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671.第668章 商人們先動的手

671.第668章 商人們先動的手

  大明四面八方的地方事宜,由各地的官員上奏給朝廷,最後一些落到了朱高熾的手中,根據官員們的奏疏,朱高熾了解現在的大明。


  西部七省的形勢多年來,馬什哈德成為了大明西邊最邊陲的地區,也就是大明最重要的軍事重地之一,軍事力量的遷移,當地已經成為了大明的門戶,拱衛後方的木鹿、撒馬爾罕等地。


  蔣貴和任禮,兩位從西域行省成長起來的將領,誰可以擔任馬什哈德大都督,成為了至今沒有結果的爭議。


  西部七省雖然有總督,但是下面有幾位都督和一些總兵,最初的時候,因為西部七省的形勢需要,給與了許多軍隊特權,如今後方的特權逐步收了回來,唯獨馬什哈德大都督仍然保留了許多的權利。


  最終的結果是木鹿為第二道防線,撒馬爾罕等地區則改土歸流,形成與內地一樣的三司體系,不光穩定地區的形勢,也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這是因為大明人在當地佔比增加導致的。


  因為有了上百萬的大明人口,其中軍戶過半,為大明在當地的統治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過半的軍戶,最多能提供數萬的兵源,異地服兵制度,由內地抽調的兵力,當下西部七省的軍力,沒有勢力可以反抗。


  但是總有不服的勢力,或者因為利益,或者因為形勢需要,或者因為文化訴求種種。不過總體上區域平靜,因為大明實力強大。


  西部七省作為用兵最廣,戰亂最多,跨度時間最久的軍事地區,軍隊的戰鬥力無疑發展的很快,已經是不弱於京營的力量。


  好幾位威名赫赫的將領,皆來自西部七省就可以證明。


  「任禮擔任撒馬爾罕大都督,火真擔任木鹿都督,蔣貴調到高麗。」朱高熾結束了兵部的爭論,拍板說道。


  眾臣沒有了意見。


  西部三名將被分開了,更加融入了內地的軍事體系,對大明是有好處的。


  然後就是南洋的形勢,以及雲貴的改土歸流。


  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哪怕當地的土官們反對聲音很大。


  在後世西方社會的發展中,社會學成為了引人矚目的學科,乃至於後世的發展,許多都是建立在西方社會學之上,結合自身形勢改革。


  其中對於社會的發展,包括馬克思,以及他深受影響的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黑格爾的觀點,提出的社會發展的演進過程。


  狩獵——游牧、放牧——農業社會——現代工商業社會的進化過程。


  那麼雲貴的土司制度,無疑是落後的。


  雲貴百姓屬於大明籍,無論從文化還是制度,隨著雲貴不再是邊地,經濟的外擴,改土歸流成為了迫在眉睫之事,否則不利於大明在南洋的統治。


  而關鍵人物的沐晟,他的態度也很重要。


  從雲南專門返回京城的沐晟,覲見了朱高熾,當著太子殿下的面認真的說道:「臣是大明的臣,絕無私心,只要朝廷需要,臣必然遵照。」


  朱高熾露出滿意的神色。


  沐家在雲南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哪怕沐家後期許多子弟不成器,並且在當地為非作歹,總體上還是利大於弊。但現在的大明不需要沐家了,所有權貴的權利都在壓縮,沐家當然不能例外。


  權貴之家也不能使用奴隸。


  工民聯合部的權利比個人要大。


  連頂級勛貴徐府的下人們也已經解散,使用起了傭工,頂多違規多使用一些來自高麗倭國的女傭而已。


  得到了太子殿下的讚賞,沐晟返回雲南后,配合當地官府在各地改土歸流。


  此時。


  大明的幾萬大軍在緬甸宣慰司,以及與雲南交界的幾個宣慰司都深入了緬甸宣慰司的土地,正在大肆擴張劫掠,受到影響,許多雲南西部的土司也蠢蠢欲動。


  「改土歸流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旨在將土司制度改革為流官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更重要的是為百姓們帶來好處。」


  沐晟的威望在雲南很高,招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土官,傳達朝廷的旨意。


  土官們驚訝的發現,沐晟一點反對的念頭也沒有,需要知道,沐家可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他們願意放棄這潑天的富貴?


