糧食產量,要求其總共徵收多少糧食或稅銀(一條鞭法徹底貫徹落實需要時間,偏遠地區缺乏銀錢,還允許以實物納稅)。
各省對下轄各府縣分配徵稅任務也是如此模式,具體過程還是比較講究的。
考慮到超級稻、超級小麥子代,以及番薯、玉米土豆等新作物的推廣,便以每畝田地均產2石糧食計算,大明朝廷一年兩稅大概能徵得5.4億石糧食。
明朝的稻穀出米率大概時0.65至0.75,小麥出面率大概為0.7至0.8。
米面綜合一下,按0.75算好了,那就是朝廷一年可得米面大約4億石。
米面均按市價每石1.5兩銀子折算,那便是6億兩!
朱媺娖並沒有因為這個數據多高興,因為她知道,各省田地具體情況是複雜的,不可能像她這麼簡單的估算。
首先超級稻、超級小麥、藩屬、玉米、土豆等增產和高產的作物,這幾年朝廷雖然一直在推廣,但距離全國普及仍差不少,得好幾年後才可能實現。
所以,大明如今田地的實際均產可能低於每畝2石——至於如江南上好水田那樣種原生稻都能畝產三四石的終究是少數。
其次,就全國而言夏收所得其實要少於秋收,故夏稅所得亦少於秋稅,夏稅加秋稅也不能簡單地乘以二。
再加上一些地方發生天災,田地顆粒無收不說,還需要朝廷投入錢糧救災、補貼。
最後,藩屬、玉米、高粱等作物,是沒水稻、小麥那麼值錢的。
所以,朝廷一年通過耕地所得稅入都未必有6億兩白銀的一半。
可即便是田賦稅入真有3億兩,朱媺娖做夢都要笑醒了。
事實上,除去糧食運輸的損耗,以及朝廷手中糧食價格實際低於市價不少(實際按一兩一石算),全國耕地的實際稅入還要再減少個三分之一左右。
然後地方官府還要截留部分,真正上交朝廷中樞的可能只有七成左右。
這麼一算,朝廷通過耕地實際所得稅銀也就1.5億兩左右。
估算到這裡,朱媺娖就想到了此前大明的最高稅入,是在萬曆六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初見成效之後。
她翻看資料,發現這一年大明的田賦稅入為2080萬兩,加上其他方面的稅入,當年的總財政收入為2650萬兩。
只算田賦的話,如今大明每年所徵得的是萬曆六年的7倍有餘!
隨即朱媺娖腦海中便浮現兩個問題:
為什麼會多出這麼多?
首先,大明如今廢除了衛所制,將當初軍屯體系下的400多萬畝田地都划給戶部管轄了。再次,朝廷清查出了不少隱田。
也即是說,萬曆六年的田賦是在700多萬頃的耕地基礎上所得的。而她剛才所算得的數據則是在1350萬頃耕地基礎上所得。
這就至少該翻兩倍。
其次,如今朝廷所定的田賦正稅十稅一,是高於萬曆時期的——當時大明各省平均下來大概是三十稅一多點(0.038)。
當然,實際還有許多苛捐雜稅,百姓每年需要交納的各種錢糧是超過如今的(一條鞭法設想的內容是挺好,但其實好多內容都沒落實下去,連清雍正那次都沒能完全落實,所以大多數地方苛捐雜稅、徭役等都還存在)。
而昭武朝就是十稅一,沒有其他苛捐雜稅,連徭役都廢除了,官府做工程需要僱人。
這等於是將其他苛捐雜稅、徭役等都併入了正稅一起徵收,且落實得很好。
再加上糧食增產,吏治清明,官府積極應對天災,工商業大發展,賺錢機會增多,百姓生活實際比萬曆年間要好上一大截。
問題是,萬曆時朝廷所得稅入主要是正稅,其他苛捐雜稅不是地方用了,就是在無形中消耗了,或是根本就沒有轉化為銀錢顯示在賬面上。
所以,這裡就讓昭武時期的田賦稅入比萬曆時期又高出個兩三倍。
再次,萬曆年間銀子比如今值錢。
當年米面市價大概是0.8兩銀子一石,如今卻是1.5兩。即便將如今的米面市價按照1兩一石計算,大明銀子實際價值也是降低了五分之一的。
最後,朱媺娖剛才的計算漏掉了非常關鍵的一點——皇室、藩王、勛貴、士紳等的免稅特權!
藩王就不說了,如今大明藩王在本土的田地都被沒收為官田了。
但皇室、勛貴加士紳群體的免稅特權仍舊覆蓋了相當多的土地。
前面的幾個原因,使得昭武朝稅收應是萬曆朝的五六倍。再算上免稅特權這個大原因,增至七倍多是可以理解的。
之後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如今朝廷每年田賦真收到了1.5億兩嗎?
朱媺娖看了去年的稅收,朝廷田賦稅入實際只有8000千萬兩(清乾隆時期最高為七千多萬兩)。
】
相交於萬曆六年的2000萬兩是增加了四倍左右,可相較於她方才所估算的1.5兩卻少了近一半!
即便除去今年部分地方才完成清丈田畝、攤丁入畝的工作,再除去南海、寧綏、雲中及青海地區增加的那些田地,缺口也不該多達7000萬兩。
由此可見,這免稅特權每年至少令大明少了幾千萬兩的田賦稅入!
想了想,朱媺娖提筆在一張宣紙上寫下「五千萬兩」幾個字。
盯著這幾個字,她不禁喃喃道:「看來必須得進行田賦政策的下一步改革了。」
後世清朝將這一步改革稱為「士紳一體當差納糧」。
但朱媺娖覺得,她若進行相關改革,大約不能如此稱呼。
因為清朝的皇室、勛貴群體是不需要當差納糧的,而她則準備讓皇室、勛貴跟士紳一起當差納糧!
這時,一旁的連翹輕聲提醒道:「陛下,快要五點半了,可需要讓膳房準備晚飯?」
「嗯,讓膳房準備吧。」朱媺娖說完,隨便點了幾個菜。
然後她坐在龍椅上就不禁想起了郝光明,心道:也不知相公在雲南那邊是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