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第647章 損一部分補一部分
京城。
坤寧宮。
夜宴。
朱棣笑呵呵的看著兒孫們,朱高熾有四個孩子,三子一女,長子朱瞻基十八歲,長女十六歲,還有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子女們。
一大家子和和美美,宮裡的宦官與女官們滿面微笑。
哪怕大明到了今天,皇室也維持著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宮內一切從簡,豆腐仍是主菜之一。
朱瞻基陪在祖父的身旁,聽著祖父的問話。
看著年輕的朱瞻基,朱棣彷彿看到了長子年幼的時候,不過長子年幼的時候可胖了,後來隨著勤於操練,還是有些微胖。
長孫不同,長孫一表人才,能文能武,深得朱棣的喜愛。
「回稟皇爺爺。」
朱瞻基聲音宏亮,既維持著低調,又隱藏著自信,「父王讓孫兒下個月去文華殿觀政,學習治理國家的經驗,弟弟朱瞻墉還需要在武樓繼續學習。」
朱高熾的安排,朱棣沒有發表意見。
軍隊的呼聲很高,希望太孫能去軍隊,但是兒子拒絕了,朱棣能明白兒子的想法。
大明不需要能打仗的皇帝,需要的是知人善用,把什麼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打仗有將軍,治理有文臣,不過朱棣並不是很贊成兒子的想法。
朱高熾與朱高煦和朱高燧,三兄弟正閑聊。
「父皇年齡大了,其實我不太贊成父王親自出征。」朱高熾真心的說道,南方雖然交通便利,朱棣也收復過交趾,熟悉當地的氣候,可今非昔比,朱棣已經五十多歲了。
朱高燧嘆道:「父皇心意已定,誰也勸不住。」
朱高熾點點頭,看著二弟交代:「你要照顧好父皇,不能由著父皇的性子,父皇呆在大後方即可,不要再去前線了。」
「大哥交代的是。」朱高煦沒有什麼信心。
朱棣有五個女兒四個兒子。
三個年長的兒子,與四個年長的女兒全部是徐皇后所生,四子早夭,五女也就是長寧寧公主,嫁給了雲南西平候之子,因為身子不好,早已經病逝。
這些女子都在朱棣還是燕王時所得,等朱棣入京城后,並沒有新的子女。
朱高煦知道,父皇和祖父一樣,夫妻感情深厚,自從母親不在了,也就大哥能勸住父皇一些,可許多事大哥也不好多言。
朝廷歌頌的三代之和,父親和大哥也的確父子情深,可該忌諱的也需要忌諱,不能因此而持,方是長久之道,大哥對這方面很注重。
常寧公主雖然不在了,沐昕還是回到了京城,帶著與長寧公主所生的兒子,也是他的獨子,與袁容等坐在一起,各自敬酒時,也觀察著周圍的動靜。
對於幾個女婿,朱棣大致上還是滿意的,幾個女兒家裡夫妻和睦,無論是出自真情實意,又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朱棣並不會太過深究。
與別的勛貴一樣,沐府在雲南的地位和權勢,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交趾收復,占城內附,寮國宣慰司的恭順,讓雲南南部許多土司聽話了許多。
朱高熾先與袁容交代了幾句,又吩咐了沐昕一些事。
幾位駙馬聽得認真。
「烏思藏尚師哈立麻要來京覲見父皇,此人地位很高,迎接他的事情託付給你,務必保障他順利抵京。」朱高熾安排道。
「請太子殿下放心,臣保障不會出現意外。」
沐昕知道事情的重要性。
朱高熾更看重。
後世部分人說明朝雖然成立了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等,但不承認明朝把西藏納入了統治,其實是別有用心的,真正了解史料的,就會知道從太祖皇帝開始,大明的政令就已經能在當地暢通。
就如奴兒干都司一樣,並不是成立個都司就不聞不問了,除了官方大量的往來,以及物資的供應,還有衛所的建立種種,是一種和平解放的政治手段。
包括奴兒干都司的撤銷,並不是說放棄了奴兒干,而是因為明朝中期,隨著遼東的人口和生產力發展,奴兒干都司的供應,已經由遼東都司承擔,而不是初期的由內地供應。
所以取消了奴兒干都司,併入了遼東都司,由遼東都司一併管理,反倒是證明了管理的深入,而不是倒退。包括歷史上永樂朝,諸多西藏法王入京,例如當下的這位哈立麻,意義巨大。
因為烏斯藏不是一個政權,而是各大小部落的存在,法王才是地方上影響力最高的人,他們的態度,決定了烏斯藏各部的歸屬。
同樣的道理,雲貴部分地區部落的首領們,他們的態度,決定了當地部落的歸屬。
現在大明的國力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烏斯藏等地區,在大明工局和商人們的影響下,已經發展出了許多地方經濟,與內地形成了經濟互補。
利益的促進下,大明已經準備在烏斯藏都司改革,變成烏斯藏行省,施行三司制度,需要有人帶頭支持,那麼這位歷史上對大明恭敬的王法,成為了很好的帶頭人。
