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489.第488章 朱棣的疑問

489.第488章 朱棣的疑問

  第488章 朱棣的疑問


  哈密新軍的守備去了一趟嘉峪關。


  穿過大沙漠的勘探部的隊伍,得知消息后,與守備一同返回,行程一千三百里,駝隊每日行六七十里路,走了整整二十天的時間。


  隊伍規模小,又不是大軍出行,等於輕裝上陣,如果是大軍行軍,時間需要更久。


  如果是為軍隊運送物資的民夫,則需要的時間就更久。


  「鐵道何時通車?」


  「預計年底。」


  勘探人員屬於西域行省鐵道工程部,因此答得上來。


  「二十日,足夠我從西安到北平,算上來回都能有兩趟。」守備感嘆道。


  隨著蒸汽機火車頭工廠的產能,已經不是稀罕物。


  甚至嘉峪關每隔三日都會有一趟蒸汽機火車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鐵道馬車被淘汰。


  維護鐵道馬車的成本,是維護蒸汽機火車的至少十倍。


  「如果不是鐵道總部的調動,大量的老工人調去了應天府,可能現在就已經通車。」


  工作人員笑道。


  「京城到底是京城。」守備點點頭。


  「也不只是京城的原因。」


  已經看到了嘉峪關的影子,一行人鬆了口氣,心情大好,路上的沉悶變得活躍起來。


  「哈密與亦力把里太大了,如果不是適合種棉花,棉花產量和質量比內地要好,實在是無利可圖。」


  工作人員搖頭說道。


  「我聽你們說過,不是有不少礦產么。」


  守備好奇的問道。


  「山西勘探出來的礦產,含硫又少,開採又方便,主要是不可海量,至今沒有探到頭,還有塞南的幾處礦區。」


  工作人員認為光這些地區的礦,就足夠大明用好幾百年都用不完,開採成本又低。


  守備內心無言。


  太大了。


  哈密、亦力把里以及鬼力赤汗所在區域的以南地區,面積高達近兩百萬平方公里。


  但是在十九世紀全世界人口大增長時期,卻只有一百餘萬人口,這百餘萬人口裡,還包括了六十萬漢人,清末時期也才剛超過兩百萬人口。


  人口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但整整兩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卻只有數十萬的人口,這代表什麼不言而喻。


  「什麼?」


  守備見到了總營長,被透漏的消息驚呆了。


  他們的營區要撤回來。


  「先看一看到底是哪些人要破壞地區的穩定,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朱能闖了進來,一臉的笑容。


  「都督。」


  守備急忙行禮,沒想到都督也在。


  朱能回了軍禮。


  「我們不怕正面作戰,但是形勢不同,鬼力赤不是庸人,對於他們是要用心對待的。」


  游擊戰的概念是後世提出來的,但游擊戰的現實自古就有。


  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


  北方靠著一望無際的大漠,南方部分地區則靠著一望無際的大山。有『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兵來我去,兵去我還』的民謠。


  「我們撤走了,安克帖木兒問起如何說?」


  「不要緊,我們已經派人去通知他,讓他防備一二,至於他聽不聽,我看啊,他的小心思還是很多的。」


  朱能很平靜的說道。


  自從他們駐軍哈密,雖然脫脫一直靠向大明,唯獨安可帖木兒搖擺不定。


  他願意歸順大明,但不願意大明的軍隊入住哈密。


  哈密的鐵道還有幾個月就要通車,其實嘉峪關以北的路段已經可以通車了,但是並沒有開放。


  朱能收到了消息。


  鬼力赤要襲擾他們在哈密的駐點,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新軍雖然只有四百餘人,但是朱能相信他們的戰鬥力。


  正面作戰,藉助營地防守,哪怕數倍敵人都不懼。


  可游擊就是命門了。


  朱能不想賭,直接撤回那一小營新軍,除非安克帖木兒同意明軍大舉進駐哈密。


  在朱能的身邊有名陌生人。


  「這位是軍商聯合辦的管事……」


  隨著朱能的介紹,他身旁那位有些微胖的中年人,嘴巴很大,笑容里看得見大門牙。


  「軍商聯合辦?」


  守備只知道軍工聯合辦,軍商聯合辦還是因為馬王宣的原因,因為軍商聯合辦就是馬王宣組建的。


  守備第一次見到軍商聯合辦的人,這組織是做什麼用的?

