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巡撫許可權,圖取漠南
到了昭武五年,大明一些新制度也逐漸明晰起來。
比如說巡撫是否兼管軍事的問題。
在內地省份,一般來講巡撫是無權調動該省衛戍軍的。至於其他省份的衛戍軍,以及更高級別的邊防軍、禁衛軍,一省巡撫就更不可能調動了。
最多是通過影響本省巡警廳,調動省內的武裝巡警。就這,還得是巡撫威望足夠,調兵理由足夠,巡警這邊肯聽他的話才行。
若是遇到省內出現較大的匪患,或者是什麼勢力叛亂,朝廷可以授予巡撫臨時調度衛戍軍的權利,但也可以由軍務院直接命令該省衛戍軍某鎮總兵負責剿匪、平叛之事。
所以,內地省份巡撫的主要任務就是搞好文治,如本省的吏治、交通、水利、民生、經濟等方面的工作。
邊省巡撫就不同了。
其授職時一般便會被朝廷加兵部侍郎銜,到任后擁有調動本身衛戍軍的權利。
當然,不論是在文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邊省巡撫一般都會受到總督轄制。
如調遣衛戍軍,只要數量達到一個鎮,必須請示總督,獲得許可方可。也即是說,邊省巡撫是調不動衛戍軍總兵的,唯有總督方可。
除此外,如今大明不論是巡撫還是總督,衙門中都有電訊組,可隨時和朝廷中樞,和朱媺娖聯繫。
所以,即便是許可權內的調兵,他們也會先通過電報向軍務院報備,再行動。
章曠任北直隸巡撫后,前一兩年的工作主要還是協助堵胤錫做好軍事方面的布置。一為防虜,二為收復失地做準備。
昭武三年大明收復遼西、遼東之後,章曠才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省內民生、經濟等文治工作上。
雖然北直隸條件不錯,也是朝廷重點支持搞建設的省份,但能做到讓百姓覺得日子過得比萬曆時還好,章曠這位巡撫肯定是用了心的。
朱媺娖跟章曠聊了會兒北直隸經濟建設方面的事情,才對堵胤錫道:「朕欲在兩三年內收服漠南蒙古,堵卿以為如何?」
北直隸、山西是與漠南蒙古諸部接觸最多的邊省,其次才是陝西。
因為陝西有一部分是與瓦剌勢力相接觸的,北邊則是瀚海大沙漠,與漠南蒙古諸部落的接觸反而較少。
堵胤錫道:「回稟陛下,若像以前歷代治理草原那般,純以武力征服、鎮壓,至多輔以和親,想要幾年便收服漠南蒙古定然頗難。
何況我大明從不和親,對待四夷向來都是示之以威,結之以義,鎮之以軍。
如今北疆諸省,在朝廷指導下,開辦毛紡、奶製品、肉製品等工廠;同時增加馬市數量,放寬互市限制。
諸如此般新政,不僅令邊省百姓收入明顯增加,漠南蒙古諸部,上至貴族,下至普通牧民,也都因此獲益不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抗災、抗風險之力也有所提高。
而今蒙古諸部皆親近我大明,尤其是下面的普通牧民,多有逃往我大明境內落戶的——此可謂誘之以利。
再結合臣此前所說的前三項,可以說我大明收服漠南蒙古時機已經成熟。此事若行,當如水到渠成!」
聽了堵胤錫的話,朱媺娖頗為高興,笑道:「堵卿的想法跟朕差不多啊——再過兩年,這漠南蒙古就會像熟透的果實,我大明若不摘取,它可就要爛了。」
堵胤錫聽了隱有所悟,不禁點頭道:「確是如此。」
昭武元年北伐之戰後,原本全部歸順於清國的漠南蒙古諸部其實就產生了分裂。
少部分跟清國瓜葛較深的,跟著多爾袞等去了遼東,被編入八旗蒙古。
大部分看出清國怕是不行了,便選擇留在漠南。
其中一些首領較為聰明的部落還遣使向大明這邊賠禮道歉,表示臣服,想避免被大明報復。
原本漠南蒙古諸部跟隨清虜入關,就折損了許多兵馬、成丁,實力大減。後來再一分裂,漠南蒙古諸部的實力就更差了。
這不僅使得原屬於漠南蒙古的牧場被漠北蒙古(喀爾喀)及漠西蒙古(瓦剌)侵佔不少,還使得諸部落貴族對下面牧民的控制力大大減弱。
須知,蒙古貴族控制牧民也是需要恩威並施的。
這恩,指的是牧民受到其他部落之人欺負、侵佔牧場、搶奪牛羊時,貴族能保護得住。否則牧民憑什麼向貴族繳稅?又用什麼向貴族繳稅?
