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667.第664章 朱瞻基的稚嫩

667.第664章 朱瞻基的稚嫩

  與父親的出巡路線不同,如果朱高熾是先北再南,那麼朱瞻基是先南后北,在南方沿海地區,竟然看到了規模不下於京城的造船廠。


  軍工行業的利潤無法令人無視,特別是大明當下的軍工體系,吸納了不少民間商行,許多商行的目光盯上了這塊肥肉。


  幾名軍工聯合辦的老朋友,火藥商人吳文華,燧石商人龔澤等竟然在廣東,他們特意來此等候太孫。


  朱瞻基接見了他們。


  這些商人提出新的製造思路,「大明當下最新式的鐵甲戰艦,國內建造一艘的成本需要十萬元,如果改成別的方式,我們有信心把成本壓縮到五萬以內,甚至三萬元以內。」


  鐵甲戰艦還沒有在海軍普及,而且也不是全部用鋼鐵建造,只不過在甲板上鋪設了一層厚厚的鐵板,以及外部包裹了一層鋼鐵,主要的材料包括龍骨仍然採用的上好木材。


  朱瞻基聽到商人們可以把成本壓縮到這麼低,立馬來了興趣,他可是知道未來海軍建設的方向,鐵甲戰艦將會成為主流。


  等大明海軍使用鐵甲戰艦之後,傳統的戰船對新式戰艦最大的威脅——火攻,將會徹底失去作用,到時候大明海軍無敵手,幾艘鐵甲戰艦就可以消滅成群的戰船,這對於大明在海外的控制成本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可以軍工聯合辦監督,把製造的權利下放給我們商行,我們只需要按照軍工聯合辦提供的資本,按期交付約定好的軍備即可。」


  「如果朝廷允許的話,包括新式戰艦,以五萬元之約定,我們如期交付,軍工聯合辦只需要檢查戰艦是否合格,如此可以儘快普及我大明海軍的鐵甲戰艦,包括其餘的軍備也是如此。」


  聽到商人們的介紹,朱瞻基有些心動,不過如此重要的事情,朱瞻基還是明白,以他的身份不可以輕易表態,所以沒有當場回答商人們。


  但是商人們通過太孫的表現,看到了希望,於是加大了說服力度,為了成功,他們甚至提出只需要四萬元,哪怕失敗了,損失也由他們承擔,不傷害朝廷的利益。


  朱瞻基忍不住問起了隨行人員里的工部郎中顧道初。


  顧道初頭頭是道的回答。


  「大明的國力雖然發展的很快,可是高昂的軍事支出也是筆巨大的開支,朝廷財政穩步發展的時期,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可是萬一哪天財政出現問題,那麼大明的軍事支出將會無力承擔,成為國家的巨大危害。」


  顧道初以太祖皇帝的軍事思路說道:「我大明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就看到了軍費高昂對國家的危害,所以推行了衛所制度,施行軍戶自給自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可最大的好處是穩定,哪怕國家經濟破產,也不會讓軍隊無以為繼。」


  「軍工聯合辦是太子殿下創辦的,初衷是整合資源,促進行業優化,而當下民間資本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很多的優勢,通過把民間資本納入體系內的做法,的確有利於節省軍費開支,如果能把我大明軍費開支壓縮五成,朝廷每年就能省下近千萬元的財政支出。」


  朱瞻基並不傻,他擔心的說道,「可軍備是朝廷重器,如果放權給民間商行,會不會帶來威脅。」


  顧道初搖了搖頭,他立刻回道:「所以軍工聯合辦的作用,就是保障與監督,與太子殿下通過大明工局整合社會資源進行社會資源分配一樣,兵部和工部也可以通過軍工聯合辦,既發揮民間資本的優勢,又能讓朝廷牢牢控制軍工行業。」


  朱瞻基的確有些動心了。


  顧道初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以史為鑒,軍費的開支在大明已經成為了絕無僅有的現象,如此高昂的軍費開支,萬一哪天大明承擔不起,帶來的危害太可怕了。


  一兩百萬的正兵開支光軍餉就是一筆海量的資金,更不提裝備,而海軍的軍備更是大頭,如果能把軍備的成本壓縮到一半,對於大明的好處巨大。


  朱瞻基希望能為大明做一些大事情,成為像曾祖、祖父、父親一樣的聖君。


  大明的工業基地在東部。


  無論是西部七省,還是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塞南行省、塞北地區,包括奴兒干,北平行省和金州才是工業核心基地,以點往西輻射。


  中部則是應天府和浙江行省。


  中部發展的勢頭很快,因為中部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優勢,包括原湖廣行省的拆分,在能源和技術與市場發達的條件下,仍然成為了國家賦稅最高的地區,帶動四川行省、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等地。


