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憂歲月
故事還是要從我那無憂無慮的童年說起吧。其實小時候的我,一點都不胖。
到現在我還清楚得記得,在那陽光明媚的春日裡,我剪著90年代流行的丸子頭,穿著媽媽親手編織的紅色「蝙蝠衫」,站在鄉下外祖母家綠油油的稻田邊上,像一個中國瓷娃娃般忽閃著漂亮的丹鳳眼。
媽媽說我笑起來還有一對可愛的小酒窩,我聲音自小帶點沙啞,但音質婉轉,抑揚頓挫。鄰居嬸嬸用小糖果誘惑我,哄我唱歌,我便憨憨傻傻得站在春風裡,唱起了那首《含羞草》——
小小一株含羞草
自開自落自清高
她不是存心驕傲
只為了
只為了
美麗情操
小小一株含羞草
自憐自愛自煩惱
她只愁真情太少
不知道
不知道
青春會老
······
我媽媽是中學英文教師,爸爸是手工鞋匠。和大多數中國普通的工薪家庭一樣,我也是在一個不算太富裕但是生活小康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我懂事起,爸爸便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先是在「黑吉遼」這樣寒冷的北方鞋廠工作,後來隻身一人回到離老家稍近的城市魔都上海擺攤修鞋,每日為了家計節衣縮食,仍舊所賺甚微,在上海過著清貧的生活。
因為爸爸一年到頭在外打工,幾乎不著家,家裡里裡外外,都靠媽媽一手打點照料。媽媽雖然是人民教師,但是卻沒放棄耕種家裡分到的農田,一年四季不是站在七尺講堂上給學生們講課,就是在農田裡照料伺候農作物,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我覺得媽媽真是名副其實的「園丁」,不是在澆灌祖國的花朵,就是在開墾田園。
媽媽在我15歲那年,帶我去上海看望爸爸,在上海陰暗擁擠的弄堂里,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爸爸的住處,心裡湧出一股莫名的心酸。他租的房間還不如我們鄉下的小平房,房間沒有牆壁,只是用一層棕黃色的原始隔板隔出來一方潮濕的小天地。
小時候在媽媽的庇護下,雖然出生在農村小鎮,家裡也沒蓋樓房,但是作為海邊長大的孩子,是不稀罕山珍海味的,經常吃得到新鮮的海鮮,加上家裡自己有農田,媽媽自己種菜,養雞養羊,我們吃穿住的條件都很好。
在去上海看望爸爸之前,我從未體驗過如此差的居住環境和條件。也從未體驗過打工一族居無定所四處飄蕩的艱辛,爸爸當時的職業在如今的社會只能算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可在他們那個連白米飯都很難吃得上一口的窮苦年代,會做手工皮鞋已經算是一門不錯的手藝活了。
爸爸那輩家裡弟兄姊妹眾多,十幾個孩子,從小在飢荒中長大,身為老大的他小學畢業便輟學,幫爺爺奶奶挑起生活重擔。
在我記憶里,爸爸一直是個脾氣特別溫和,性格非常內斂的老實人,個子高高瘦瘦的,媽媽生氣發火的時候,爸爸也從不生氣,他們總是一個在鬧,一個笑。
我偶爾會覺得媽媽過於強勢,怕爸爸受到「欺壓」,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替爸爸主持公道,對媽媽說:「媽媽不要欺負爸爸。爸爸對你這麼好,你還欺負他?」
他們兩人聽到我一個小屁孩說著這樣的話,就在那邊笑作一團。我從小就覺得爸爸很聽媽媽的話,我想那並不是他怕老婆,更多的是出於對媽媽的敬重和愛護。
媽媽善良樸實,吃苦耐勞但個性勇敢堅強,是個事業心很強的女強人,從小熱愛學習,同樣生長在一貧如洗的鄉下人家,求學之路也是異常艱辛,但是她咬牙堅持,硬是上到了高中畢業。
讓我從小欽佩到大的一點是,媽媽並沒有因為家境貧寒,就此放棄自我學習成長之路,她當了人民教師,但是一開始並不是國家正式編製,她的高中同學紛紛下海經商,只有她毅然決然留在了教師的崗位上。
因為當時縣裡英文教師緊缺,她便自學成才,報考了成人自修大學,專攻英語。大學畢業后順利拿到了國家教師的正式編製。
每年寒暑假,別人都忙著歡度節日,唯有她要麼一聲不吭地拿著書本苦讀,要麼就是帶著一群孩子學習英文。
她對她的學生傾注了滿腔熱情,將她的青春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每年帶出來的學生,在學區成績排名榜單上都是數一數二,是我們鄉鎮上的眾多教師中有名的「拚命三娘」。
我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優異,很多人以為作為英文教師的媽媽和班主任一定給了我很多特殊的關照和教育。可事實剛好相反,媽媽太忙了,她把太多的心力放在了她的學生身上,這中間還包括照顧教導我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唯獨沒有把時間放在我的身上。
常常眼看著夕陽西下,上小學的我放學回家等媽媽回來,等困了,無處可去,倒在鄉下廁所間門前(農村每家每戶除了蓋正屋,還會在屋舍旁蓋個側屋,側屋隔成三間:一間專門用來堆放家庭瑣碎雜物、一間飼養家畜、一間當廁所間)的欄杆上不知不覺睡著了。
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家裡的沙發上,媽媽心疼得抱我起來吃飯,總覺得那時候的媽媽對我格外溫柔親切,我看到她的眼神里除了愛意還寫滿了對自家孩子疏於照顧的歉意。
我在學習上的拼勁彷彿也是遺傳了她的基因,我更相信那是一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力量,我愛學習也善於自學,進入媽媽所在的中學后,我中學的課程一直都是班級名列前茅,文理全面發展,在老師沒教新課之前,我通常就已經把老師教的新課都自己預習學會了。預習自學的好習慣,一直保留到了大學甚至走上社會以後。