如果一切順利,有了良好的開頭,後面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
朱棣忙著軍隊的擴編,以及對南下的準備,朱高熾則應對這些國內的瑣事,大明太大了,不是一個人可以遙控的,官員們才是治理國家的基礎。
特別是海外地區,朱高熾只能定下腔調,地方上的具體事務,實際上還是官員們維持,並不會達到朱高熾言出法隨的地步,也永遠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後世高度的組織力,都做不到這樣的程度,更何況如今的大明,哪怕朱高熾的威望再高,也只能看到他視線所能看到的地方。
正如後世各地的深圳大道。
為什麼各地都會修建深圳大道,這屬於模式的推廣,治理國家就是如此。
「高麗南王上了一道臨終奏疏。」
朱高熾來到了朱棣的身旁。
「此人終於低頭了啊。」朱棣好笑起來,此人這些年為大明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很多事情,特別是倭國方面,常常需要考慮此人的態度。
例如大內氏能否全面倒向大明,此人是個障礙;大明出兵協助大內氏,幫助其打退幕府,又會考慮此人會不會出兵幫助幕府;等打退了幕府後,大內氏猶豫不定,就有此人的原因。
這些只是一方面,高麗國內更是如此。
可偏偏此人又很懂進退,不會堅持違抗大勢,不給大明更多的機會,此人終於死了,朱棣也鬆了口氣,在高麗方面是如此。
一個穩定的高麗,對於大明太重要了,不光是軍事方面,更有經濟方面的考慮。
「他想要讓他的長子繼承,所以求父皇冊封他的長子,我認為可以答應,但他的長子必須把他的子女送到京城讀書。」
朱高熾緩緩的說道。
嫡長子繼承製是國策。
大明如此,藩國更要如此,每個嫡長子都是藩國的指定繼承人,受大明的認可,並且老國王去世后,新的國王需要大明冊封。
只有得到了大明的冊封,才算是正式繼承王位,包括各地的土官。
朱高熾不打算改變這條國策,可是計劃要調整,所有的繼承人要來京城讀書,學習四書五經,禮佛崇道,如果實在是不符合朝廷要求的,經過朝廷公議,可以取消此人的繼承權。
放在原來的大明國力上,無法做到這麼深的程度,各藩國的國王會慎重對待大明的冊封,可是真涉及到了王位的最後爭奪,也就顧不上那麼多,先坐上王位再說。
要是最後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大明有一半以上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不同了,高麗已經殘了,大明的影響力遍及高麗國內各地,那麼就需要有更加嚴格的控制手段,除了控制精英層,對頂尖政治勢力的控制,也需要更高的管理,以符合大明的需要。
「高麗的事情,最開始是你在引導,有了今日的局面,還是你來處置,不過呢,雖然國內軍隊規模擴充了,但很難支撐兩場大規模戰爭,更不提一南一北。」
「暹羅的叛軍作亂,影響了大明在南洋的宗藩體系,對暹羅動兵是迫在眉睫之事,這兩年都在為此準備,不容阻礙,所以高麗方面能穩最好。」
朱高熾點了點頭。
暹羅的王室雖然違背大明的要求,堅持吞併了素可泰,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那時暹羅已經征服了素可泰,不可能再吐出去。
雖然如此,暹羅王室一直在補償大明,給予了大明在暹羅許多的支持,大明的商人們,甚至得到王室的允許,獲得了海邊一塊地,建立了港口,暹羅王室不收稅。
這導致大明的商品傾銷到了暹羅,讓暹羅原來的地方經濟破產,發生了許多高麗同樣的事情。
如此恭順的暹羅王室,所以大明的報紙偶爾提及素可泰,讓大明國內輿論對暹羅王室並不滿意,可是大明也的確沒有要懲罰暹羅王室的念頭。
但是暹羅國內的矛盾叢生,以及暹羅並不是沒有聰明人。
例如那位波隆多羅闍,借著暹羅國內的矛盾,不但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又迷惑了大明的商人們,得到了很多的經濟。
此人來過大明三次,他的人更是常年與大明國內通商,本來不被看重的,多年下來,成為了暹羅國內舉足輕重的勢力首領。
他開始對大明的商人們提出收稅,並且要收回暹羅王室賜給他們的土地,也就是暹羅當下最大的港口,種種的措施,都是損害大明的利益,彌補暹羅國內的利益。 加上緬甸宣慰司與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的領土爭端矛盾,乃至八百大緬宣慰司內部的造反,大明商人們迫切需要大明軍隊的保護和支持。
常年的小打小鬧,不如一次性解決。
因為大明沒有外部的競爭對手掣肘,可以通過以理服人。
朱高熾並沒有什麼感到不對的。
米國不知道他們很沒有道理嗎?
