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542.第541章 既然堵不住就徹底放開:大明的

542.第541章 既然堵不住就徹底放開:大明的

  第541章 既然堵不住就徹底放開:大明的人口起飛

  趙勝的七名學生,難過的看著他們的導師。


  他們措手不及。


  不光社會上滿是痛罵他們導師的聲音,連帶著京城國子監的許多師生也無法接受他的導師。


  京城國子監的領導層,發生了激烈爭執。


  有人提出要開革趙勝。


  趙勝原來是北平國子監的教諭,後來支援京城國子監的改革,本來是受到重用的。


  他們這七名學生,也從北平國子監隨著導師來到了京城國子監讀書。


  「我本來還說讓你們師母帶著家人過來京城,你們回去北平后,告訴你們的師母,暫時不要南下了。」


  趙勝並沒有因為社會的痛罵而萎靡,不過臉色到底蒼白了些。


  如此大的壓力,誰都會感受到痛苦。


  「先生,不然您也調回北平吧。」學生提議道。


  先生在北平有很多老關係,必然不會像在京城,京城的局勢太複雜了。


  趙勝搖了搖頭。


  「我走容易,可是我走了,誰還能幫皇太孫殿下分擔呢。」


  「皇太孫殿下都沒有開口為你說過話。」


  一名大學生為自己的導師打抱不平。


  這項研究是皇太孫提議的,他的導師才往這個方向做調研,於是有了成熟的報告。


  報告也是皇太孫看過,結果人們都只罵自己的導師,而皇太孫彷彿沒有聽見一樣。


  「你不懂。」


  趙勝喝止了弟子,「皇太孫殿下的位置很敏感,國家大事他是不能輕易表態的。」


  人們的矛頭可以對向自己,但是絕對不能對向皇太孫殿下,如此的政治覺悟,趙勝並不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


  皇太孫是國家未來的核心政治人物,必須要保持在國家百姓心裡的形象。


  他只能幕後引導,並不能站到台前親自下場。


  「皇太孫殿下是有苦衷的。」


  周承志開口說道。


  他們家當年得到過皇太孫殿下的親口關照,自己的父親才能儘快的解脫出來。


  這份恩情,哪怕皇太孫殿下可能並不記得自己,但是周承志一直放在心裡。


  「我最近不太好去上課,也不好出門,你們的研究的課題卻不能停下。」


  趙勝想了想,說道:「在京城研究,不如去北平,那裡的現象更為嚴重,具備了代表性。」


  眾人聽到導師讓他們回北平進行研究,紛紛面露喜色。


  誰不想衣錦還鄉。


  和以往不同,他們是帶著課題回老家的,想想都讓人激動,好好的在鄉親們面前表現一番。


  趙勝掏出了一筆錢,由周承志保管,負責他們在北平的吃住行。


  經費趙勝有。


  雖然課題是他為學生們布置的,還是可以調用一點的,這點權利他並不缺。


  七名大學生在京城火車站,買了去往北平省府的車票。


  因為他們穿著學士服,引起了人們的目光。


  應天府從府學到縣學進行了改革。


  除了繼續免費讀書,把以往發給讀書人的米糧改為了學校免費的伙食。


  讀書人可以在學校的伙房免費吃飯和住宿。


  但是年齡上做了限制。


  社學仍然由民間自行籌辦,為孩童們啟蒙,到了六歲入學的年齡,就可以進入各縣的縣學。


  然後十二歲的時候要進行畢業考試,考試合格后,才能升入府學或者州學。


  通過三年的府學或者州學,成績優異者,獲得學校的推薦,就能進入京城國子監和北平國子監的面試和考試,通過了就是國子監的國子。


  等於把原來直接發給讀書人的各項優待,留給了學校,資源的轉換,保證了縣學的秩序。


  那麼成績不合格的,又或者原來大齡的讀書人,要麼加入社會生產,要麼回到老家,要麼自費去私學。


  其實也是原來的考核。


  府學和州學讀書的讀書人,也需要考試的,不合格者會被革出去,但是現在多了一條,限制了年齡。


  府學和州學的畢業生們,在社會上實踐三年,然後可以參加省府的吏員公考,需要有三家良家人的擔保,自身也無犯罪記錄,公考通過後,分到各衙門成為吏員。


  而京城國子監和北平國子監的國子們,他們畢業后,經過三年的社會實踐,然後有資格參加京城的科舉。


  科舉通過後,留在六部觀政,成為儲備官員,再經過考核,最後分到各地做輔官。


  輔官政考通過,由吏部推選,開始從各縣做起,根據政考結果獲得上中下三級評價。


  簡而言之。


  這些國子監生們,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只需要保持不出錯,是未來的縣官。


  吏員也可以參加科舉。


  不過吏員需要六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工作表現良好,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


