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第159章 來自官方的肯定!
就在鄧陽茂為林夕的選擇感到有些擔心和遺憾的時候,《東風破》的前奏已經響起。
「前奏倒是一如既往的不錯,有一番離愁的韻味在裡面。」
鄧陽茂心裡浮現出這個念頭。
林夕在前奏方面的功底,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從上個節目的《七里香》,到上周的《發如雪》,前奏都是足以封神的,在華語樂壇難以找到能夠與之媲美者。
今天這首新歌的前奏,倒是不如前面兩首驚艷,卻韻味十足。
對於鄧陽茂這種文人來說,能夠很敏銳的察覺到其中的離愁與哀思,情緒渲染極其到位,是一般歌曲遠遠達不到的效果。
不過。
接下來當歌聲正式開唱,鄧陽茂才唰的一下瞪圓了眼睛,不知不覺間也坐直了身軀。
似乎……
和他想象中的有些相似,林夕這一期的選擇,的確像是被網上的流言飛語,那幾個所謂的『磚家』言論給搞亂了心態;但是,又和他想象中的,好像完全不一樣!
因為林夕的確沒有重複走他上期開闢出來的『康庄大道』,但也並沒有走回老路。
更像是……又開闢出了一條康庄大道?
或者說,是將原來的康庄大道繼續拓寬了?
「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很明顯的古箏伴奏,這次比《發如雪》的華夏古典味道,要濃郁得很多,樂器中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的西洋樂器,但整體已經完全是華夏古典樂器了。
而且也遵從了華夏風最基本的定律,完全用的是《宮商角徵羽》。
可能在抓耳和旋律這方面,比起《發如雪》要弱一些……
不對。
不應該說是弱,更準確的來說是要『淡』一些!
是的,比起《發如雪》的簡單明了,一下子就能抓住觀眾的耳朵,幾乎不會有人覺得不好聽。
《東風破》的旋律在開始部分會顯得頗為『淡』。
但正是因為這份淡,卻是讓這首歌的立意和風格,頓時就『拉升』了起來。
在好聽的同時,卻又會有淡淡的離愁縈繞在聽眾的心頭。
但讓鄧陽茂所震驚的,旋律只是次要。
他更加關注到的,是這首《東風破》的歌詞!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而且對於古典文學有著很深研究,寫過很多詩詞的鄧陽茂,瞬間就抓住了這幾句歌詞的一些關鍵信息。
『盞』、『門』、『月』、『燭火』……
短短几句歌詞,運用到的字眼,幾乎讓鄧陽茂瞬間就沉浸了進去。
這是華夏古代詩人詞人們,最常用、最反覆被提及的字眼。
林夕此刻將這些字詞的運用,瞬間就讓這首歌充滿了古典韻味。
這又是和《發如雪》截然不同的地方。
「好強的文學功底。」
鄧陽茂在心中暗自感嘆一句。
如果整首歌都是如此風格,深藍衛視邀請的那幾個所謂的『磚家』,就要被啪啪打臉了。
因為他們說的林夕的歌詞不夠高明,不夠婉約,不夠古典風。
林夕這首新歌《東風破》,只用了一個開篇部分,就將婉約、古典、高明,盡數體現了出來。
「就是不知道整首歌詞,能不能保持住這個調性,水平也能不能維持到最後。」
鄧陽茂暗暗想到。
電視機里林夕也在繼續唱著。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聽到這裡,鄧陽茂心中除了驚訝感嘆之外,也徹底不再懷疑這首新歌《東風破》水平會不會虎頭蛇尾了。
壺、天涯、酒、思念、花……這些辭彙的運用,再次彰顯華夏古典魅力的同時,整首歌的風格和韻味,也徹底成型。
果然不出鄧陽茂意料。
接下來的副歌部分,也完全不遜色。
同時也應證了他一開始給女兒講解的說法。
所謂『東風破』,乃是古代很小眾、很少有人知道的琵琶曲,只有極少數的詞人會將其當做詞牌名來填詞。
因為幾乎沒有著名的詩詞流傳下來,所以『東風破』這個詞牌名在現代幾乎沒人知道,只有一些古籍上有所記載。
而林夕在副歌部分,第一句就將這首歌詞的由來點出來。
並且中間的間奏部分,完全是用琵琶和豎琴來伴奏,這一段完全是最正統的華夏風。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副歌部分,是整首歌的升華和主旨所在,也將歌曲想要表達的離愁點明。
如今琴聲悠悠,我的等候你卻聽不到。
不過。
副歌部分的旋律雖然更好聽,更抓耳。
但相比起來,歌詞部分鄧陽茂卻是更加喜歡前面的主歌部分!