  沐晟的態度很堅定,沒有留給土官們幻想的餘地,失望而歸的土官們,有些人無可奈何,有些人願意接受,更多的人無法接受。


  土官類似於奴隸主的存在,他的權利大的沒有限制,又沒有儒家這類的思想,所以土官統治的地區,實行的為農奴制度。


  農奴世代在土地上耕作,隸屬於土官,受其剝削和奴役,過著農奴式的生活。


  永樂七年的時候。


  貴州的地區有位寨長韋萬木來朝,自陳所統四十七寨,乞設官,當時朝廷因設西山陽洞長官司,以萬木為屯長,所謂的四十七寨並不是全部服從他,例如宣德七年的時候,此地的頭領已經成為了李瑛。


  多年來的爭鬥讓當地元氣大傷,乃至於李瑛絕後,明朝在當地才開始置流官,施行土流並用的制度。


  現在當地最大的頭領是李貴。


  他剛剛打敗了一個寨主,懷裡摟著年輕的姑娘,志得意滿的喝酒,並把幾位跳出來的姑娘賞給了手下,這也是土官們一直這麼做的。


  從部落里打仗勇猛的年輕人中提拔幾位首領,然後賞姑娘賞房子,激勵他們賣命,又需要防著他們,所以兒子多的土官位置最穩定,當然也有兒子殺老子的。


  「你就是明朝的官?」


  李貴蔑視的看著來質問自己的官員。


  明朝官員不說話。


  他又不傻,眼前的土官明顯不把朝廷的制度放在眼裡,自己與對方針鋒相對,下場大概了被砍頭,明朝可不學漢朝,漢朝的使者是生怕外國的國王不殺他,花樣作死與冷嘲熱諷,要是對方國王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最後就是被來報復的漢軍砍下頭顱。


  這也是明與漢不同的形勢導致的。


  漢朝是世家大族,明朝沒有世家,既然沒有漢朝的家族傳承,也就不講究那一套。


  李貴見對方很識趣,哈哈大笑了起來,覺得自己很有面子,連明朝的官員也不敢違逆自己,為了昭顯自己的厲害,李貴特意帶著明朝的官員去看自己的寨子。


  水牢里,幾十位被枷鎖的囚犯泡得發爛,尿屎與污水常年混合,讓此處臭氣熏天,臭的明朝官員差點呼吸不過氣來。


  見到明朝官員的模樣,李貴越發的看不起。 「他們犯了何罪?」明朝官員看到李貴私設的牢獄,不忍的問道。


  「他們都是違逆我的人,只要是違逆我的人就是這般的下場。」李貴還強調道:「這裡還是輕的,所以沒有人敢違逆我。」


  明朝官員不再說話。


  只有缺乏安全感的上位者,才需要靠著極其殘忍的手段來恫嚇,以讓人們服從他,所以強盜內部的懲罰就很殘忍,各種五花八門的刑法。


  酷刑從古至今就有,但是漢朝以來就在消減酷刑講究仁道,到了宋朝更是到了新的文明高度,沒想到在這小小的地方又見到了。


  明朝官員忍著內心的鄙視,傳到了朝廷的旨意,也不在乎對方是否遵守,完成了任務后就離開了,只是向上官回報的公文中,狠狠的記了一筆。


  明朝官員的態度,讓李貴志得意滿,甚至覺得大明也不過如此。


  大山裡的李貴,並不知道外面的變化。


  大山就是李貴的憑仗。


  官有萬兵,我有萬山。靠著連綿的大山,李貴從來不怕官兵,來得多了他就帶著人躲入深山,來的少了就埋伏官兵,是他們自古的傳統。


  「對付這樣的賊寇,別無二法,唯有長期的圍剿,讓他們糧絕自亡。」


  「需要上奏朝廷,奏請下撥糧草,以供大軍長期之用。」


  「還需要穩重的將領,有耐心才行。」


  最後。


  朝廷調撥了幾萬軍隊,加上當地的軍隊,開始了對一些違抗朝廷旨意的土官進行圍剿,土官們一如既往的選擇逃遁,與官兵玩起捉迷藏。


  不過這回不同,官兵們駐守險要地區,在交通要道設卡等等,並沒有深入山區尋找叛軍。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下來,官兵沒有絲毫退走的跡象,許多的土官們內心不安起來,與祖輩不同的動作,許多人看到了不對。


