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妃朝見 第13章、孟冬妙計三連環,永珹為弟托養母
俗話說,勤能補拙,永珹這一夜幾乎沒睡,翻來覆去的練習孟冬交代的話,天不亮就趕緊起來收拾整齊,到壽康宮去給太后請安。
太后才剛起來,尚未梳洗,永珹便在外面靜候著。
舒妃是每日早晨必來伺候太后梳洗的,永珹等了一刻,見舒妃扶著太後走了出來,忙跪下請安:「孫兒給皇祖母請安,給舒妃娘娘請安。」
太后慢慢走到正中間,坐到太師椅上,才微微笑著說:「這也是奇了,你長這麼大,也沒見哪天來給我請安!哀家都不記得上次見到你是什麼時候了。」
永珹跪在地上,不敢起身,拜道:「以往是孫兒不懂事,皇祖母宅心仁厚,還望海涵。」
太后挑了挑眉毛,笑容變得有些神秘,問:「以往不懂事,怎麼今天忽然懂事了?」
永珹抬起頭,深情的望著太后,緩緩道出:「人生最大悲哀,莫過於子欲孝而親不在,孫兒以前總是只顧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全然不知孝為何物,直到近日母親辭世,孫兒才幡然悔悟,竟再也沒有孝敬母親的機會了……」
太后雖然不常出門,宮中之事卻沒有不知不曉的,更何況近日宮中為嘉貴妃舉辦喪事也不是個小事。但太后素來不喜歡嘉貴妃,嘉貴妃孤傲,生前也很少來與太后請安問候。因此,嘉貴妃辭世,太后也從不曾去景仁宮看過。太后是個聰明人,料想永珹此來絕不是只為了絮叨這些事,前面說的話不過是個鋪墊,後面才是重點。
永珹繼續說:「除了母親,皇祖母也是孫兒極親的親人,孫兒不能再有更多遺憾,因此想要趁現在多孝敬皇祖母,但願皇祖母不嫌孫兒覺悟的遲鈍,肯接納孫兒的一番孝心。」
太后見永珹說的這樣誠懇,無論信或不信,也必須顧及祖孫情面,因此笑道:「你且起來說話吧!」
「謝皇祖母。」永珹站起,又問:「皇祖母近日身體如何,前些天太醫們開的葯,可都對症了?」
「已經好多了,不必記掛。」太后扶著舒妃的手,慢慢走下來笑道:「哀家聽說你皇阿瑪將你貶為庶人,不日就將出宮,可有此事?」
永珹低頭,慚愧的答道:「回皇祖母,確有此事,皇阿瑪口諭已出,等額娘四十九日停靈完畢,就正式頒旨了。」
太后眼珠轉動了兩圈,又似笑非笑的問:「因此你特來這裡,是想哀家在皇帝面前替你說情?」
永珹忙拱手答道:「皇祖母誤會了,孫兒並無此意。孫兒衝撞了皇阿瑪,是孫兒之過,皇阿瑪秉公處置,孫兒若求皇祖母說情,皇阿瑪孝敬皇祖母,自然是要聽從的,只是皇阿瑪身為一國之君,口諭已下便是一言九鼎,若收回了,皇阿瑪面上不好看,心裡也不自在,如此就不是孫兒孝敬之意了。孫兒豈能給皇祖母出這等難題,去給皇阿瑪添堵?孫兒承想,在宮中一日,就孝敬皇祖母和皇阿瑪一日,真出去了,在外面也要天天燒香拜佛,祝願皇祖母和皇阿瑪、諸位娘娘健康長壽。」
聽到這裡,太后心中有些小小的驚奇,與舒妃對視相看,舒妃卻也不能解,永珹這番話已經斷了讓自己留下的後路,既然要出宮做平民百姓,那親近太后又有何用?難不成真的只是為了盡孝?
