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故鄉的風景
當天晚上,張浩在將車加滿油開回給楊明峰后,又被他拉著去擼串喝酒了,說是要給自己送行。
最後兩人都喝得酩酊大醉而歸,張浩第二天還是被上門來驗收房子的房東叫醒的呢。
好在他早就將一些大件的行李給收進葫蘆空間了,包括麵包也是,留下的都是一些衣服,還有台筆記本電腦,輕便得很。
這個房東還算好說話,沒有亂扣押金什麼的,網上提前學的各種噁心房東的小妙招自然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順利的辦完退房手續后,張浩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說實話,張浩有些想家了。
想念家鄉的竹林,家鄉的山和水,家鄉的老房子。
可以說自上大學之後,故鄉的春夏秋冬似乎就與他再沒有關係了。
在大學的寒暑假裡要忙著掙夠自己下一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根本不可能回家享受假期。而等畢業工作后,更是沒有時間回家,畢竟做旅遊的,是沒資格享受節假日的,除非你不想掙錢。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若能一世安穩,誰願漂泊在外呢。
世人慌張流離,圖的無非是碎銀幾兩,只因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惆悵,可讓父母安康,可讓生活無憂。但這碎銀幾兩,也斷了兒時念想,讓少年染上了滄桑,壓彎了脊樑。
張浩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有野心抱負的人,以前省吃儉用,忙碌個不停,為的只是想早點幫家裡還清外債,不至於讓父母那麼操勞。
幸好努力終有回報,家裡的外債去年就已經還清,如今更是得到了一個神奇的葫蘆空間。
雖然這個葫蘆空間似乎出現的有些晚,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可張浩也並不覺得有什麼懊悔或抱怨的。
相反他更願意相信這正是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換來的。
畢竟誰能堅持盤一個葫蘆盤五年之久呢。
所謂時來運轉,否極泰至,有了這個葫蘆空間他不僅可以讓家人生活得更好,同時也可以去過自己一直想過的生活!
這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
嘉州,南越省東北部的一個小山城,地處三省交界位置,距離花城有四百多公里,境內高山聳立,丘陵廣布,具有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
先天條件不足,嘉州的經濟自然也就好不到哪裡去了,全市基本只能以發展農業和旅遊業為主,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是吊車尾的存在。
而張浩的老家長樂縣又是吊車尾中的吊車尾,屬於省級特困縣,境內山脈層巒起伏,南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縣域內因山區氣候地理等原因形成了眾多溪河。
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全縣實現了村村通,農業發展和旅遊開發也初見成效,經濟狀況倒是比以前好了很多。
最起碼就張浩所知道的,他們村裡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小樓房,有點存款的還在縣城或市區買了房子,只有少部分人還住著老瓦房,張浩家就是其中之一。
長樂縣也是一個人口大縣,3200多平方公裡面積超過150萬的人口,但省城三角區域的虹吸效應太強,導致常住人口還不到90萬。
而且面積雖然不小,可是人均可耕種面積卻不大,山地丘陵佔了絕大一部分。像張浩家裡4口人就只分到兩畝多地的水田,屋前屋后的山地旱地倒是分了不少,有近十畝,大部分都種上了各種果樹或竹子、雜樹,也是他家裡最大的收入來源。
長樂縣位於嘉州的西南面,本身也是嘉州通往省城的門戶之一,兩地高速公路暢通無阻,開車差不多四個小時就能到達,坐大巴車的話就要慢一點了。
其實從省城到嘉州在去年就已經通了高鐵,只不過高鐵站建在市區,而從市區到張浩的老家長樂縣安陽鎮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所以對於張浩來說,還是直接坐大巴車回家更為方便,省去了轉車的麻煩。
大巴車下了高速,駛入縣道,繼續一路向東,沿途只見群山逶迤,綠水蜿蜒,樹木蔥鬱,野花叢放,山區偏僻小城的風光一覽無遺。
或許是因為以前生活所迫,腳步匆匆,而如今有所依仗,了無掛礙,看著這一路熟悉的山景水色,張浩心中莫名的產生了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輕鬆自在之感。
大巴車進入長樂縣境內后,就開始陸續有人下車了,走走停停的耽誤了不少時間,終於抵達安陽鎮了。
張浩的老家南福村,就坐落於安陽鎮西南部,和安陽鎮隔河相望,相距約十二公里,回到鎮上,也就意味著張浩即將到家了。
……
在橋頭的停站點下車后,張浩隨手招來一輛摩的,坐上摩托車便突突地開上石橋,向河對岸駛去。
橫過石橋,河風陣陣,不禁讓後座的張浩眯起了雙眼。
橋下的河流叫琴水,自西南流向東北,於下游的縣城匯入程江,最後再流經市區。
而這座大橋則叫安陽石橋,全橋四個大拱,長236米,寬6米。整座大橋沒有用一枚釘子和一條鋼筋,橋柱、橋面、欄板、台階、橋頭堡,全部採用花崗岩塊架造而成,歷經滄桑依舊堅挺如初。
長樂縣素有「工匠之鄉」的稱謂,歷來能工巧匠輩出,在石業、鐵業、木業、釀酒、建築方面都頗有建樹,其中最為拿手的石匠技藝,從這座石橋中就可見一斑。
當然,石橋雖堅固,但不管承重還是寬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終究有些限制,所以前幾年又在下游三公里處建造了一座雙車道的新大橋。
十二公里的路程騎摩托車也不算多遠,可山區的公路彎多路窄,不是經常走的人車速也快不起來。
通往村裡的路上,兩旁都是蒼翠的低矮山丘,沒有大片廣闊的耕地,水田旱地東一塊西一塊的零散分佈著,一條單車道的水泥路就在這群山腳下之間蜿蜒而過。
迎面吹來清新自然的山風,令人心曠神怡。
又是繞過一個大彎后,眼前豁然開朗,便看到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谷,山谷中村莊、溪水、田野、山川、竹林,……一切都顯得如此安靜祥和,南福村到了!