他們知道的很。
正是因為知道後世國內百姓太勤勞和聰明了,他們是平等競爭不過的,所以才要那麼做。
抹黑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的無辜。
朱高熾沒心情去做聖人。
能把國內的社會資源分配模式做到今日的地步,他已經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宗室、勛貴、大臣、鄉紳、資本家乃至大明工局。
要是他還把國內的模式繼續用在國外,不但很多人無法理解,相信更多的人會真心盼望他死。
光靠軍戶們的擁戴,朱高熾並無法保障當朱棣死後,自己會不會哪天「落水而亡」。
皇權在於十步之外,千里之內。
太遠的地方,朱高熾只能引導,並無法控制一切。
儒學不是聖人。
把大明中後期某地的商人們在明清兩朝做的事翻出來,同樣也是吃人的。
包括萬曆時期也是如此。
京城外的礦場主與地方鄉紳打成了狗腦子,最後失敗的地方鄉紳求外援引入了閹黨,才又打敗了礦場主,吞下了一切利益。
內聖外王。
也是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謂內備聖人之至德,施之於外,則為王者之政;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而不是清朝的奴性,極度的自卑帶來的極度狂妄,容易走極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沒有了傳統古代的中庸之道。
你都不是人了,成為了奴才,世世代代,那些遍布每個城裡的主子們,才是你們服侍的宗旨,還談什麼中庸,有什麼資格談中庸。
一個不敢對皇帝指手畫腳的朝代,談什麼自信;沒有自信的天下,談什麼文化昌盛;沒有文化昌盛,又談什麼技術發展。
技術發展難道是掉下來的么,是背後總體國力社會方面的支撐,其中一方面的表象。
——
沐昕迎接烏斯藏的法王,袁容出使高麗。
京城的百姓們不知道國家大事,他們過著穩定而又富足的生活,同時又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宗旨下,經常受到打擾,讓他們有時候很願意,有時候也很不滿。
天文學家們在渾天儀的基礎上,改進出了天體儀,大球套著小球,有地球,月亮,太陽,以及天文學家們發現的天體。
通過幾何數學,進行了嚴密的圖形,可以清晰地看到宇宙的運轉,由欽天監舉辦了展覽會。
朱高熾參與了這次的活動。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錶。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說的儀器。
渾天儀發明者據說是西漢時期的落下閎,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木星、火星這些行星,古代已經有了記載和發現,朱高熾看著精良的渾天儀,內心忍不住的感慨。
中國最早的天文大地測量是唐開元十二年,由僧一行主持進行的子午線測量。
到了元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又主持了一次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在南北約一萬一千里,東西約六千里的範圍內,建立了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緯度的測量。
經過這兩次大測量工程,我國天文學家對經緯度獲得了更高度的認識,現在大明的渾天儀上就有經緯的標註。
反觀西方,西方的天文學發展實在是無法形容,什麼觀察站,什麼距離測量都沒有,就那麼神奇的出現,不需要常年的觀察和研究,而且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一樣的脈絡。
不同地方的天文不同,卻又一樣的結果。
還有渾天儀。
西方古希臘的書籍,消失了一兩千年,也在西方結束了中世紀后,開始了大爆發,各種各樣的書籍,完整的問世,就是這麼神奇。
公元90年—168年的克羅狄斯·托勒密,著作了《天文學大成》、《實用天文表》、《行星假說》、《恆星之象》、《占星四書》、《地理學指南》、《光學》、《日晷論》、《平球論》、《諧和論》、《體積論》、《元素論》.
