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七 拜佛上香
第二七七七拜佛上香
「如果您不是吳董的部下,我真想把您挖到我們雷氏集團去。」雷絲聽於鳳梅這麼說,半真半假的說道。
雖然只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話,但還是在於淼的心裡產生很大的漣漪。
「這傢伙是有兩下子,把這麼多能人都划拉到自己的手下,為自己所用,風流點就風流點吧。」於淼看著吳昊,在心裡想到。
參觀結束后,一行人直接上車,到一下站——大黑山古廟參觀。
這些老美,對華夏的古老文化,還是很有興趣的。尤其是聽說那些保持下來的古廟,整個框架,整個房子,全都是木頭結構的,竟然一根鐵釘也沒有,都是那種直接木頭卯榫結構,這些人,根本就不相信。
「卯榫結構是華夏木質古建築常用的結構,這種結構也常用於家俱的製作,如最簡單的木質小方凳,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華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吳昊在一旁用英文介紹到。
「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虛謂之筍。以虛入盈謂之卯。故俗有筍頭卯之語。」孫娟也不示弱,跟著吳昊,也直接飄起了英文來。
「行啊,我可從來沒聽您英文說得這麼流暢呀。」一旁的於淼,不失時機的說道。
「一天不學習,趕不上大姐您呀,所以,我得努力呀。」孫娟調皮的對於淼一眨眼,說道。
聽孫娟這麼一說,一旁的於鳳梅還是沒能忍住,「撲哧」一下,笑出聲音來。
於鳳梅這麼一笑,孫娟有點不好意思的小臉一紅,趕緊向前面走了去。
「孫,如果我想求姻緣,不知道在那裡上香?」來到供養殿,看著那麼多的神仙,雷絲有些不知所措的問道。
「你要求姻緣?隨我來。」一聽雷絲這麼說,孫娟把她帶到那尊觀世音菩薩面前:
「這位就是觀世音菩薩,您要是求姻緣,在這裡拜就可以了。」
一聽孫娟這麼說,雷絲瞬間就要跪下去,孫娟一把拉住了她:
「如果您真的要拜,這樣跪在這裡是不行的。」孫娟說道。
「為什麼?這些人不都是這樣的嗎?」雷絲一指身旁其它人,正跪在那裡三拜九叩的樣子說道。
「他們在拜佛之前,那是經過一系列的流程的,簡單的跟您說吧,首先,供香拜佛之前,要先洗手,以表虔誠。還有,燒香時,香燒得越旺越好。燒香的時候一定要雙手捏舉香,然後要高過頭頂。恭敬禮完后,就可以把手中香置於香爐中。把你所想所願,可以暗自默念以貢。」孫娟一邊說著,一邊用肢體示範著。
「然後呢?」雷絲照貓畫虎了一遍問道。
「接著就是舉香時,手如問訊的之狀。兩手之食指及中指夾著香腳,兩大拇指抵住香腳之尾端。
雷絲,您一定要記住了,香要拖穩,也不要太用力,然後將香平舉至眉間,與眉平齊,兩目凈觀佛像莊嚴,接著觀想與佛相應。記得眼觀鼻,鼻觀心。想你所想,心中所求。」孫娟接著說道。
「然後就是磕頭。磕頭的講究主要是步驟,有的人一陣急匆匆的猛磕頭。其實按佛家的標準的姿勢,應該是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十,這個時候就要按合十禮儀,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然後在高舉過頭頂,在向下時至嘴邊停頓,然後方可許願,默念心中所想所願。」
「是這樣的嗎?」看著孫娟示範,雷絲學著問道。
「是的,這還沒有完,禮拜時候最好要再攤開雙掌時,左掌先下到蒲團,用手掌有三個步驟,以左掌為先,往蒲團靠中間一些,然後在到右掌向下,第三步驟左右掌能並其後,在掌心向上上身拜倒。手往蒲團前方放,頭在向下磕。心中默念,所願讓你事事如意。」
「還有嗎?」雷絲也沒有想到,拜佛燒香還有這麼多的說道。
「一會我們燒香的時候,我會讓周圍人不要圍著,不要有人打擾,絕對不能竊竊私語,要有誠心。還有,上香的時候,不要與他人邊說話,邊燒香。這也是燒香的講究之一,也不要對任何佛像指指點點。不可說不恭敬的話,不管如何,既然燒香拜佛,就要有恭敬心,虔誠心。
看到這兩個跪蒲團了嗎,一會兒一定要注意,不要跨過蒲團,這在佛家被視為不敬之意。」孫娟細心的講解道。
「嗯,我記住了。」雷絲十分認真的點頭道。
「還有最後一點,那就是一會燒香,香不是隨便拿的,要有數量。這也是燒香的講究,在我們華夏傳統的習俗中,一般一炷香代表一心一意,多是為姻緣;而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香為兩輩人祈福;九炷主要是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還有就是,一定要等燒完香再叩頭。
不過一般尋常拜佛一炷香或三炷香為宜,現在大部分寺院以環保為主,都是一炷香或三炷香方可。」孫娟詳細的解釋著說道。
「娟子,您這麼一說,別說是雷絲了,我都有點暈頭了。」聽孫娟說了這麼多,於淼努力的記著,但還是有些記不全,只好為難的說道。
「我說的可能有點多,不好記,這樣,我和雷絲上第一柱香,大姐,你看著,然後想上香,按我的來就行了。」孫娟說道。
「今天無論如何我也要上一次香,就十三注吧,功德圓滿。」於淼聽孫娟這麼說,馬上跟道。
「大姐十三柱,那我就九柱,為三代人祈福。」孫娟說道。這也是孫娟的會來事兒,不管怎麼樣,她也不會超過大姐於淼的。
「孫,那我幾柱好呢?」一聽兩個人這麼說,雷絲在一旁著急的問道。
「您既然是求姻緣,一柱就可,不過,這個香錢,您一定要自己拿,這才虔誠呢。」孫娟帶著雷絲,來到售香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