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在錦衣衛負責抄家的日子> 第136章 大丈夫當代三尺劍,將十萬眾,橫行

第136章 大丈夫當代三尺劍,將十萬眾,橫行

  第136章 大丈夫當代三尺劍,將十萬眾,橫行天下(五千字章) 

  半個時辰后,翰林院的雜役把王守仁領到了常風面前。 

  王守仁見到常風有些眼熟,一時又想不起在哪兒見過。 

  常風笑道:「王老弟,別來無恙啊。」 

  王守仁問:「大人是?」 

  常風道:「你忘了?在泰安地面,你吃了我六個鍋盔。好傢夥,我就沒見過你這麼能吃的人。」 

  王守仁一拍腦瓜:「啊!想起來了,伱是那個對我有一飯之恩的試百戶。」 

  王華訓斥他:「不得無禮。現在你應該稱呼『常千戶』。趕緊跪下行禮,招認罪責。」 

  常風卻道:「無需虛禮,請坐吧。」 

  常風了解弘治帝的想法。弘治帝讓他查寫匿名信的人,是怕寫信之人是個迂腐的官員。弘治帝得找出他,棄之不用。 

  如今查出寫信的是個十八歲的少年郎,無官無職無功名。以弘治帝仁厚的性格,是絕對不會處罰的。 

  王守仁沒敢坐,直接問:「常千戶找我來有何事?讓我還鍋盔嘛?我家裡沒有鍋盔,就沒帶來。」 

  「要不我還你六錢銀子?能買六十個鍋盔了!」 

  王華急眼了,跟皇帝最寵信的緹騎逗悶子,龜兒子你不要命了嘛? 

  王華直接踹了他一腳:「跪下!」 

  王守仁跪了下去。 

  常風連忙雙手將他攙起:「說了不用跪。王學士,你別嚇著令公子。」 

  王守仁起身後,常風將那封匿名信遞給了他:「這是你寫的?」 

  王守仁點點頭。 

  常風又問:「是你昨夜偷了令尊的官袍,穿著去了皇城東中門?」 

  王守仁如實回答:「是。」 

  常風追問:「你為何要寫這樣一封信給皇上?」 

  王守仁答:「讀書人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可惜我暫時沒有功名和官位。無法將自己冥思苦想出的為萬世開太平的法子稟奏皇上。」 

  「沒辦法,就只好匿名投信。望皇上諫納良言。」 

  匿名信的事真相大白。只是一個十八歲的書獃子想要跟弘治帝表達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罷了。 

  常風寬慰王華:「王學士,這不是什麼大事。皇上應該不會追究的。你和令公子無需害怕。」 

  轉頭常風又對王守仁說:「小兄弟,想要為皇上效命,你最好還是按五排十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路靠上去,獲得官位。」 

