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在錦衣衛負責抄家的日子> 165.第165章 命常風為欽差副使,隨劉大夏治

165.第165章 命常風為欽差副使,隨劉大夏治

  第165章 命常風為欽差副使,隨劉大夏治河 

  弘治六年,二月十五,貢院。 

  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國家掄才大典的好時節。 

  會試主考李東陽親手敲響了試畢鑼。 

  旁邊的貢兵扯著嗓子高喊:「學子,出龍門嘍!」 

  貢院的大門打開。學子們紛紛踏出了貢院大門。 

  常風跟隨著人群出了貢院。這是他第二次參加會試。上回名落孫山。這回三場連考九天,他感覺考的不錯。 

  突然間,一個人不小心撞了常風一下。 

  那人連忙道:「年兄,失禮了。」 

  常風抬頭一看,竟是王華家的公子王守仁。 

  常風笑道:「王公子,你還欠我六個鍋盔呢!」 

  王守仁驚訝:「常大人,是你?嘿,六個鍋盔你記了整整八年啊!等瓊林宴上,我敬伱六杯酒,權當還你六個鍋盔了!」 

  王守仁似乎對杏榜題名、金榜連登信心滿滿。 

  常風笑道:「那就借你吉言。咱倆都能金榜題名,當個真年兄。」 

  春闈放榜是在三天後。 

  會試結束后,李東陽便忙著跟考官們在禮部閱卷。 

  三日之後,常風、王守仁相約來到貢院門口,等待著放榜。 

  鄉試榜名曰桂榜,會試榜名曰杏榜,殿試榜名曰金榜。 

  其實,杏榜提名,遠比金榜題名重要的多。 

  會試中榜者,會被「拔貢」,成為貢士參加殿試。 

  而殿試是不淘汰人的。所有貢士都能成為進士。只是名次有高低。 

  也就是說,讀書人只要杏榜題名,便鐵定能從舉人晉身進士。最低得授七品。 

  在放杏榜之前,禮部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儀式。 

  杏榜終於揭曉。本科會試,共拔貢二百九十八人。 

  常風從榜頭一直看到了榜尾,整整看了三遍。哪裡有他的名字? 

  王守仁亦出人意料的名落孫山! 

  說是出人意料,又並不出人意料。會試是整個大明最頂尖的讀書人之間的比拼。 

  打個比方,後世把全國一千三百三十六個縣(縣級市)的兩千六百多個縣高考文、理狀元集中起來,考一場。 

  誰敢說一定能考進前三百? 

  皇帝寵臣和北直隸學政公子的名落孫山,恰恰說明本科會試在李東陽的主持下格外公平。 

  李東陽走了過來,看到了常風和王守仁。 

  常風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李東陽自然認識。 

  李東陽跟王華在翰林院當過同僚,也識得他家公子王守仁。 

  李東陽寬慰二人:「會試落榜對於讀書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你們不必難過。」 

  常風爽朗的說:「我這個錦衣衛屠夫參加會試,只是湊個熱鬧罷了。不中便不中。」 

  嘴上雖這樣說,常風的心裡還是有一絲難過。 

  王守仁亦是一臉風輕雲淡:「學生才疏學淺,需再接再厲。」 

  李東陽跟王守仁開起了玩笑:「你這次拔不了貢,下一科一定高中狀元。你可以試試為下次科舉作個狀元賦。」 

  「悄悄告訴你。你的試卷,距杏榜題名只差了一個圈。」 

  大明會試閱卷,不是單人閱一卷。為公平起見,考官們會集體傳閱每一名考生所作的三份卷子。 

  如果覺得可取,便在卷子旁畫一個圓圈。最後以圓圈的數量確定拔貢名單。 

  常風在一旁問:「李大人是否能透露下,我差幾個圈?」 

  李東陽尷尬的一笑:「差了好多好多個圈。」 

  常風鄉試就是榜尾。 

  他的才智不一定比題名的貢生差多少。但貢生們都是全職讀書應試。 

  常風則只能抽出晚上的空備考。「差了好多好多個圈」並不奇怪。 

  常風拱手:「李大人,王小兄弟。我先回錦衣衛當差了。再會。」 

  王守仁回了府。 

  老爹王華連忙迎了上來:「中了嘛?」 

  王守仁微笑著回答:「沒中。」 

  王華怕兒子想不開,開導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萬萬沒想到,王守仁竟笑道:「天下的讀書人都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父親放心,我很看得開。人這一生,哪能事事一帆風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 