  那麼南部。


  以廣東為基礎輻射南洋。


  每個地段的經濟模式有相似的,也有不相似的。


  因為南洋的開發,例如交趾行省的長足發展,各海外都司宣慰司,藩屬國的變化,廣東的經濟發展勢頭非常的快,多數國內的商品與海外的物資在廣東進行中轉貿易。


  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廣東行行業業得到了大發展,其中也包括造船業,因為對船隻的需求比內地旺盛,廣東的造船總體規模已經成為了第一。


  不過呢,廣東的造船業主要是民船,而金州天津京城等地的船廠承接了不少軍方的定單。


  顏鈍、練子寧、李學顏這一批官員為廣東的工業化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致仕的致仕,離世的離世,但是工業化的道路並沒有遭受阻礙。


  數十年前的太子一系早就灰飛煙滅,沒有人再提,至於朱允炆這位只存在了不到十年的越王,更是一點記載都沒有了。


  廣東的經濟發展迅速,對於許多方面有了高度的需求,不光是人力上的,還有資源上的,已經成為了各方面的共識。


  朱瞻基見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士,高度認可了廣東行省的發展成果,並且願意支持廣東方面的訴求。


  他在幾位信任的官員幫助下,寫了一封送往京城的奏疏。


  楊溥的指點下,這封奏疏並沒有公開,而是通過錦衣衛送回京城,以密疏的方式,朱瞻基雖然無法理解,但是聽取了老師的建議。


  ——


  五十九歲的朱棣自從占城回來后,身體的老毛病犯了,一直沒有痊癒,所以留在深宮調養。朱高熾除了每日問安,朝廷上如果沒有大事,朱高熾也不會拿來叨擾朱棣,以免讓朱棣傷神。


  不過朱棣希望太孫能儘早成婚,虛歲二十一的太孫,已經該成親了。


  朱高熾笑道:「父皇做主。」


  朱棣聽到兒子的答覆滿意的點點頭,不光孫媳婦他找好了人選,連還沒有的孫子名字都想好了,反正選來選去也就那幾個字。


  「咱聽說緬甸宣慰司那邊有些土官不聽話,經常入侵暹羅北部,可有此事?」


  朱高熾點點頭,「確有此事,不光是入侵暹羅北部,與素可泰都司內的幾個宣慰使也經常發生矛盾。」


  「你準備怎麼辦?」


  朱棣好奇的問道。


  外面都說兒子仁德,心軟。其實啊,朱棣最知道自己這個兒子。


  不過他們老朱家就這樣,惡名是父親承擔,好名聲留給兒子。當年自己大哥活著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大哥辦了那麼多的大案,殺人的惡名全部是父皇承擔了。


  朱高熾平靜的回道:「先等一等。」


  朱棣想了想,認可了兒子的想法。


  後世都說新大陸的土著自相殘殺,其實世界上哪個地區不是如此,但是非說土著們自相殘殺才導致他們的滅絕就有點可笑了。 合著新大陸的土著自相殘殺了幾千年,人口並沒有滅絕的跡象,反倒是西方人到了后,土著就自相殘殺的絕跡了?


  其實屠戮不屠戮有什麼好說的呢,成王敗寇罷了。


  幾個西方國家在新大陸的擴張的確是靠著屠戮,但與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不同,屬於先進文明屠戮落後文明,所以落後文明的滅絕,成為了那幾個西方國家發展的養料。


  這與游牧民族劫掠亞洲東歐是不同的。


  前者通過生產力發展推進了他們的文明,後者只是財富轉移帶來文明的破壞和倒退。


  中國古代的擴張,把苦寒之地、煙瘴之地變成富庶肥沃的土地也是一樣的道理,不過呢,中華文明講究仁德自然,這就是不同的差距。


  比如南方人口超過北方,就是因為大量北方人口南遷,通過生產改善了自然環境,從而促進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資源,導致人口大增長。


  只不過呢,西方人佔據了世界上多數的肥沃土地,而工業化的模式他們又保不住了,大量的非西方國家開始興起,而他們的國民又不再勤奮。


  在競爭不過的形勢下,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和資源,不讓新興的國家靠著自己的武力來搶佔他們的勝利成果,所以又提出了所謂的現代秩序,包裝上文明二字。


  只要不打大仗,他們靠著他們搶奪的勝利果實,發達的人均資源條件下,無論如何他們都能躺贏,屬於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


