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有一個寶葫蘆!> 第十三章 好人有好報

第十三章 好人有好報

  十五分鐘不到,張浩就麻利的殺好一隻雞送進廚房了。

  廚房在東屋的最裡面,屋后就是後山的緩坡,除了一些果樹外還有一塊很小的菜地,種了幾壟姜、蔥、蒜、辣椒等調味菜,可以從廚房的後門通到那裡。

  靠後牆處還砌了個一米多高的水池和洗菜台,兩根膠管將山上的泉水引入池中,水池裝滿後會自動溢出到外面的小水溝中,繞過東邊的外牆,最後流進屋前的蓮塘里。

  廚房裡用的是一大一小兩個灶口的土灶,青磚水泥壘砌而成,外面還貼了層白色的瓷磚。小灶一般每天早上都會煮一鍋粥放著,人吃或著喂牲畜,剛好夠一天的份量。

  大灶是一口大鐵鍋,用來炒菜做飯的,鐵鍋旁還有個水罐,做飯時添上冷水,飯菜做好后基本就燒開了,很是方便。

  灶台靠牆的煙囪用土陶管一節一節的駁接著穿過屋頂,矗立空中,做飯時升起裊裊炊煙,別有一番鄉村風味。只是現在村裡基本都用煤氣做飯,燒柴火的人越來越少了。

  灶台旁邊還有個神台,那裡是敬拜灶君爺的,一盞油燈,一尊香爐,一盤糕點,每逢初一、十五老媽都會給灶君爺上香,保佑全家平安。

  「人間煙火鍋灶始」,一日三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就在這土灶的方寸之間盡顯酸甜苦辣咸,而由此烹出來的菜肴,才會有家的味道!

  ……

  由於時間緊,怕兒子餓著,所以這隻雞張秀蘭打算姜炒,這樣比較簡單快捷。只需要將雞肉斬成塊,與薑片一起放入鍋中翻炒,等快好了的時候再用澱粉勾芡,如此做成的雞肉不僅嫩滑入味,而且裡面香稠的湯汁最適合用來拌飯了。

  張浩一邊幫老媽燒火,一邊閑聊道:「媽,爸去哪裡赴圩,怎麼還沒回來?」

  「今天是河東鎮圩日,比較遠,估計今天的山貨也不怎麼好賣吧。」

  河東鎮就在安陽鎮隔壁,距離南福村有二十多公里,過了河東鎮再走十七八公里就到縣城了。

  河東與安陽兩個鎮的圩日是錯開的,安陽這邊逢農曆「一四七」為圩日,河東逢「三六九」為圩日,這樣兩個鎮的人都會有更多的交易機會。

  聽到老媽的話后,張浩不禁抱怨道:「都說過別去挖那些山貨了,他的腿腳又不方便,挖那些東西又累又掙不了幾個錢,何苦呢。」

  屋後面就是連綿的群山,自然不缺山貨草藥,像什麼硬板頭、雞腸風、五指毛桃等藥材山裡多得很。

  這些東西拿到大城市裡可能會值些錢,但在老家這樣的山區就賣不了幾個錢了,想吃的自己去山裡挖就是了,誰會花那個冤枉錢。

  張秀蘭白了自家兒子一眼,沒好氣說道:「你有能耐跟你爸說去,看他聽你的不,在這跟我說有什麼用。」

  張浩聞言只能訕訕的笑了一下,他也知道自己說了也沒用,老爸這個人是閑不住的,說了還可能會挨批。

  說起來張浩家以前的條件在整個村裡都算是不錯的了,不然也建不起這麼大的一座宅子來。

  張家先祖可是進士出身,村子中心的那座大圍屋外面還立著先祖的功名柱呢,所以張浩家的輩分比村裡其他人都要高,張氏族譜也一直由先祖這支主脈的長房後人掌管保存。

  以前族譜就在張浩爺爺手裡,在他去世后才轉交到張浩的三爺爺手裡暫管,最終還是會交回張浩這位長房子孫手裡的。

  張浩爺爺那輩有四兄弟,爺爺張世賢為長兄,年輕時跟一個道士習得了一手好醫術,在整個安陽鎮都是大有名氣的。

  同時他採藥製藥也很有一手,用的草藥很多都是自己去山裡採挖回來的。

  只不過張浩爺爺生性淡然,只想守在這個祖輩世代居住的小村莊里,平日里給鄉親們看病也只是收一點中藥材的成本費,遇到家庭困難的還會倒貼。

  倒是對於鎮上乃至縣裡那些聞名過來求診的有錢人收費會高很多,這樣的人還不少,所以也足夠補貼家用,甚至小有盈餘了。

  二爺爺張世平十六七歲就去參軍了,長樂縣作為老蘇區,不管是為了保家衛國也好,還是為了當官發財也好,總之去當兵的人不計其數,可最終能活下來的卻很少。張浩的二爺爺便是如此,最後家裡等來的也只是一紙遺書。