而且克羅狄斯·托勒密也發明製造了地心說模型,與中國古達的渾天儀非常像,高度的相似。
這也是個神人。
真的太神了。
原本是沒有的,出土的實物也沒有,發展脈絡也沒有的,反正就是有結果。
那麼中國的渾天儀,有傳說來歷,有文字記載,有每個階段不同時期的人研究,留下的發展和記錄,大量的數據,以及明朝留下來的實物,並且放在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但古人說的好,成王敗寇。
清朝時期的落後,不光是經濟和軍事的落後,包含了方方面面,更包括了思想,哪怕清朝滅亡后,想要恢復也不是輕易可以做到,反而被列強們掣肘。
宋朝的先天性不足,幾百年都沒有解決,更何況清朝敗亡時期。
那時候的人們剛剛睜開眼,用他們見識不足的目光努力的學習,雖然有不小的成果,但也在很多的方面,提出的理論和學問都是有漏洞和不足的,並不能支撐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
更加沒有條件正確的判斷西方的學問,只能做到是一絲不苟的學習,無法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到了後世,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的富庶,出現了更多的思考與疑問。
這並不是部分人所言的自大,而是自信的表現。
有懷疑自己的人,也有懷疑外面的人,多元化的證明,反而是西方,許多事務上只允許一個主流聲音,否則哪怕是私下的交流,也會遭受嚴厲的出發,開始了一元化現象,不自信的證明。
「天文學的發展很很重要,大海上的航行,更離不開各類的儀器。」朱高熾高度讚揚了學者們。
學者們有的穿著燕字服,有的穿著長衫,也有的穿著中制裝。
每個人的臉上很自信。
比起普通的老百姓們,學者們的待遇太好了,各種的政治優待不提,生活上也有穩定的保障,是百姓們成為軍戶外,最好的出路之一。
隨著大明的腳步擴張,西部七省,甚至更遠的西方,北至冰雪世界,南至極熱地帶,東至茫茫大海,數千個地方的經緯度坐標,繪製了幾十幅輿圖中。
靠著這些輿圖,給予了渾天儀更多的幫助,那麼把球體的地球繪製到平面輿圖上,雙方互相彌補和支持。
「文明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的火苗很難,而破壞卻很容易,我們大明之所以是天下中央,並不是因為比誰能打,刀槍帶來和平,但只有文明才能昌盛。」
「我大明光復中華,不是回了中華的土地就滿足,而是要讓中華文明重新恢復,散發文明之光,照亮於天下,成為人們眼中的光明之地,理想之國。」
朱高熾說完,周圍的學者們紛紛鼓掌。
每個人露出微笑,對太子殿下的說法非常的認可。
在學術圈發表了講話后,朱高熾很快又在全體賢達們的面前發表了講話。
「任何人都不能不承擔義務,同時任何人也應該具備應有的權利,以及平等的人格,大明人不允許有奴隸的存在,從今日起,大明禁止成為奴隸。」
「國內的商行,任何用人的單位,必須使用大明人,在國外的商行,管理層必須有九成以上是大明人,並且需要受到工民聯合部的管理,所有大明籍的工人,享受工民聯合部的權益保護。」
「同時,為了避免海外商行不適用大明人的情況發生,規定大明海外商行,必須保障一定的比例,特別是中高級崗位上。」
朱高熾打壓了他們很多年,也給了他們新的口子。
不光引導者軍戶移民,也讓大明商行們開始走到外面,獲得更多的利益,也帶去更多的大明人。
新的條例,讓海外的商行們又愛又厭。
總體上還是有利的,大明國內正式認可了大明海外商行們的利益,讓他們的利益在國內有了保障,但是如何招募更多的工人去海外,成為了大明海外商行頭疼的問題。
說來說去,還是利益分配。
從商人們手中剝奪部分的利益彌補國內的工人,吸引他們去海外工作,迫使他們留在海外當地開枝散葉,補充當地的人口。
損一部分,補一部分。
因為總體利益上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大明海外商人們也沒有太過反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