  其實與歷史上的明朝是一樣的道理。


  佔據最肥沃土地的大明,只要求周邊的勢力安穩即可,因為不打仗對於大明是有利的。


  同樣的道理。


  緬甸宣慰司形勢複雜,大明又剛剛結束了在暹羅的戰事,只要戰爭規模不超過大明的底線,沒有危及到大明的發展,朱高熾並不急。


  等暹羅、真臘兩國的鐵道修建好之後,才是大明最好的時機。


  當下的暹羅已經殘了,徹底依附大明,而真臘東邊是占城,右邊是大明芭提牙雅都司,北邊是寮國宣慰司,南邊則是大海,在大明海軍的大炮之下。


  等這些地區徹底消化完畢,推行宗藩體系,乃至於改土歸流,將是大明在整個南洋真正貫徹宗藩體系,加強治理的時候。


  朱棣內心暗嘆。


  自己這個長子,朱棣實在是佩服,佩服其耐心,能忍得住急躁,選擇對百姓最有利的發展道路,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品德。


  都知道修建大運河的好處。


  可是怎麼修的選擇卻有很多。


  與朱棣分別後,朱高熾回到了文華殿,不久后,收到了兒子寫的密疏。


  朱高熾對於楊溥非常的認可,如果不是楊溥要求兒子以密疏的方式上呈,那麼太孫第一次正式的奏疏就會被否決,對於太孫的威信很不利。


  老成持才的重臣,的確是國家之福。


  朱高熾沒有公開這封密疏,只是叫來了楊士奇幾位大臣,小規模的傳閱,他想看看內閣當下的水平,具不具備他的要求。


  楊士奇等人看后,很快得出了結論,不能答應太孫的要求。


  朱高熾露出欣慰的笑容,雖然楊士奇等人的理由不夠完善,可是已經夠了,朱高熾這才全面的解釋。


  「農業是有限的,工業是無限的,工業國的秘密就在這裡了。」


  「大明工局自己造一艘船需要十萬,從民間商行買一艘只需要五萬,但自己造除了鐵礦石成本其他附加值是留在內部循環的。」


  「我當然知道海外人力低廉的優勢,可是與我內部有什麼干連呢?」


  「技術傳播了出去,為海外帶去了技術崗位,也為海外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代表著外購五萬元是全部流失到外部的。」


  「請一定注意,國內的內部循環的利益是社會分配模式,我多年來嚴格控制海外的工業化競爭,就是為了保證國內這套制度得以施行下去。」


  朱高熾的解釋,令幾位大臣深思起來。


  制度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了,看你錨定是什麼,是國家還是個體。


  朱高熾笑道:「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秘密也在這裡,它根本不追求經營性質的那種售價減去成本后的銷售利潤,看中的是大循環,工農業總產值全是它的利潤,當然是越大越好。」


  這也是為何社會主義國家搞工業如此兇殘的原因,成本無限趨於零,又不求經營性利潤,那還不一下子就是幾何級爆炸性增長。


  毛熊二戰前還是使用鋤頭的農業國,二戰後就變成了鋼鐵洪流,如此短的時間帶來的巨大成就就是這樣的原因。


  包括歷史上的李鴻章說「中國造船之銀,倍於外洋購船之價」。這就是典型的農業思維,搞了一輩子洋務,還是只能看到工業的表象,看到的是那些槍炮輪船,林立的工廠,還在比售價,根本不知道「工業國」這三個字代表什麼。


  老鷹的企業為了成本在全世界訂購配件,但德國的克虜伯也好,蘇聯工廠也罷,它們不追求成本,就看自己國家有沒有。


  能自己生產絕對自己生產,能在國內配套的部件絕不外購。


  不怕工廠大,社學縣學各所學校隨便建,洗澡澡堂蒸汽鍋爐全用上也沒事,再臃腫那也是內部循環,如果不會看結構,就會把它看成粗淺的大鍋飯。


  資本與社會模式各有利弊,長短板同樣明顯,制度不過是工具,是為百姓服務的,行不行看的是舵手。


  當下的大明,如此優越的基礎,朱高熾當然選擇最好的道路,怎麼可能去開歷史的倒車河呢。


  無論是高麗也好,海外地區也好,當下只能成為大明廉價資源的供應地,並且需要通過關稅調控之下,避免國內生產鏈被競爭,導致社會資源分配模式以人為本無以為繼,同時也是讓百姓們保持奮鬥與勞動的底氣。


  但是近年來,民間資本的規模與呼聲越來越大,竟然已經能影響到大明未來的儲君,朱高熾到底要重視起來了。


  打壓是下策。


  朱高熾交給了楊士奇等人一個難題。


  如何妥善的解決此事,如果內閣能給自己滿意的答案,朱高熾將會進行下一步的改革,如果內閣的答案無法讓朱高熾滿意,那說明大明的人才培養體系還需要發展和改善。(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