16歲中學升學考試,原本我可以以高分進入師範類中專,或者衛校之類的學校。但是青春期的我,志存高遠,一腔熱血,立下豪情壯志一定要上高中,考大學。那是我的人生志願第一次與媽媽的心愿相違背。
我媽媽的家族裡姨媽,姨姐,姨哥都是教師、護士,姨哥、姨姐都聽了媽媽的話,報考了中師或者衛校,三四年之後便都擁有了一份讓大眾艷羨的「鐵飯碗」,只有我違背了她的意志,選擇了一所省重點高中繼續深造。這所高中是我們當地除了全國赫赫有名的重點高中啟東中學之外的第二大高中「東南中學」,聚集的也都是全市的尖子生。
第一次離開家的16歲花季少女,對外面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初中時候學校最高的樓房只有三層,基本都是平房的建築。我生在一個特別重視教學質量的城市,是全江蘇省乃至全國教育質量首屈一指的模範城市,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嚴苛模式,讓我從小到大基本都過著「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校園生活。甚至很少隨父母家人出門旅遊的我們,從未見過設計精良,環境高雅,樓層很高的高等學府。
直到參加中考的體育考試,考場就設在東南中學的操場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幢幢更高更精緻的教學樓建築。
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見到了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將軍的紀念碑雕像,還見到了文壇泰斗「郭沫若」為學校的題詞:「東風永健」。
學校既有現代化建築,又有古色古香的木雕庭院樓台,古典與現代相互融合,錯落有致、交相輝映的設計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次體育考試后,我暗自下定決心要報考這所省重點高中。後來通過努力也終是如願以償,以高分進入了這所學校。
高一的時候,我遇到了我高中時代的第一位伯樂「李浩」老師,他發現了我的寫作天賦,經常在課堂上把我的作文當範本讀給大家聽。
我從小學到中學,陸陸續續參加過市裡,省里大大小小的作文競賽,贏得過大大小小的獎狀,在大大小小的雜誌報紙上發表過不少文章,但是那些孩提時代的榮譽漸漸都被我遺忘了,但我卻出奇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在高中的課堂上得到李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是因為老師布置了一篇名叫《我們的學校》的作文。可能是因為那時候的我早就把這所學校當成了自己夢想起飛的地方,所以會特別重視獲得老師的認可。
絕大多數同學都對這種「寫實題材」的記敘文主題感到枯燥頭痛,無從下筆,我卻聲情並茂洋洋洒洒幾千字,從建築設計美學的角度,記錄了第一次參觀學校由遠及近,從外觀形式美,談到對內在求「知」精神、求「真」精神的探索追求,讓李老師拍案叫絕,更讓很多同學在離開校園多年後,還會因為我寫的那篇文章記住了我,看到我就說你是成亦菲吧,當年你那篇文章真的把我們的學校寫活了,太美了。
我覺得那不是我的個人魅力,恰恰證明了設計的魅力,也體現了文學藝術的魅力。說來慚愧,我一開始在家裡打草稿寫那篇文章之前,也曾懷疑自己是否能把這麼平淡無奇的主題寫好,媽媽對我說:你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我很感謝媽媽對我的這種鼓勵式教育方法,從小到大隻要是我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她都會鼓勵支持我去嘗試。所以我很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很多事都是你做了才會,而不是會了才做,而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凡事用心做,就能做好,寫文章也是,寫出心靈的真實感受,文字才能被注入靈魂,擁有鮮活的生命力。
記得小時候我十分喜愛音樂,迷上了電子琴,可是家裡沒有琴可以供我練習,我在木板上用粉筆畫上琴鍵進行練習,炎炎夏日裡大家都躺在涼席上「午睡」的時候,我把雙手放在肚皮上,大腿上,練習指法。
媽媽見我如此認真,便托學校的音樂老師給我買了一架電子琴,音樂老師在給我們上完音樂課之後,忽然把我叫到她辦公室,無比親切地對我說:菲菲,你看這是什麼?看到黑白琴鍵的電子琴時,我差點激動得哭了。
媽媽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自此家裡便時常充滿了樂音和歡聲笑語。小時候我還愛畫畫,尤其喜好畫人物肖像速寫,並且還會給每個人物搭配設計精美的服飾,爸媽經常被我無師自通的繪畫天賦驚艷到。
想來我從小就愛「美」,並且擁有藝術文學方面的天賦,高中之前,我一直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的三好學生,從不偏科,但上了高中之後,因為一次意外,文理全面發展的天平徹底失去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