  越來越多的土司因為糧食無法再堅持,最大規模的一次是十幾位土官聯合攻打明軍。


  明軍只靠著手榴彈就擊潰了土兵。


  大規模打不過,小規模靠不近身,土司們用盡了辦法也無法突破明軍的包圍圈,出了山就是死,而明軍時不時小規模入山搜索,不然土司們獲得糧食。


  無數的物資通過鐵道,只需要幾名火車車夫就能運送到貴州。


  交趾的糧食豐收,暹羅南北都司在大明的治理下,今年更是大豐收,當地的百姓們如何也吃不完,大批的送回國內。


  各類的酒水敞開了製造,越來越多的名酒被釀造了出來又廣銷各地。


  明軍不缺少糧食,糧食多到吃不完,而運輸的成本之低,明軍並無後顧之憂,最關鍵的是明軍能打,無論大小仗皆能勝之,所以明軍的包圍圍剿之策才能得以長期的維持下去。


  否則軍隊不能打勝戰,再多的物資也無用。


  李貴的臉上沒有了當初的狂妄,所謂的十萬大山成為了他的囚籠,與之不同的是,明軍優待百姓,越來越多的消息傳入了大山。


  後世老鷹軍隊去阿富汗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後他們連為自己服務的買辦階級都拋棄了,但是明軍不同,雲貴的百姓屬於大明籍。


  只這一點就是天壤之別。


  內地的百姓生活多麼安寧和富裕,讓山區的百姓就有多羨慕,李貴的武力遭受到了威脅,屢次失敗的下場,讓他的威信越來越低,更多的人不再懼怕他,哪怕他每次都做出最兇惡的態度。


  永樂十七年三月,春暖花開,李貴的部下造反殺死了李貴,殘餘的人從大山走了出來,選擇向明軍投降,明軍嚴格的審理了投降的人。


  哪些是被裹挾的百姓,哪些是為虎作倀的賊人等等區分的很仔細,也正因為明軍的嚴苛,導致許多的首領不願意投降,否則戰事早已結束。


  無論如何,經過長達年余的圍剿,雲貴的改土歸流之策大體上推進下去,並且隨著越來越多叛軍被消滅,反抗勢力已經不成氣候。


  到了永樂十七年夏天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動靜,明軍開始輪番撤退,結束了將近兩年的戰爭,耗費的物資不可海量。


  「大山裡生活那麼多人,如何富裕的起來呢。」


  大明連黃泛區都放棄了治理,遷移人口去更富庶的土地上,何況是山區呢,當年的工部官員張璉,專門負責雲貴此事。


  四十餘歲的他,早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意氣奮發,笑眯眯的向著眾人說道。


  渤尼都司缺人,南洋缺人。


  那裡有大片平原地區,適合耕種,產量也高,物產豐富,氣候也好,隨著明人的腳步,大片的平原地區被大明人開發出來,成為了熟地。


  那些深山老林蛇蟲遍布的地區,並沒有被大明人看得上。


  經過官員們的口述,許多百姓們半信半疑的踏上了行程,第一次看見了鐵道和火車,第一次看見了高樓大廈,外面的世界竟然是這樣的。


  緬甸宣慰司因為長期的戰亂,人口凋零,經濟敗壞,急需要人口的補充恢復當地的生產,而雲南和貴州的改土歸流,大批的百姓從山上走下來。


  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糧種、衣服、口糧、鹽巴等物資,在各都司官員的帶領下,以片井形勢開墾當地,一年三熟的氣候土壤,穩定的社會環境下,很快恢復了生產,並且為官府帶去了報酬。


  才一兩年的時間,許多地區的糧食已經可以供應內地,與西部七省的結果截然不同,西部七省至今還有不少的地區需要內地的糧食供應。


  而南洋大鐵道的建設,讓礦石的需求越來越大,連高麗的礦產產量也無法滿足。


  要麼擴大內地礦產的產量,要麼尋找近的礦區。


  好些年前在渤尼都司南方海域外發現的新大陸,重新納入了人們的視線,據說那裡礦產資源極多,露天礦多的不可思議。


  以前因為船隻的運輸力不受人重視,如今連高麗的煤礦都成為了大明不可或缺的對象,何況靠近渤尼都司的新大陸呢。


  商人們先動手了。(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