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土地兼并 觸目驚心
第60章 土地兼并 觸目驚心
現任京兆府尹孫揆也是個狠人。
孫揆,進士出身,原本的歷史中,朝廷下詔討伐李克用,孫揆當時是招討副使,招討使是當今宰相張俊。
當時張俊恐朱全忠得昭義,表孫揆為昭義節度使,欲先行拿下昭義,急令孫揆領兩千兵馬赴潞州。
可惜的是,河東軍半路設伏,禁軍本就不能打,大隊一鬨而散,孫揆當場被俘。
李克用聞抓獲副招討使,大喜,好言勸降。
「公輩當從容朝堂,何必自履行陣也?」
孫揆破口大罵:「草汝娘耶,狗賊安敢!」
李克用也不是個好脾氣的,聞之大怒,當即下令,把孫揆鋸死。
孫揆絲毫不懼,面色如常。
行刑時,儈子手亦不知如何鋸人,孫揆道:「狗奴,你讓人找兩塊木板來把我夾住,連著木板不就可以把我鋸了嗎?」
儈子手從其命,令人找木板,把孫揆夾起來,就這麼給鋸成幾段。
直至斷氣,都沒有求饒,一直大罵不已。
真乃有種之人。
有種之人就應該放在有種的地方。
李曄準備授孫揆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議國事,不過在授此官之前,還要驗驗孫揆的成色,若是無能,李曄自不敢將稅賦重則擔到他身上。
大唐開國之時實行的租庸調的賦稅制度,是以均田製為基礎推行的,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人頭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得徭役。
開元之後,由於人口增加,又不斷土地兼并,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百姓無力承擔,大多逃亡。
直到唐德宗年間,楊炎主導實行兩稅法。由徵人頭稅,改為徵收財產稅,由徵收穀物為主的實物稅,改為徵收貨幣稅為主。
兩稅法可謂大唐稅賦一大創舉,兩稅者,戶稅、地稅,戶稅主要針對商戶,以財產論計,地稅主要針對農民,以擁有的田畝收取。
富者交的稅多,貧則交的稅少。
更可貴的是,兩稅法改變了租庸調稅中有品級的官員、皇親國戚可以免稅的痹政,所有人一體納糧。
只不過到下面執行的時候,就變了味。
因為兩稅法是以貨幣稅為主,農民收了糧食,需要把糧食賣了,換成錢來交稅。
可官府掌握著定價權,比如要交一石糧食的稅,一石糧食按照市場價可以賣500文,可官府按照1000文來定價,百姓只能交1000文,這需要賣兩石的糧食,往往上交賦稅的時候,官商勾結,商戶大肆壓價,裡外勾通,農戶往往要交數倍的稅,遠遠偏離了稅法設置的初衷。
而達官權貴為了避稅,完全將稅賦轉嫁給農民,往往農民納一石糧給國家,就要交十石糧給大戶。
更有甚者,將田畝掛在農民頭上,種地佃戶不但要交上地主的租,還要幫地主交上賦稅。
如此一來,加上地主地租,農民便交上相當於原來賦稅數倍的稅賦,導致多少農戶家破人亡。
擺在李曄面前的就是農民問題,其中稅制改革和土地兼并是重中之重。
哪怕現在的長安,官員們才回長安多長時間啊,無主之地盡皆被官員奪取,甚至皇帝捐出去安置河中兵士的皇莊土地,也有部分被巧取奪去。
朝廷大員們一邊拿著巨額的朝廷俸祿,一邊瘋狂的圈地魚肉百姓。
上至公卿宰相,下至縣令衙役,有一個算一個,基本上人人身上都有屎。
觸目驚心啊!
長安周邊二十一縣,人口十去九,空出來數千萬畝的土地,被下面的官員私相授受,李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華州帶來數萬兵士家眷,肯定要分地的,戶部上報,沒地了,時任戶部侍郎劉俊畏罪自殺,企圖以此逼迫皇帝到此為止。
李曄豈能如願。
一直以來,忙于軍事,只為求活,站住腳跟,還沒來的及騰出手來。
朝廷財賦不足,農事便是重中之重……
…………
李曄一回到長安,就收到張承業的奏報,言王建已攻克西川茂州、彭州、漢州,久攻成都不下,兵士死傷無數,糧草盡絕,已退回東川綿竹,徐圖再戰。
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悖逆朝廷,不服庭詔,率兵兩萬,抵抗朝廷進入漢中,張益指揮室於洋州洋縣,擊退楊守亮,斬敵兩千餘人。
奏報中還言原玉山軍營指揮室楊守信,為楊守亮堂弟,要求朝廷放出楊復恭,為其弟平反,並處決有罪之人。
楊守信早就在處理楊復恭之時,被李曄一刀給剁了,當時朝廷諸公怎麼沒有一個人講,不然有楊守信在,處理漢中的楊守亮要方便的多。
看來當時為了儘快控制局勢,處理的還是急切了些,哪怕稍微審一下,也不會犯這個錯,李曄有些懊惱。
接著往下看,鳳州防禦使滿存歸治,張承業已控制鳳州府庫,站穩腳跟,控制了入漢中的褒斜線要道,只是鳳州與山南西道的治所,漢中的興元府相隔只有百里,與楊守亮時有衝突。
目前已派人分別向王建、陳敬瑄、顧彥朗宣詔,尚未回復,大軍在鳳州動彈不得,閬中、劍閣皆不可得,是否先解決漢中之事,若要剿滅楊守亮,六千兵不足用,還需朝廷另派援軍。
李曄沉思,這信使從關中到長安,一來一回,都要數十天,大軍若此時進入漢中,到了那裡,怕是月余之後,正是耕種之時。
農時在李曄心中分量頗重,若是耽誤了農時,一年之勞皆費,沒有吃的,麻煩可大了,所以李曄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打仗。
不過出兵倒可以,這幾個月長安兵丁漲了兩三萬,後續還要訓練五千陷陣營,糧食本就不夠吃,李曄打算派一萬四千兵卒入漢中,與原入川人馬,湊個兩萬兵馬。
守住鳳州,以漢中之富庶,自能養活兩萬大軍,擇機再在本地招募萬餘人馬,操練數月,有三萬大軍,張承業自然可以從容應對,待秋收之後,自可大舉進兵。
只是張承業人就不能這麼快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