這威,則指的可以震懾住牧民,讓他們老實繳稅,不敢輕易逃亡,脫離貴族的控制。
所以,不論是恩還是威,都需要貴族擁有足夠強大的武力,也即是軍事實力。
北伐之戰後,漠南蒙古的貴族們軍事實力大減,再加上各部都人口銳減,牧場相對變得更多,自然就給了牧民們掙脫控制、自由放牧的機會。
根據錦衣衛北鎮撫司彙報,過去幾年間,漠南甚至有上萬的牧民沒有部落歸屬,成為了自由人,或者說流浪者。
然而,自由是需要代價的。
一個自由的牧民,想要帶著家人在十七世紀的草原上生存下去,更是需要面對許多難題。
如生活所需的鹽巴、布匹、茶、鐵鍋等物品,以前商人們都是直接運往部落中與貴族進行交易,再由貴族轉手賣給牧民們。
商人若不賣給貴族,違反規則直接賣給牧民,很難活著走出該貴族的領地。
所以,以前草原上的商人都不敢和牧民直接交易。
如此一來,那些流浪的自由牧民想要獲得生活必需品自然苦難無比,導致其根本無法生存多久。
又如安全問題。
草原上不僅馬匪和其他貴族會搶劫你,若是你不夠強大,連狼群和別的牧民都會來欺負你,把你和你的牛羊變成他們的口糧、財富。
所以,當一個自由牧民,意味著隨時都會喪命,毫無安全可言。
不過,從昭武二年春天開始,上述的這些事隨著大明重新掌控北疆諸省發生了改變。
大明新軍駐守邊牆,及內外墩台,兵鋒直指漠南蒙古諸部,即便是不動一兵一卒,也令在北伐之戰中被打得喪膽的蒙古騎兵不敢南顧。
這種情況下,一些大膽的大明商人進入漠南諸部勢力範圍經商,相當於身上有了一層無形保護,令各部貴族不敢過於刁難。
有聰明的蒙古貴族甚至給大明商人提供方便,達到溝通、交好大明的目的。
感覺大明朝廷及軍隊靠得住,商人們膽子也就大了,尤其是一些想要抓住機會發財的小商人,敢冒險將商品賣給那些自由牧民,乃至貴族底下的牧民。
另外,一些牧民發現馬匪不敢在大明邊牆外三十里內劫掠,大明新軍也沒有像以前大明邊軍一樣劫掠牧民的習慣,使得大明邊牆外三十里形成了一片安全區,便紛紛遷徙過來。
等到北疆邊境各個縣開始招募流民充實人口時,又有一些牧民抓住機會,通過邊牆來落戶成為大明百姓。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牧民脫離貴族控制,來大明落戶。
如今情況還不算嚴重,漠南蒙古各貴族有都在舔舐傷口、爭奪地盤,顧不得這些。
但若過個七八年,十幾年,這些貴族恢復了一定實力,甚至在爭奪中出現了新的漠南霸主部落,必然不會對牧民逃亡之事視而不見。
】
縱然那時漠南蒙古仍然不是明軍的對手,但帶著牧民、牛羊遷徙遠遁確實可以做到的。
漠南草原若沒有了牧民,大明縱然得到又有何益呢?
再想將其治理好,發展起來,怕不是得多花個十幾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