太后不喜歡猜疑別人的心思,因此笑道:「時候不早了,你該去靈堂舉哀了吧?」
永珹於是辭了太后,退出壽康宮,一溜煙跑回景仁宮,找到孟冬,將與太后所說的話都講給孟冬。
孟冬聽了,也頗有成就感,笑道:「你雖然腦子不好使,卻實誠,太后見多了狡猾精明之人,老實本分也未必見得不好。」
「凡是太后今日問的說的,都是姐姐昨晚教過的,姐姐真是料事如神!」
孟冬笑道:「這只是個開頭呢!你明天一早只管還早些去,太后若沒起,你就到她花園去澆花鋤地。」
「澆花鋤地?」永珹摸了摸腦袋。
孟冬輕輕一笑,伏在永珹耳邊又仔細交代一番,永珹領略了意思,就先到靈堂去著孝服,心中依舊不停的琢磨著下次見太后要做的事。到了晚間,孟冬又悄悄到永珹房中,教永珹如何應對太后可能問的每一個問題。
永珹仍然是在天還沒亮時就到壽康宮,在後花園除草澆花。天亮之後,舒妃又照舊來服侍太后梳洗,並回稟太后:「四阿哥又來請安了,在後院除草呢!」
太后扶著舒妃的手,慢慢走到後花園中,果見永珹拿著鋤頭,在那裡除草。永珹見太後來了,忙放下鋤頭,上前行禮:「孫兒給皇祖母請安,給舒妃娘娘請安。」
太后笑道:「你有心了,最近殷勤的很吶!」
永珹也站到太后一側,扶太后一起散步,嘆道:「孫兒在宮中的日子不多,恨不能時刻在皇祖母身邊盡孝,等孫兒離了宮,想要殷勤也沒機會了。」
太后仔細打量了永珹,感覺像是比先時成熟了許多,道:「看來,你母親的死,對你的打擊不小,也讓你長進了不少。」
永珹苦笑著說:「身為人子,失去親人的痛苦都是常情,孫兒也不過是普通人一個。只是孫兒自己犯了錯,自己承受也就罷了,還連累額娘的名分,連身後的殊榮也不得,實在是不孝之極,才讓孫兒更傷心。」
太后詫異道:「嘉貴妃葬入皇陵的宮室已經定了嗎?謚號可定了?怎麼我沒聽說呢?」
舒妃笑道:「臣妾也每日都去靈前上一炷香,也未曾聽說。」
永珹答道:「並沒有擬旨傳令,但是皇阿瑪說,不能按宮中慣例晉位,也沒謚號,還按貴妃的位分入皇陵。」
太后道:「既然還沒有正式傳旨,那就說明一切還在未定之中,你傷心不就早了嗎?」
永珹忽然轉身跪下,叩首拜道:「謝皇祖母。」
太后心知肚明,卻微笑著問:「你這謝的有些奇怪啊!」
永珹抬頭答道:「孫兒謝的是皇祖母的寬慰之情。皇阿瑪國務繁忙,皇祖母就是孫兒在這世上最親的人,皇祖母自然是疼愛孫兒的。」
太后扶起永珹,笑道:「你且回去吧,等我用了早膳,也去你母親靈前上一炷香。」
永珹欣喜不禁,在太後面前告退,忙又跑回景仁宮到處尋找孟冬,出了一頭的汗,好容易才看到孟冬出門,欣喜若狂的抓住孟冬的肩膀說:「你知道嗎?太后竟然親口對我說要來看我額娘!要去靈前上香!我額娘名分的事,有希望了!」
孟冬搖了搖頭,道:「太后雖然是你的祖母,但仍然是太后,動之以情雖能親近,但沒有利益關係,她也難在皇上面前為你母親討皇貴妃的名分。」
「那要如何做呢?我該怎麼做呢!」永珹方才的欣喜忽然丟了一半,又變成了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孟冬想了想,說:「一會太後過去時,一定要讓太后看到你那兩個弟弟,你明白嗎?這件事要是做成了,必然是一舉兩得?」
「這跟我弟弟有什麼關係?難不成讓我弟弟去說情?他們太小,教不明白、說不明白的!」