  「到那時,你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上奏疏了。」 

  王華聽了這話如釋重負:「多謝常千戶高抬貴手。」 

  說完王華作勢就要給常風下跪行禮。 

  常風卻道:「王學士不必如此。我雖是緹騎,但也是讀書人。您是學林前輩,又是狀元公。我該尊著您呢!」 

  常風進了宮,在午膳前來到了乾清宮,向弘治帝作了稟報。 

  弘治帝笑道:「十八歲的少年郎啊,有如此幼稚的言論那就不奇怪了。這事朕就不追究了」 

  「不過話說回來,他的所思所想雖幼稚。但行文斐然,字跡也很好。若能加以調教,今後定能成一番大事。」 

  常風連忙拍上了弘治帝的龍屁:「皇上寬仁為懷,實乃天下人之福。」 

  弘治帝又道:「對了。你說此人是侍講學士王華的兒子?巧了,明日下晌朕要開大經筵。王華作為侍講學士也得來。」 

  「你讓他領著兒子一起來。哦,你也來,聽聽經筵長長學問。」 

  常風拱手:「謝皇上隆恩。」 

  傍晚時分,常風下差回了家。 

  九夫人殷勤的給常風換下了飛魚服。 

  常風吩咐她:「給我準備一套盤領昑衫和四方平定巾。明日我要穿。」 

  一旁抱著壯壯的劉笑嫣有些奇怪:「這是儒士的打扮。你穿它作什麼?」 

  常風解釋:「明日要去宮裡參加經筵。參加經筵的官員都是不穿官服的,要穿儒服。」 

  九夫人不懂什麼叫經筵。她問:「什麼宴?喝酒還要換衣服?你們漢人的規矩就是多。」 

  劉笑嫣笑道:「妹妹,不是宴會。是經筵。就是一群讀書人圍著皇上講書,跟皇上探討學問。」 

  九夫人微微點頭:「還是姐姐見識廣。」 

  糖糖插話:「哥哥是屠夫捧經書,硬充讀書人吶!」 

  劉笑嫣訓斥她:「糖糖,不得胡說。你哥是朝廷命官,不是什麼屠夫。」 

  糖糖卻道:「萍萍跟我說噠。她說,她聽到她爹跟一個世伯說我哥哥是個屠夫。」 

  常風問:「萍萍是?」 

  劉笑嫣道:「禮部高侍郎家的小閨女。」 

  常風愕然。即便自己夜夜讀書上進。朝中官員還是將他這個錦衣衛里的皇帝紅人視作屠夫。 

  刻板印象是改不了了。 

  翌日下晌,經筵。 

  常風來到了乾清宮西暖閣。他很奇怪。照規矩,參加經筵的應該都是翰林官。 

  可是,今日參加經筵的人中卻包含了內閣三閣老,六部尚書侍郎、翰林官。 

  常風哪裡能想到,弘治帝重開大、小經筵,並不是為了聽老學究們之乎者也的聒噪。 

  他是想通過經筵,向臣子們表達自己治國的理念和具體事務上的大政方略。 

  侍講學士王華和兒子王守仁也站在西暖閣中。 

  弘治帝問:「誰是王守仁?」 

  王守仁跪倒:「草民王守仁,拜見吾皇萬歲。」 

  弘治帝上下打量了王守仁一番:「朕看你臉上頗有氣象。」 

  一眾臣子皆是不解,皇上為何讓一個草民參加經筵?難道這少年郎是個有大才學在身的青年才俊? 

  弘治帝看出了臣子們的疑惑。他解釋:「這位王小先生是侍講學士王華之子。前天晚上,他給朕遞了一封沒署名的奏摺。要給朕上一課呢。」 

  王華「噗通」跪下了:「犬子狂妄,是臣教導無方,臣有罪。請皇上責罰。」 

  弘治帝笑道:「少年自有少年狂,藐崑崙,笑呂梁。待磨劍數年,擇日顯鋒芒。」 

  「王卿無罪,朕為何要責罰?」 

  弘治帝話鋒一轉:「朕看,今日就以王守仁給朕的奏摺為引開始經筵。」 

  「王守仁,將你的奏摺讀給眾卿聽。」 

  王守仁領旨,從蕭敬手中接過那封匿名信,高聲誦讀著。 

  若不是弘治帝在場,一眾臣子恐怕要笑得前仰後合。 

  教窮苦百姓克己復禮就能避免叛亂?呵,窮苦百姓認識孔子是誰啊?孔子在他們眼中,恐怕還沒有一小塊麥餅來得實在。 

  教北虜仁義禮智信?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麼不說教惡狼吃齋念佛,修養心性呢? 

  王恕、馬文升是大半輩子平叛亂、御北虜、犁女真,真刀真槍一路打過來的。 

  這倆老頭終於忍不住笑出了聲。片刻后他們自知失態,連忙收斂笑容。 

  弘治帝道:「諸卿認為王守仁的這篇雄文如何?」 

  王恕道:「稟皇上,文采斐然,廢紙一張。」 

  馬文升附和:「王部堂的評價可謂至允至當。」 

  弘治帝道:「今日經筵,與朕年歲差不多的,只有王守仁、常風二人。」 

  「常風,你說說看。」 

  常風知道,在皇上面前表現的機會又來了。 

  他拱手道:「臣也認為王守仁的言論十分幼稚。」說完這話,他赫然發現,皇上今日將王守仁叫到經筵,是當箭靶子的。 

  弘治帝道:「仔細說說,幼稚在何處?」 

  常風道:「漢家百姓,恐怕是寰宇之中最溫順的百姓。但凡有一口吃食,就絕不會造反。」 

  「剛才王守仁提到了成化朝規模最大的兩場叛亂——成化元年的廣西叛亂、成化三年的荊襄流民叛亂。」 

  「叛亂的原因,絕不是他所說的什麼百姓沒有克制私慾,利欲熏心。」 

  弘治帝道:「你說說,這兩場叛亂的原因是什麼?」 

  常風侃侃而談:「先說廣西叛亂。歸根結底是官府壓榨廣西當地的土司,土司只能轉頭去壓榨瑤人百姓。」 

  「瑤人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能不造反?」 

  常風這話,聽上去在為叛匪開脫罪責,大逆不道。 

  但無人會去反駁他。因為弘治帝的外祖父,就是廣西叛匪的一員! 