「浪跡天涯難入喉,酒暖回憶思念瘦……林夕啊林夕,你這遣詞用句,真是絕啊!在當今現代,還能寫出這樣的充滿古典韻味的句子,真是……罕見!」
鄧陽茂由衷的佩服。
上周的《發如雪》,是讓他感到厲害,裡面很多唯美的句子,是他自認為寫不出來的,覺得林夕在作詞功底上勝過他。
但今天這首《東風破》,則是讓他感到敬佩!
他現在寫不出這樣的詞句,就算以後,不管再過多久,他覺得自己也很難寫出。
「林夕這次,是要將自己徹底立於不敗之地啊!」
「不管是什麼文壇磚家,再來找茬都找不出來了。」
不管是歌詞,還是編曲、旋律,《東風破》都堪稱無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發如雪》和《東風破》兩首歌裡面,都運用了一個意象——東流水。
但前者是這樣運用的: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這樣的詞句不可謂不漂亮,不可謂不精妙,會讓人聽了之後拍案叫絕。
但深藍衛視那幾位所謂的磚家,卻是雞蛋裡面挑骨頭,說這句歌詞太過於現代化,太過於直白、媚俗,不夠婉約,完全是為了取悅市場,可以寫的更好。 結果這次《東風破》,就真的寫的更好了: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不再直白,也不再表達濃烈的感情和愛意。
不但委婉起來,而且還充滿了朦朧之美,甚至運用了抽象的比喻手法。
讓人聽完之後,有種悵然若失之感,可以細細的、慢慢的品味。
……
再比如,《發如雪》歌詞的意境非常完整,所用的詞句、修辭手法都是上乘,堪稱是大家了。
但愛情的主題貫穿整首,而且也反覆多次提及。
《東風破》呢?
整首歌的離愁、遺憾,都是躍然紙上的,不用說鄧陽茂父女這種文學水平,但凡有個初中文憑,都能聽出這首歌中想要表達的情緒。
但是,林夕卻從來沒有從正面描寫想要表達的情緒。
要麼是「你走之後」,要麼是「你沒聽過」。
這種追昔往事的落寞感,體現得活靈活現而又不落矯情。
試想一下,假如歌詞中出現「你別走」「別離開我」「你快回來」這類的詞,那婉約之感就會瞬間消失。
這正是華夏古典文學所常用的手段。
就像誇獎一位美人,在古典詩詞中,是絕對不會直接出現『美』這個字的。不用『美』這個字,卻無時無刻不將美體現出來,並且栩栩如生,這就是古典文學最高明之處。
林夕在《東風破》中,完全做到了。
這讓鄧陽茂,忽然又想到了,他最早認識林夕,是因為那首如詩如畫卻又甜美之極的《七里香》。
這首林夕寫給女朋友白露的『情書』。
也已經開始在用這種婉轉的手法。
整首歌不說一句我愛你、我喜歡你,卻將愛意描寫到了極致。
「這首《東風破》,也太好聽了吧?」
鄧歡歡先一步回過神來,忍不住發出感嘆,然後也顧不得再看節目後面了,連忙動手在網上搜索,「我看看網上有沒有人將這首歌錄屏下來,我還要再多聽幾遍!」
鄧陽茂也沒有阻止。
這樣的好歌,的確值得反覆聽,多聽。
就像古代詩人們,聽到一首絕妙的詩詞,就想浮一大白。
……
……
深藍電視台。
姚遠也是在第一時間,收看了《華夏風》第二期的節目。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
反正他們這樣全國性播出的綜藝節目,收視基礎太廣闊,成績不會因為他一個人而有改變。
哪怕《華夏風》第二期的收視率依然只有1%,他個人觀看貢獻的收視率,也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完全不會影響什麼。
姚遠在觀看前面部分節目的時候,眉頭就稍微皺了起來。
他自己的節目,在精益求精,力求後面質量不會低於首播的質量。
但沒想到隔壁在質量把控方面,一點也不遜色與他。
或者說……是遠遠超過他的!
