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024:沉默螺旋理論
第117章 024:沉默螺旋理論
看著在自己工位上托著臉發獃的李劍,大夥覺得自己的價值觀也有點被顛覆了,當然陳欽對此也同樣挺意外的,畢竟他的後手還都沒用呢。
如今的音樂圈在數字音樂這一領域確實還落在他身後,之前的版權截留、現在搶佔新內容賽道都是未來視帶來的一時的優勢,不過陳欽自己並不是採購與內容創作方面的專家,他更想用商業運作的方式來為自己達成目的。
而在娛樂圈,商業運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娛樂圈,賣唱片是商業運作,開演唱會是商業運作,通過手頭的資源帶來知名度、參加活動、和其他產業聯動是商業運作。
但這些都只是基礎的商業運作,就像是一張考卷上的客觀題,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難的主觀題與選答題。
就像是一些看起來時機來得剛好的緋聞,一些故意引發的公關炸彈,一次有爭議的時事聯動,在娛樂圈已經步入成熟的目前的階段,這些操作已經超過普通人能看懂的範疇,但是要做一個優秀的經紀人、似乎又免不了和這些元素打交道。
而在互聯網這一領域,這些情況大部分都相差不多;娛樂圈雖然換了個平台,但是很多東西換湯不換藥。就算是2023年的網紅經紀人公司,也不過是包裝、引流、變現這老三樣而已。
不過從結果看來,傳統娛樂圈與互聯網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傳播方式,互聯網網紅需要的是流量,而傳統明星需要的是關注度,兩種東西看起來一樣,但是實際上卻天差地別,而互聯網的互動性更強、信息的綜合性更強,在互聯網的品牌打造大都需要遵守一些與過去不同的遊戲規則……
於是雖然《爸爸去哪兒》的彩鈴下載量已經很不錯,但是後續的運營操作還是按計劃開始了。
首先想到的就是……軟文推廣,蹭熱點。
之前的硬廣告其實已經在打了,在普通人看來,好像廣告只要寫得軟一點、不著痕迹一點就是軟文了……不過在傳媒領域,廣告實際上有兩重維度,一重當然是流量,只要讓對的人看到就夠了,這也是互聯網興起后的新賽道。
另一重是品牌形象,這其實是傳統傳媒所走的路子,傳統傳媒並沒有直接的銷售入口,它要讓大夥覺得商品很好,然後自己去買,這條路現在看起來當然有點落後,也正因如此,網路廣告自打出生開始,轉化效率就比電視廣告高了不少。
但即便如此,品牌形象也很重要,很多產品都是通過電視、雜誌與線下廣告打響品牌形象,然後用網路廣告完成轉化,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推廣效率。
對音樂來說也是同樣,除了排行榜,音樂也要在其他地方打響名聲才能在更大範圍內進行商業推廣。
現在公司還沒有電視台的渠道,不過剛好公司新招的一個媒體人才幹過記者,又去找了點服務商那邊的相關人脈,然後約了一位申城某大學的教授,請他談一談最近剛興起的網路音樂。
教授之前批評過一次流行音樂,他連周杰倫都看不上,這次記者請他來談談網路音樂,然後教授……好像評價還不錯。
他系統性地說了說現在網路藝術創作面臨的問題、從業者更有熱情但是專業度不足的問題,也說相關單位應該加強監管和扶持云云……這樣的車軲轆話。
記者請他談深入些,您批評一下吧,不用留情面。
又拿出三個最近彩鈴大火的例子,一首是《2002年的第一場雪》,一首《老鼠愛大米》,一首《爸爸去哪兒》。
教授只能勉為其難地談了談,民族音樂是學院派音樂當中的最大流派之一,教授當然不會批評《2002年的第一場雪》,然後就只能說《爸爸去哪兒》和《老鼠愛大米》了,教授就說這兩首歌唱歌的技法不成熟,歌手不夠專業,應該多向前輩學習云云。
第二天,幾個合作的網路媒體上就出現了一張專題報道。 【網路音樂火爆引爭議?上戲教授:《爸爸去哪兒》、《老鼠愛大米》缺乏音樂深度】
如今的移動增值服務就是各大門戶網站的生存命脈,讓彩鈴市場擴大影響力也符合他們的利益訴求。
總之沒費什麼功夫就讓這篇報道登了門戶網的新聞頁、又花錢買了點傳統紙媒的版面——實際上學院派音樂對網路音樂一直沒什麼直接的敵意,當然也沒有格外關注的興趣,不過就算是業內大咖也有閑得摳腳的時候,來點這種報道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好像大家都還挺感興趣的。
利益方大概以為這是某種噱頭,倒是沒仔細想這一點,當然單純的黑紅熱度也是熱度,只是這一點的話,那大概已經值回票價了。
不過音樂一種文化屬性比較重要的領域,黑紅路線在這裡並不是很好用,尤其是在涉及到音樂產品本身質量的時候,文化領域的話語權的爭奪還是很有必要的。
而陳欽這麼做……原因倒也不複雜,當然也不是有什麼複雜的計劃。
在傳統傳播學範疇內,有個基本概念叫做『沉默螺旋理論』,也就是說在公眾領域,專業的、強勢的聲音會形成規模,那些反對的、弱勢的個體往往會選擇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被捲入到強勢的聲音當中。
但是在互聯網平台、這個原理已經不適用了,從未來的實踐經驗來看,互聯網這裡的規則是『反沉默螺旋』,也就是說太強勢的聲音會把沉默的中立者推向反對者一邊。
所以儘管這個報道的利益因素還挺明顯的……星系軟體與《爸爸去哪兒》的關係稍微一查就知道,最新版的星系影音、還有剛更新的星系音樂里還內置了一首呢。
然而最初的報道並不是明顯的『王婆賣瓜』,大夥也沒見過有誰會花錢罵自己家產品的例子。
於是大夥就開始放心地討論了起來,在論壇、新聞站與各種各樣的地方討論了幾天後,風向雖然大相徑庭,不同意見的人也很多,但是大體上的印象差不多——
就是這兩首歌確實深度不夠,但是大夥就隨便聽個樂呵,你這磚家怎麼管這麼多。
而且你看《爸爸去哪兒》,人家本來就是兒歌啊,而且比普通兒歌有意思多了,你說深度伱聽了沒有啊?
雖然討論規模不怎麼大,但是從反饋來看,廣告效果是打出來了,除此之外,大家似乎也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爸爸去哪兒》是跟《老鼠愛大米》、還有《2002年的第一場雪》是同一層次的音樂,並且在商業上相當成功這一『事實』。
而這種觀念反映到下載量上,五月末的時候,《爸爸去哪兒》的下載量已經進入到第一集團了,不僅超過了之前那些下載榜的前輩,而且也趕上了《我們的愛》,在它前面的就只有《2002年的第一場雪》了。
甚至不僅如此。
將一項文化產品推廣到公眾視野當中,技巧當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內容當然也是一切的起點。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包裝』,適度的商業包裝可以提升營銷效率,而對音樂這種本身就具備強大的情緒感染力的文化產品來說,有一個能引人共情的背景故事也很重要,這個故事不用很複雜,也不用悲慘得引人淚下,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恰好,陳欽在這裡也已經有所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