  王華拍了拍王守仁的肩膀:「你比你爹強啊!成化十七年會試放榜前。我胡思亂想,打定主意若杏榜無名,就跳進永定河自盡喂王八。」 

  「幸好拔貢得中三十三名,殿試又連登狀元。」 

  三月初一,殿試如期舉行。金榜揭曉,一甲第一毛澄,第二徐穆、第三羅欽順。 

  弘治帝很重視掄才大典。專門召見了一甲前三。又從二甲隨便挑選十人,三甲隨便挑選十人面君奏對。 

  一眾新科進士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盡顯才學。 

  弘治帝萬分滿意。 

  這日早朝。弘治帝誇讚李東陽:「李東陽這個會試主考盡職盡責。給朕選拔了近三百名合格的貢士。」 

  「朕親自考察了他們的才學,個個都是朝廷亟需的人才。」 

  弘治帝頓了頓,問常風:「常風,名落孫山的滋味不好受吧?」 

  常風拱手:「稟皇上,臣才疏學淺,杏榜不第乃意料當中。臣處之坦然。」 

  弘治帝笑道:「坦然二字極為難得。諸卿,常風是朕的寵臣。但李東陽絲毫沒偏私。」 

  「同樣未中的,還有李東陽好友王華之子王守仁。」 

  「說明李東陽主持會試時一視同仁,無半分私心。」 

  「如此大公無私,朕定要升賞。擬旨,升李東陽為禮部右侍郎,仍兼任侍講學士。」 

  李東陽從五品翰林學官,直接高升為了三品部院大臣,躋身「部堂」之列。 

  距離入閣就只差一步了! 

  就在此時,一名黃河汛兵飛跑進奉天殿:「河汛!河汛!」 

  大明只有兩類士兵可以無旨直入皇宮。 

  一是傳遞軍情的紅翎信使。二是傳遞汛情的江河汛兵。 

  在古代,汛情比軍情更緊急。 

  弘治帝面色驟變:「快報!」 

  黃河汛兵拱手道:「稟皇上,黃河山東段張秋堤決口!淹沒三府二十一縣田地無數。」 

  弘治帝倒吸一口涼氣:「啊呀!怎麼會!朕整冬都在擔憂黃河河南段。然而決口竟出現在了山東段!」 

  「朕要擇一良臣擔任欽差正使,前往山東治河。諸卿可有人選?」 

  今日早朝出盡風頭的李東陽第一個出班奏道:「臣舉薦一人。」 

  弘治帝問:「哦?誰?」 

  李東陽答:「浙江布政使劉大夏正在京中述職。此人堪當治河大任。」 

  弘治帝微微一笑:「劉大夏是你的同門師兄弟吧?」 

  天順五年,李東陽跟劉大夏同在老師黎淳門下讀書。那可不是強攀關係的座師師兄弟,而是實打實的相同授業恩師。 

  當初黎淳門下號稱有「黎門三傑」。除了李東陽、劉大夏,還有如今在山西管刑名的楊一清。 

  李東陽朗聲答道:「回皇上,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臣推薦劉大夏是出於公心。」 

  弘治帝微微點頭:「嗯。說的好。劉大夏的能力朕是清楚的。當初老內相懷恩病危,彌留之際向朕推薦了三個人。王恕、馬文升、劉大夏。」 

  「擬旨,命劉大夏領右副都御史銜,前往山東治河。」 

  吏部尚書馬文升道:「稟皇上,應再擇一精明強幹之人,作為劉大夏的副手。」 

  武官班中的常風心頭一動。 

  他在錦衣衛這些年,經歷了太多官場爭鬥、宮廷陰謀。 

  他厭倦了整日辦那些見不得光、蠅營狗苟的差事。 

  他十分渴望切切實實的為老百姓做一些事。 

  常風出班,毛遂自薦:「稟皇上,臣願擔任欽差副使。」 

  馬文升道:「不可!常鎮撫使,你不懂水利之事,怎麼能擔任治河的欽差副使呢?」 

  弘治帝贊同:「是啊常風。你為國效力的初衷是好的。但你不懂水利。」 

  常風侃侃而談:「稟皇上。治河需耗費海量國帑。水利之事,因堤壩沖了又建,建了又沖,向來是一本良心賬。導致河道官員能夠上下其手的地方甚多。」 

  「僅弘治五年,北鎮撫司逮捕、定罪的正五品以上河道官就有十三個。」 

  「臣雖不懂水利,卻懂查貪、治貪。治理黃河,要靠欽差正使劉大夏。」 

  「臣能做的,是保證朝廷拔髮的每一兩治河銀,都切切實實用在堤壩上!」 

  馬文升捋了捋鬍鬚:「常鎮撫使說的有道理。北司掌柜以副欽差的身份參與治河,可以震懾那些覬覦治河銀的貪官污吏。」 

  李東陽附和:「若常鎮撫使參與治河。貪官污吏們就算有賊心貪墨治河銀,恐怕也沒賊膽。」 

  弘治帝拍板:「好,朕命常風為欽差副使,協同劉大夏辦差!」 

  「常風,記住你剛才說的話。你要保證每一兩治河銀都用在實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