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晚唐:朕> 295.第295章 大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295.第295章 大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295章 大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汴梁節度使府邸議政堂


  時溥、敬翔、杜讓能陸續入內。


  李曄語諸公,道:「江南已定,四海昇平,天下歷經戰亂,當與民休息,但朕心頭還有幾件事,與諸愛卿商議商議,分個輕重緩急出來!」


  「請陛下言!」


  李曄點點頭道:「一是漕運,泗水、汴河疏通了半年了,還是未能通航,揚州到淮河的運河也要疏通,此事當是急務,你們怎麼看呢?」


  杜讓能道:「陛下所言極是,南北漕運關係江南賦稅輸送,可以秋收之後,發徭役疏浚。」


  「臣附議!」


  「臣附議!」


  李曄看向時溥道:「時郡王認為怎麼樣?」


  「臣附議!」


  時溥再怎麼不願意,也只能表態同意,江南賦稅自來重中之重,他沒有理由反對,可泗水流經武寧軍腹地,沿途徐州、宿州、泗州、濠州都接壤。


  可以說,朝廷掌握的運河,便掌握了武寧鎮,這泗水可以運糧,當然也可以運兵,從汴梁去武寧,朝發夕至,拿什麼來擋呢?


  但從皇帝的角度來講,生命線被武寧軍掌握住,何嘗不是如鯁在喉,欲拔之而後快。


  李曄道:「泗水的疏浚進展慢了一些,朕聽說武寧境內匪患也不少,多有劫掠的,怕是孫儒余寇也說不定,若是武寧軍無力進剿的話,朝廷出兵助剿也是可以的!」


  武寧境內有匪患嗎?我怎麼不知道?

  時溥搖搖頭,好吧,陛下說有肯定有。


  「陛下,武寧軍有三萬眾,區區匪患旦夕可平,勞不了朝廷天軍!」


  李曄點點頭,運河疏浚后,泗水一線肯定要駐兵的,這事得慢慢來!


  「漕運是大事,還有一事,便是修路架橋,長安到洛陽,洛陽到汴梁的路也要修修了,江南各道,沿途各州的驛站,朕還是想恢復起來,各州之間的道路損毀的,也要儘快恢復,諸公以為怎樣?」


  敬翔道:「陛下,臣以為這件事可以緩一緩,橋可以先用浮橋,道路可逐年修繕,若是同時進行,恐百姓不堪重負啊!」


  李曄又說道:「朕要天下沒有饑民,百姓老有所養,幼有所學,年過六十者免稅,資質上佳的孩童,可以免費上學。


  朕想在各州設蒙學,五年學期,期滿考核合格,可上少學,少學為期三年,期滿考核合格者,可上進學,進學兩年,合格者可考官,你們以為怎麼樣?」


  這……


  諸公面面相覷!


  李曄笑道:「朕知道戶部支撐不了這番用度,這件事,朕用朕的內帑去做,至於能收多少學生,看朕的內帑里有多少了!」


  呼!

  張承業長呼一口氣,不要朝廷出錢就行,剛剛以為整個大唐的孩童都免費上學,這得花多少錢啊,戶部全掏空了也不成啊。


  現在只是皇室內帑,這是陛下的錢,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議與不議,倒沒什麼!

  而杜讓能則敏感的感覺到皇帝的深意。


  陛下將內帑拿出來辦學,那這些學生自然就是天子門生,數十年之後,這些人走向各地為官,為如何……


  而接下來皇帝陛下的話,更讓他證實這一點。


  「朕的皇子有些也大了,宗室里也有不少,朕令他們全部入蒙學、少學、進學……」


  呼!

  諸公腦子嗡嗡的。


  「和皇子同學,這些皇子必定有後世之君啊,若是這樣的話,這學上的可太值得了!」


  時溥道:「陛下,這招收的學生可有章法!」


  李曄道:「犯法者子嗣不可,余者擇優可入,有爵位的可蔭其子,不需選拔,直接可以入學。」


  這是把寒門也包裹進去了。


  「承襲爵位的,不入學不得承襲,宗室亦是如此,包括朕的皇兒,學成之後,都可以考官,你們覺得怎麼樣?」


  敬翔暗嘆:「如此,居長安大不易了,帝室子嗣定然在長安的,入學肯定在長安,逐功盡利者必往長安啊!」


  皇子去哪裡上學,勛貴必然是跟著去的,而皇親國戚、大唐勛貴子弟所在的學校,必定是商人大戶眼中的聖地啊,他們會不擇手段的擠進去,不求與皇子結交,裡面隨便認識幾個人也是受益無窮啊!

  皇帝陛下意在無視寒門、貴族,但事實上走樣很正常,對李曄而言,選拔人才,收天下之心,對皇子而言,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收一些潛邸能人。


  有好處,自然要自己沾上,諸公各懷心思。


  而對皇帝陛下而言,可不僅僅是這些了。


  如此新建學堂,他也有別樣心思,科舉重儒家經義,而新學堂是皇帝內帑來辦的,學什麼自然由皇帝說的算。


  李曄也不否定儒家學說,不過講一些格物之學總可以吧。


  除了進學之外,再設大學,一則取消司農監,設大唐農學院,二則設算學院,專攻數學,三則設海學院,研究航海、製圖,四則設工學院,研究鍊鋼、機械。


  除去大學外,再設職業類學校。


  一則會計學院,推行新型記賬法,二則政學院,推行新官制,三則軍事學院,玉山營現在就有,可以繼續改進,完善典章制度。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五年,朕要諸公以五年為期,定個計劃,第一年,漕運要通,第二年,耕地要漲三成,修路五百里,駕橋百座,各道驛站完成,第三年,修路一千里,架橋兩百座,各州驛站要完成,第四年,耕地要翻倍,累計新建溝渠兩千里,第五年,民無饑饉之憂,官倉充實,集一年餘糧!」


  「至於辦學堂,一年一百所學堂,有餘力就多建,無力則少建,這雖用的朕的內帑,施行還是由各州學政來做,工部定下學堂制式,諸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朕托諸位了!」


  皇帝陛下一些話,無非是疏通漕運,修路架橋,興修水利,興辦學堂。


  五年的最終目標,就是集一年的糧草。


  至於織布這些輕工業,大唐織造局可以說引領大唐整個織布行業,新式織布機、紡紗機,是超越這個時代的。


  五年的計劃,那是要造百萬張織布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