  三爺爺張世民,熟讀聖賢書,文化人,以前是村裡的私塾先生,後來當了鎮小學的校長,現在已經退休了,在家頤養天年,平時一般呆在圍屋中心祠堂里。

  四爺爺張世崇同樣十幾歲就外出闖蕩,與人結伴下南洋了。當時時局動蕩,有人蔘軍,有人外出謀生路,其中很多人就選擇了下南洋拼搏,因此嘉州也是著名的僑鄉之地。

  而張浩的四爺爺在離開后的三年裡還經常有家書以及一些錢財寄回家中,但之後就再也沒有音訊了,都不知道是生是死。

  至於張浩的老爸張傳平以前還是南福村的村主任,家裡又還有一座果山,總體來說這樣的家庭在農村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張浩讀高三那年,家裡發生了一場意外。

  那時正是南方多雨季節,接連幾天都是強降雨,而就在一個下著瓢潑大雨的夜晚,村裡有一戶人家的小孩發燒嚴重,已經出現抽搐癥狀了,只能求助到張浩家。

  這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張傳平是村主任,老爺子又是大夫,對此當然不會不管了,於是就大半夜冒雨騎著摩托車載老爺子前去急診。

  經過老爺子的一番施救后,小孩的病情總算是穩住了,可就在兩人看完病返程經過一處山坡時,突然遭遇了山體滑坡,很不幸被其中一塊滾落的大石塊給砸中了。

  當時天已經蒙蒙亮了,附近早起的村民聽到「轟隆」巨響后出來查看,見到張傳平和老爺子正倒在血泊中,傷勢十分嚴重,於是趕忙召集村民合力將兩人送到醫院救治。

  可老爺子終歸年紀大了,搶救了三天還是沒搶救回來,最終撒手而去。

  張傳平也在ICU住了大半個月才僥倖撿回了一條命,但從此身子骨虛弱了很多,而受傷最嚴重的右腳雖然保住了,但也留下了後遺症,走起路來有些跛腳。

  這場意外對於張家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家裡的兩個主心骨一死一殘,為了救治兩人還欠下了三十多萬的外債。

  不過好人自有好報,托老爺子生前積攢下來的好人緣,儘管當時村裡人的條件都不富裕,但或多或少的都拿出一些錢來借給張家度過這個難關。

  之後大家也沒有急著催賬,陸陸續續的直到去年這些錢才徹底還清了。

  拖欠那麼久也是沒辦法的事,出事後張傳平就主動辭去了村主任的職務,身子骨不好又幹不了重活,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那片看天吃飯的果山了。

  可當時家裡老的老,病的病,還有張浩和張嬡一雙兒女在上學,尤其是張浩,馬上就要高中畢業讀大學了,其中的花費更是少不了。僅靠果山的那點微薄收入是不可能維持一家人的開支的,最終還是向親戚朋友借了一筆錢才讓一雙兒女能夠繼續上學讀書。

  如果不是家裡不同意,張浩那時都想直接外出打工掙錢,不上大學了。

  好在雨過終究會天晴,這些年張家咬著牙關總算是挺了過來,生活雖不能說富裕,但也是漸有起色,如今自己更是身懷異寶葫蘆,張浩相信以後家裡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母子兩人正圍著灶台一邊忙活,一邊閑聊,老爸張傳平就拎著一大袋菜走進了廚房。

  「爸!」張浩看見老爸連忙喊了一聲,上前接過他手中的塑料袋。

  張傳平自從出了意外,右腳留下後遺症后,性格就變得有些沉默寡言了,見到自家兒子也只是淡淡的「嗯」了聲,說了一句「回來啦」就自顧自的忙著洗菜切菜了。

  張浩對此也不以為意,或者說是早已習慣了。他其實也理解老爸的心思,當一個大男人不能擔起家裡頂樑柱的責任,甚至還成為拖累時,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

  更何況在外面還要忍受別人對自己跛腳走路的異樣目光,其內心的酸楚更是旁人無法想象的。

  望著原本筆挺的腰板變得有些佝僂,行走之間亦是步履蹣跚的老爸,張浩此刻無比希望空間里神奇的靈泉水能夠治癒他的腳傷,或許只有如此才能讓老爸重新變回那個笑容爽朗,充滿幹勁的一家之主。

  靈泉水雖然量不多,但沒有什麼是比家人的健康更重要的,不僅是老爸,其實連老媽和奶奶的身體都不怎麼好,所以張浩決定以後每天都留出一份靈泉水給家人喝,日積月累,總能把家人的身體都調理好的。

  至於賺錢的事,可以慢慢來,以前沒有葫蘆空間都能挺過最艱難的時期,現在張浩更是有信心讓家裡過上好日子。

  這一點他無比確定!

  「浩仔,飯菜做好了,去喊你阿奶過來吃飯。」

  「好咧!」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