「誰叫他們說情了?依我看,你那兩個弟弟可比你聰明,尤其是十一阿哥,雖然只是孩童,說話比你都伶俐!將來必然有出息!而你現在……」孟冬搖搖頭,嘆道:「別說身份,連智商都堪憂!好好培養你弟弟,也不算辜負你母親對你的一番疼愛,你母親也會含笑九泉的。」
永珹有些不好意思,懇求道:「還求姐姐說的明白一點,果然事成了,我願意答應你任何事情!」
「此話當真?」孟冬盯著永珹,詼諧的笑著。
永珹摸了摸腦袋瓜,笑道:「姐姐如此聰明絕頂,我怎麼騙得了你呢!」
「諒你也不敢!」孟冬在永珹耳邊叮囑一番,又讓永珹趕緊去靈堂恭候太后。
果然,景仁宮這日的法事開始沒多久,太后便偕同舒妃一起來了。此刻穎嬪並不在景仁宮,只有三阿哥永璋、四阿哥永珹、五阿哥永琪戴孝在靈堂一側,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在邊角蹲坐。
永珹早已調教了永瑆幾句,太后剛上香完畢,準備出去,只聽到一聲稚嫩的叫喊聲:「皇祖母。」
太后望去,看到了坐在牆邊的永璇和永瑆,那永瑆才剛三歲,模樣精緻可愛,太后便扶著舒妃的手走了過去,蹲下摸著永瑆的臉問:「你叫皇祖母,有什麼事啊?」
永瑆乖巧的答道:「我想要皇祖母抱抱。」
舒妃笑道:「你皇祖母有了年紀,抱你會有些吃力呢!陪你說說話好不好?」
永瑆又將臉對準舒妃說:「那額娘抱我出去走走好不好?」
舒妃愣了一下,永珹忙跑了過來,作揖行禮道:「永瑆不懂事,隨便說話,不敢勞駕舒妃娘娘。」
永瑆卻噘著嘴、扭著腰撒嬌道:「不嘛!我就要額娘抱!」
太后卻對舒妃說:「他小孩子家的,沒了娘,自己也不明白,你就抱著他出去走走,也沒什麼!」
舒妃應了聲「是」,便將永瑆抱了起來,永珹扶著太后,一起走出靈堂,永瑆不住的撒嬌,永珹的眼淚便唰唰的流下,又趕忙用袖子去擦。
太后見了,寬慰永珹說:「是你弟弟又惹你傷心了。」
永珹答道:「永瑆這麼小……孫兒難免心疼他。」
太后嘆道:「可等你離了宮,想要心疼也沒機會了。」
永珹道:「皇祖母最是慈愛,一向疼愛孫子孫女,等兒臣離了宮,皇祖母必然是要偏疼孫兒這兩個沒了娘的弟弟。」
太后問:「你是想將他們二人託付於我?」
「是。」
太后笑了一笑,她想,這才是永珹這些日子親近的目的,又問:「你當真放心,把這麼小的孩子交於我這麼個老太婆?」
永珹忽然跪下,拱手拜道:「皇祖母雖然有了些年紀,卻精神煥發,一點也不顯老,況且皇祖母最是個明事理、賢惠慈愛的人,孫兒再放心不過。只是兩個弟弟確實年紀太小,孫兒怕勞累了皇祖母,少不得請舒妃娘娘多擔待些,將他們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如此,弟弟們有人照顧,將來他們也必然能替我孝敬皇祖母、皇阿瑪和娘娘,孫兒的兩個顧盼之憂就都解了,就算以後風餐露宿,也再沒有遺憾了。」
太后笑向舒妃說:「四阿哥這是要將兩個弟弟託付於你呢!」
舒妃低頭答道:「臣妾一切都聽太后吩咐。」
太后笑道:「永珹,你且起來吧,我先替舒妃答應你了。」
永珹忙叩首道:「孫兒謝皇祖母恩典!謝舒妃娘娘恩典!」
太后又說:「只是,讓舒妃來撫養八阿哥和十一阿哥,並不是一件小事,需你皇阿瑪答應才行,你先帶永瑆回去,哀家與舒妃去見皇上,你明日再去我那裡商議。」
永珹再次道謝行禮,太后就扶著舒妃的手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