南福村三面環山,中部是山凹盆地,村莊房屋錯落分佈於盆地之中,南與琴水河畔相臨,也是進村的方向,西靠三山嶺,東依長滿竹子的大竹山,隔山與竹園村相鄰,村子的盡頭則北接更為廣袤的群山。
群山邊緣有大小兩座形似倒在地上的葫蘆山,從高處俯瞰整個南福村所處的盆地就像從葫蘆口中向南傾倒流出的一滴水珠,「葫」通「福」,故名南福村,葫蘆山下有條葫蘆溪,自村中呈「S」形穿梭而過,向南匯入琴水河,為南福村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如此也形成了背山面水,「山-水-宅-田」南方村落獨特的景觀格局。
全村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共200多戶人家,幾乎都是張姓,宗族觀念特別濃厚,在村裡隨便遇到個人總能攀上親戚關係。
其實周邊幾個村子也幾乎都是張姓,除了各村各有自己的宗祠外,還同拜一個張公爺大宗祠,村民尊稱之為「關帝爺」,每到農曆八月初三關帝誕辰的時候還要舉行「辦古事」活動,這項風俗據說已經流傳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每年這個時候過得比中秋節、甚至春節還隆重,附近幾個村子的張姓人氏全部齊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聲勢十分浩大。
總之是附近村子里一年之中最熱鬧的幾天,一些人連過年都沒有回家,但是辦古事期間一定會回家共同慶祝的!
張浩小時候還去當過「古事妹」呢,塗個小花臉,穿個大戲服,一手拿絲巾,一手拿花扇,高高的站在拖拉機上招搖過村的。
那時他也覺得很是威風有趣,不過當看到自己傻裡傻氣的照片后,從此就打死不再去扮「古事妹」了……
一進到村口就能看到從村裡流出的葫蘆溪,上面橫跨著一座古橋,古橋長約20米,寬約5米。整座橋也是由石頭壘成的,橋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橋下有三個半圓形的拱洞,兩個厚實的橋墩牢牢的托住橋身,使它看上去更加的堅固,橋側有一個用石條鑲嵌的石框,上面寫著「福壽橋」三個大字。
沒有鋼筋水泥的結構,沒有彩燈裝飾,福壽橋已經在這條葫蘆溪上挺立幾十年了。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迹,石縫裡早已長出了綠綠的青苔和野草,讓它看上去彷彿擁有了生命力。
離石橋不遠處則有一棵樹榦得五人合抱的大榕樹,如同巨傘一般蔚然聳立,一部分樹枝甚至伸展到了水面上方,那裡也是村民夏暑納涼戲水的好去處。
其實由於葫蘆溪從村中流過的原因,村子里還有兩座稍微小一點的石橋,分別是村中的「善德橋」,以及村尾的「安康橋」,過了安康橋不遠就是張浩家了。
村口部分地勢比較平坦,所以村裡很多條件比較好的人都把房子往外建,如今基本是都兩三層高的低矮樓房及少部分瓦房錯落而居,村道兩旁房屋密度比較大,也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
越往村尾走地勢越高,村中位置則多是以前的瓦房古屋,張氏祠堂也在這裡。等到了村尾位置,低山矮丘越多,房屋就更少了,依山而建的房屋東一座西一座的,彼此離著有點遠,看上去頗有點「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的意境。
摩托車駛過斑駁古舊的安康石橋,前方右側就是一小片緩坡竹林,竹林下是一條鋪了水泥的坡路,隱約能看見坡上一座掩印在竹林里的瓦房,那裡就是張浩的家了。
給摩的師傅付完錢,張浩就提著簡單的行李走上了緩坡,終於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