  十二歲縣學畢業,十五歲府學州學畢業,社會工作三年就是十八歲,參加公考,七年工作經驗,也就是二十五歲。


  最順利的情況下,二十五歲科舉通過,在六部觀政一年,分到各地擔任輔官三年,經過禮部推選,最快在二十九歲成為縣主官。


  那麼國子監。 十九歲順利結業的話,三年的社會實踐,科舉通過六部觀政一年,然後一樣的流程,最快在二十六歲成為縣主官。


  最新內閣的選拔標準之一,必須有擔任地方主官的經驗。


  結合大明當下模式,發展出來的新的一套用人制度,主要是加重了對治理地方經驗的看重。


  縣官不再是科舉名次落後學子的「流放地」,而是成為了大明朝政重臣的培養池。


  國子監生們穿著的學士服,就是最好的階層表現。


  火車上的乘客們,對他們非常的客氣。


  七名國子監生回到了北平。


  他們努力的保持沉穩,剋制內心的張揚,越發顯得內斂,在酒樓吃了一頓飯後,各自分了一所學校去調研。


  國子監培養的大學生們,可以內向,但是在社會的活動中,如何與各色各樣的人們打交道,完成自己的課題,也是他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周承志並不著急,他先是回了一趟家,和母親與弟弟妹妹們吃了一頓家飯。


  這幾年裡,他又添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一家有六口人,還有接來的祖母,加上家裡的三名女傭,也就是十口人了。


  還有父親的幾名兄弟,不算姑姨,不知不覺間,他們原先周家祖父祖母加上三個兒子五口人。


  三代人下來,已經成為了三十好幾口的家族。


  父親只有四個子女是少的。


  大伯有八個子女,二伯也有七個子女,四叔比父親還要年輕,也有五個子女。


  突然間。


  周承志理解了導師的課題,為何導師會不顧社會倫理提出限制人口的觀點。


  當叔伯們的兒子們長大后,同樣會成家,繼續和長輩們一樣的繁衍子女。


  軍戶的大片井制度,只需要一代人成長起來,立刻會進入土地破產,戶均變回十畝以內。


  北平工人子弟學校。


  周承志看著自己的母校,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得知周承志的拜訪,他當初的老師,痛快的為他大開方便之門。


  在學校里,看著年輕的學弟學妹們,周承志彷彿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現在北平的小學已經成熟了。


  最初的特學班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反而是外省有了大量的特學班。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也會成為歷史的特有產物。


  一年級的孩童們非常的聽話,老師讓他們做什麼他們不敢違逆,不過在社學已經學會了規矩,並不算難事。


  到了二年級增加了課程,以及樂課,戶外課等,孩子們變得活潑起來。


  三年級增加了數學等課程,還有了校外活動,還有馬課等,他們已經開始三三兩兩的成群結隊,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四年級的孩子們,他們相約在一起,開始在社會上出現。


  五年級的孩子們,出現了打架的行為。


  六年級的孩子們,開始逃課,跟隨中學的孩子們,成群結隊拉幫結派。


  周承志驚訝的發現,當年皇太孫殿下所言的事情,竟然真的發生如此的徹底。


  這是他們那一代學生從來不敢想的事情。


  他們那時候,雖然也有調皮的孩子,但是並沒有湧現出如此多的人數。


  「新時代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的思維和舊時代的人們完全不同,明明才一代人而已。」


  「到底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周承志的筆記寫滿了文字,記錄下許多的現象,還有提出的疑問,在學校里,他並沒有找出答案。


  「你應該去社會上看看。」


  他以前的老師笑著跟他說道,得到了提點,周承志離開了學校,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工人們白日要上班,寬鬆的工作環境與穩定的收入,讓工人們的子女大大增加。


  母親帶不過來如此多的孩子,因此為大孩子帶小孩子。


  大孩子的獨立,帶動了弟弟妹妹們,他們在父權的環境下長大,崇拜著父權。


  對學校讀書的行為,認為是女孩子怯弱的表現,他們覺得在社會和大人一樣,才算是男子漢。


  孩子們學著大人的談吐,在社會上裝模作樣,刺激了拉幫結派的氣氛。


  「學校的教育水平,要跟上新時代的發展變化,既要寬鬆,又要嚴厲,而家庭的教育缺失,也更為關鍵。」


  周承志來到了片井。


  高麗和倭國的女傭,終於影響了軍戶們,他們也開始嘗試租用女傭。


  「道德畢竟無法約束人性。」


  「私下裡的行為,隨著大量高麗和倭國女傭的到來,誕生了更多的私生子。」


  「我見過最多子女的一戶軍戶,他有十五個孩子,成為了他最自豪的事情,經常掛在嘴邊向鄉親們炫耀。」


  「他還在嘗試請更多的女傭,一百畝的田地收入,被他全部用來了繁衍後代。」


  周承志沉吟。


  他想出了一種新的思路,既然人性難以限制,那就從人性入手,徹底釋放大明的人口增長,並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不過思路不太成熟,他需要導師的建議。


   今天六點的更新提前發出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