這一期的《華夏風》,比上周的第一期,質量提升了一大截!
不過姚遠這時候倒也還算冷靜淡然。
直到最後林夕出場,帶來了新歌《東風破》,聽完之後,姚遠才算有些淡定不了。
又刷了一下網上各大網站的評論,姚遠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了。
「牛逼!林夕不愧是林夕,沒有讓我白期待一周!」
「本來以為《發如雪》就是華夏風歌曲的天花板,沒想到天花板又多了一個!」
「樓上說錯了。雖然我也非常喜歡《發如雪》,但相比較起來,《東風破》明顯要更高一個層次,是真正華夏風的天花板。」
「星沙衛視過去做了那麼多的孽,拍攝了那麼多的腦殘劇和垃圾綜藝節目,但今年的《華夏風》,算是將他過往的孽抵消掉了。原來華夏風可以這麼好聽?」
「哈哈,前兩天在網上大放厥詞,說林夕的華夏風不夠正統,不對味的磚家呢?現在在哪裡?出來走兩步啊!」
「林夕最牛逼的一點就是在這裡。不止是創作才華滿得要溢出來了,肉眼可見。而且,他還專治各種不服!沒有他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我是沒想通,怎麼還有人敢惹林夕的啊?王曉凱、華千帆、說唱圈的那幾根蔥,這些前車之鑒還不夠明顯嗎?」
「有好心人發一下《東風破》的音頻資源嗎?這首歌我感覺我可以循環聽一年!」
「完了,今晚睡不著覺了。好期待下一周的《華夏風》,林夕會帶來一首什麼樣的新歌啊!」
翻閱著各大評論區,姚遠右眼皮不知不覺開始跳動起來。
他好像……弄巧成拙了?
請來幾個文學圈的磚家,找茬抨擊林夕,目的是為了損毀敵台的聲譽,也將林夕拉下神壇。
結果哪知道,因為這幾個『磚家』的提議,林夕迸發出來了更大的能量,創造出了一首更加『華夏風』、更加天花板的歌曲!
連帶著,星沙電視台的聲譽都變得好了起來!
這還不算完……
在姚遠不算搜索關於《東風破》的新聞時,忽然刷出來一條新聞。
是『中視』官方發的一條微博。
微博內容,正是誇讚林夕的。
大致意思就是說林夕連續兩周『封神』,帶來了足以改變華夏風格局的歌曲,深受歌迷的喜歡,發揚宏大了華夏古典文化。並且藉此給『華夏風』下了一個定義,說林夕的創作方法,正是現在大眾所需要的『新華夏風』!反駁了網上有些專家所說的不夠正統。
同時『中視』認為,華夏風並不代表著完全遵循古典,那是故步自封,應該在華夏獨有的風格基礎上,積極加入新的理念和樂器。
一味的追尋古味,只會令音樂越來越小眾,無法讓年輕人喜歡上華夏自己的音樂。
應該用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融合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
『三古三新』,就是華夏風!
這樣才能將華夏文化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看著『中視』的這條微博,姚遠直接懵逼了。
什麼情況?
怎麼官方親自下場,為林夕站台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