  若無明軍的斷藤崖大捷,紀太后又怎會被俘送入宮中?今日龍椅上坐著的人是誰都不好說。 

  弘治帝龍顏大悅:「說得好!接著說!」 

  常風又道:「至於荊襄流民叛亂。是因荊襄一帶士紳豪強太多,土地兼并嚴重。老百姓丟了地,就只能當流民。」 

  「可是當地官府呢?他們限制流民遷徙。限制遷徙,得拿出糧食來,讓流民先填了肚子活下去。」 

  「臣查閱過錦衣衛的存檔。時荊州、襄陽兩位知府,拿出的不是糧食,而是鋼刀!」 

  「誰遷徙,官府便殺誰。老百姓在當地沒吃的,活不下去。官府又不准他們離鄉討個活路。不發生叛亂才怪!」 

  弘治帝拍了一下龍案:「說的好!諸位。朕認為,成化朝各地大大小小十一次叛亂,歸根結底無非四個字『官逼民反』!」 

  「剛才常風一語道破了荊襄流民大叛亂的真正原因——土地兼并。」 

  「朕知道,在座的諸位,許多家中都是大地主。朕告訴你們,已經在你們手裡的地,朕不會去奪。」 

  「但若你們中有人膽敢繼續兼并百姓土地,朕會嚴懲不貸!」 

  「需知,失地則失民,失民則亡國!」 

  「士紳豪強兼并百姓土地,等於在挖大明的牆角!」 

  「朕改年號第二年,朝廷上下最大的一件差事,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常風猛然明白了弘治帝重開經筵的原因。 

  原來是為了通過經筵傳達治國大政! 

