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七 扶不起的阿斗
第一一四七 扶不起的阿斗
喻巧告訴老公,已經給胡洲打過電話,對方現在正與書記研究如何處理這件事兒呢,當然,有關網上的那篇檄文,她並沒有告訴他,只是說胡省長儘力而為,因為有些事情,可能也不是他能夠控制得了的。
「老公,這一次你真的捅了大簍子了,有人已經把上一次血書的事翻了出來,大做文章。你趕緊把銀行卡交到紀委,越快越好,剩下的事,只能儘力了。」喻巧無力的說道。
「老婆,你你可別嚇唬我呀,我現在已經到了省城,正往紀委去呢,你哥不會撒手不管吧?」姚建華一聽老婆這麼說,心裡更沒有底了,緊張的問道。
「你知道嗎,為了你的事兒,上面有意要問責我哥了。」喻巧一說到這兒,還是沒能忍得住的哽咽了起來。
「什麼?不會吧,怎麼能……」老婆這麼一說,姚建華只覺得自己的腦袋「嗡」的一聲,差一點沒暈過去。
省委臨時常務會是在鄭直書記與胡洲省長談完話之後招開的。
會上,由省紀委張繼華書記代表華廈紀委宣布,對姚建華副省長停職檢查,隨後,組織部長年少華宣讀了免除姚建華省委常務的決定。
「還算不錯,只是停職檢查,千萬別在有其它的問題呀。」胡洲在心裡暗暗的嘆了口氣說道。
「對於這件事情,我作為省長的,應該檢討,同時,對一姚建華同志所犯的錯誤也要負領導的責任。我這個人,太注重老感情了,但從事件本身來講,姚建華同志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嗎,只是急於出成績,所以才上了騙子的當。」
「胡洲同志,你就不要替姚建華開脫了。拋開這個出發點是不是好的不說,竟然收了對方二百萬的銀行卡,這個性子已經變了。我在這裡在給你透露個信息,明天上行,華廈紀委高層的調研小組就來我們省進行工作調研。這個時候 上面來人,就不用我多說什麼了吧?都是老同志了,希望大家不要受到牽連。」紀委書記張繼軍一聽胡洲還這麼說,不由得眉頭一皺,一點也不客氣的說道。
「張書記,我這麼說並不是為姚建華同志開脫,只是就事論事兒。」一聽張繼軍這麼說道,胡洲不由得心裡一驚,但並沒有表現出來,儘力的保持著一臉平靜的說道。
「就事論事吧,好,那我告訴你,雖然姚建華那張銀行卡在我們開會之前交到了省紀委,但省紀委已經在此之前,根據網上的舉報立了案,所以,受賄的事實成立,之所以還沒有對其進行雙歸,因為他是央管幹部,我們沒有權力宣布。
還有,經過我們紀委同志的不懈努力,上一次血書事件向姚建華透露消息的人我們已經查出來了,現在已經被雙歸。希望這種事情不要發生在我們在座的人身上。」張書記說到這兒,十分威嚴的望了一眼在座的各位。
張書記講完,胡洲鼓了鼓嘴,但並沒有在說什麼。
「對於姚建華的問題,就不用在會上討論了,政法委的於書記,會後你安排人對姚建華實施保護性監控,不要在出什麼問題了。現在我宣布,為了減少這一次濱海被騙的損失,省委決定成立維穩小組,組長省長鬍洲同志擔任,副組織為張繼軍同志,江洪申同志。
小組倆大任務 ,一個就是千方百計的挽回損失,我在這裡可能保證,如果這一次能把被騙的錢全部要回來,對於那些在工作中失誤的幹部,可以免除處分。我說的是工作失誤的幹部,而不是違法的幹部,大家要聽清楚了。
第二個任務,就是一定要查清責任,吸取教訓。不要讓這種事情在發生。聽說在這一次的事件中,濱海有兩個區縣並沒有上當,一個是新區,一個是沙口區,你們下去以後,一定要調查一下,為什麼這兩個區沒有上當?新區的書記叫吳昊吧,這個年輕人我見過,他的腦袋就很冷靜嗎,我從網上看到,說是在開會的時候,這小傢伙公開提出了質疑,而我們的一些幹部,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竟然大帽子壓人,在會上公然說什麼要替騙子擔保。他擔保?他拿什麼擔保?胡洲同志,對於姚建華所犯的錯誤,你是有一定責任的,現在網上出現了一些帖子,希望你能夠重視起來,在適當的時候給網民們一個交待,可能這個問題,下來的紀委領導還要找你談,你要有個思想準備。
第三個任務,就是維穩。濱海是我們省的經濟大市,經濟總量與省城相當,所以,經不起折騰啊。我就說這三點,胡省長,工作組開完會就出發。」鄭直並沒有如以前那樣,徵求一下胡洲的意見,而是直接說道。
胡洲一聽鄭直這麼說,一種不好的感覺,慢慢的從心底升起。
雖然與鄭書記配合的時間不長,但對這位書記,還是有所了解的,並不是那麼的強勢,給人的印象是溫文爾雅,更像是一個大學的教授。
就說上一次提姚建華入常委吧,真要是表決的話,鄭書記要是不表態,根本就不可能通過,但最後對方還是同意了自己的意見。當然了,胡洲也明白,之所以鄭書記這麼做,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把省府的工作拿起來。
現在想起來,提姚建華進常委這是一步錯棋,姚建華讓自己失望了,而鄭書記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當然了,如果只是鄭書記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還沒什麼,畢竟能做到省長這個位置,朝里沒人罩著,那是不可能的事兒。
關鍵是真要是把事情鬧大了,朝里的人能不能罩得住自己。
以鄭直現在的態度來看,怕是朝里的人也不想趟這趟渾水了,這是最讓胡洲擔心和害怕的事情呢。
「他媽的,姚建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胡洲在心裡狠狠的罵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