  戶部尚書李敏出班:「稟皇上。抑制土地兼并是戶部的本職。臣定當辦好這件事。」 

  皇帝有抑制土地兼并之心,臣子也表態支持。但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好辦的。 

  土地兼并真正畫上句號,要等到四百六十年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之時。 

  弘治帝能做的,也只是盡量抑制而已。 

  弘治帝又道:「王守仁的第二個建議,是向北虜派遣儒士,教導他們仁義禮智信。常風,你怎麼看?」 

  常風道:「回皇上。偽元竊國九十八年,也是敬孔孟、尊儒術、開科舉的。他們的皇帝、重臣也讀四書五經。」 

  「然而九十八年時光,他們改過自新了嘛?沒有!依舊將漢家百姓當成會說話的牲口、兩腳羊!」 

  「幸太祖舉起義旗,驅逐北虜,恢復我漢家天下。」 

  「上溯一千五百年。我中原漢家,一直在用仁義禮智信對待外族。」 

  「譬如他們沒有衣衫,我們教給他們制衣裹軀;他們沒有鹽茶,我們送給他們鹽茶。」 

  「可是他們是用什麼對待中原漢家的?不是仁義禮智信,而是馬刀、弓箭!」 

  「對待北虜,什麼孔孟之學、程朱之學都是無用的。唯有一個字」 

  兵部尚書馬文升插話:「我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字——打!」 

  常風剛才一席話,讓王恕、馬文升如得知音。 

  常風道:「馬部堂高見,正是『打』這個字!」 

  弘治帝道:「常卿說得好!北虜驍勇善戰,屢屢難下入寇。如果我們學大宋,一味退讓。那迎接我們的就是靖康恥!就是崖山投海!」 

  「朕敬仰太祖、太宗和憲宗。太祖爺十三次北伐,太宗爺五次親征。打得北虜不敢南侵。」 

  「憲宗時,國力不及太祖、太宗。但依舊數次派遣奇兵,深入草原腹地奇襲北虜。為九邊贏得了短暫的安寧。」 

  馬文升老淚縱橫,高呼一聲:「皇上英明啊!」 

  馬文升正是成化朝數次草原奇襲的兩位統帥之一,另一位是汪直。 

  弘治帝道:「朕對待北虜也好,對待東北女真也好,對待西北土魯番也罷,都是一個策略。」 

  「那就是,絕不學大宋。牢記太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的祖訓!」 

  弘治帝通過這場經筵,傳達了第二個強烈的政治信號。那就是延續憲宗時對待外族的強硬態度。 

  一眾臣子山呼:「吾皇聖明!」 

  弘治帝笑道:「常風一番宏論,在今日經筵可謂拔得頭籌。朕不能不賞。」 

  「可朕這兩年對你破格提拔、賞賜頗多。朕不能再超遷你了,怕外臣說閑話,說朕專寵家奴。」 

  「朕又是個窮皇帝,拿不出多少財帛給你。」 

  「這樣吧。朕破格准許你參加今秋的北直隸鄉試。朕很想看看,以你的才學是否可以秋闈中舉!」 

  常風沒有秀才功名。讓他參加鄉試,已是超越制度的破格恩賞。 

  常風跪倒叩首:「臣謝皇上隆恩!」 

  弘治帝又望向了王守仁:「你的書還要繼續讀。且要活學活用。今年你才十八,在經筵上貽笑大方不打緊。」 

  「朕希望你二十八或三十八歲的時候,能夠成為能做事、會做事的朝廷棟樑!」 

  王守仁叩首:「草民一定不辜負皇上的期望。」 

  就在此時,門外響起了一聲喊:「報!紅翎信使急報!」 

  大明九邊若有緊急軍情,守將會派遣紅翎信使緊急入京,急報無需經兵部,可直送皇宮。 

  弘治帝眉頭一皺:「宣!」 

  紅翎信使被兩名大漢將軍攙扶著進了西暖閣。 

  他手中拿著一個小皮囊。皮囊內裝著羽檄。 

  所謂羽檄,是在軍事文書上插上雉毛表示事態緊急。 

  雉毛,野雞毛也。 

  最重大的軍情要插三根。 

  說句題外話,後世海娃三根雞毛信的故事,是有歷史傳承的。 

  蕭敬將羽檄轉呈給了弘治帝。 

  弘治帝看后說:「諸位,大同總兵稟奏『北虜韃靼部小王子率部潛住大同附近,營亘三十餘里,約五萬人,勢將入寇』!」 

  「剛才還在討論北虜之事。現在北虜就找上了門!」 

  在史書中,蒙古先後有十餘位酋首被稱為小王子。大同總兵所說的小王子,乃是韃靼部首領,達延汗巴圖蒙克。 

  剛看完大同總兵遞上來的羽檄,門外小宦官通傳:「禮部主客司郎中王遠寧請求覲見。」 

  用後世的話說,禮部主客司是管外交的。郎中請求入宮,定是有外交要事稟奏。 

  弘治帝道:「宣!」 

  不多時,王郎中進得西暖閣:「稟皇上,韃靼部使者呈遞國書。稱韃靼小王子請求入貢大明。」 

  弘治帝怒道:「入貢?有帶著五萬兵馬入貢的嘛?」 

  王郎中補了一句:「韃靼小王子大逆不道!竟在國書中自稱『大元大可汗』!」 

  小王子在草原上是出了名的一門心思「反明復元」。 

  弘治帝道:「今日經筵到此為止。移駕大殿。蕭敬,宣內閣閣員、兵部員外郎以上、五軍都督府僉事以上、錦衣衛南鎮撫使入大殿議軍事!」 

  錦衣衛中,北鎮撫司管監察百官,查處官員不法情事。 

  南鎮撫司除了管本衛軍紀,還管對外軍情。 

  南鎮撫司在九邊和草原腹地,有無數內應、暗樁。 

  南鎮撫使廖凡勇,自萬通掌衛時期就主管對外軍情。 

  弘治帝繼位后,對錦衣衛進行了大洗牌。唯獨沒有棄用廖凡勇。 

  因為廖凡勇專司對外軍情十五年,旁人取代不得。 

  常風不在大殿議軍事之列。回到了錦衣衛。 

  徐胖子見常風一身儒生打扮,笑道:「常爺穿這一身,看著就儒雅博學。我穿上你這身還是像個嫖客。經筵這麼快就結束了?」 

  常風道:「嗯。北邊似乎要起戰事。皇上提前結束了經筵,召集將領們議軍事。」 

  徐胖子來了興趣:「北邊起戰事了?胖爺我能不能參與作戰?」 

  「我老祖的至交開平王常遇春說過,大丈夫當代三尺劍,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護佑山河!」 

   雖然有點晚,但還是萬字更新的一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