  帶著疑問。


  守備和那中年人一起返回了哈密。


  ……


  京城。


  在工人進城的活動后,讓所有人大開眼界,原來還能這樣,雖然已經過去了許久,但市井之間還有討論。


  朱高熾鬆了口氣。


  六月的炎熱天氣過去,朱元璋活的好好的,看來歷史到底有些改變了。


  圍繞著糧點的改革,朱棣與六部官員進行討論,關注著應天府施行的情況。


  應天府和北平不一樣。 整個北平行省最初才兩百萬人口,而應天府行省有上千萬人口,是北平的五倍之多。


  而且北平軍戶所佔比例也高,與應天府行省的局面是截然不同的。


  在北平行省的糧點改革順利,除了工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從農業人口中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有北平行省人口環境的原因。


  「根據洪武二十六年的清冊,全國民戶一千零六十五萬兩千八百七十戶。」


  「除去城市廂坊,鄉間的里甲有近十萬甲,以地方官府的組織力度,是無力控制的。」


  戶部尚書郁新對於糧點的試行,充滿了擔憂。


  「新舊混合。」


  朱高熾說道,「糧點的試行,主要還是圍繞糧商,對於地方方面,仍然維持舊狀。」


  而且朱高熾也不相信官員們的統計。


  因為大明太大了。


  這裡少一點,那裡少一點,合起來就是驚人的數字。


  官府人手本來就不夠,如何能落實清冊的政策,加上為了自己的政績,肯定是往少了報。


  本來是一萬的,報個八九千,官府還能留個餘額,相當於地方官府的小金庫。


  明初的時候水分還小一點。


  那麼到了明中後期,這個水分就變成了海份了。


  聽到皇太孫沒有不講理,沒有要求一味的強幹,郁新內心鬆了口氣。


  前番皇太孫在京城的大動作驚呆了所有人。


  也讓所有人認清了事實。


  這位皇太孫的確敢幹,也有實力干他想要做的事情,更讓人無語的是,如此荒唐的事情,聖人和太子竟然不阻止。


  朱高熾也知道。


  地方上組織關係不變,那麼控制全國糧食產量等於失去了至少一半的預期。


  但治大國如烹小鮮,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處,過之不及。


  「雖然現在不變,不代表未來不變,戶部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在五年內會一步到位。」


  朱高熾強調道。


  郁新沒有拒絕。


  隨著鐵道的擴建,人們都知道時代不同了,對於地方的管控力有了質的變化。


  以前地方上的模式也會改變。


  朱高熾沒有覺得意外。


  大明的讀書人雖然受限於時代的局限性,但不是他們比誰傻,更不是不懂經濟道理。


  能想出開中法,讓南北經濟互動,達成優良的內需模式,已經證明了當下人們對經濟的認知深度不低。


  朱棣見糧點的問題沒有了疑問,於是問向蹇義。


  蹇義拿出吏部的章程。


  「這是推選出來的內閣名單,請太子過目。」


  朱棣從太監手裡接過來。


  名單上的人,除了有北平的老人外,還有朱棣在應天府吸收的人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還有吏部關於調派北平的名冊。」


  治理國家離不開人才,北平模式已經定為推往全國的方向,需要大量熟悉北平模式的官員。


  朱棣要求吏部選派官員去北平,同時把北平的官員調去各地。


  不但是為北平模式推動打下根基,也是加強他的威望的手段,儘快的消除皇太孫一系的影響力。


  朱棣和官員們討論的時候,朱高熾看著吏部提交的內閣名單人員,裡面有不少的熟人。


  從高往下的改革,遠遠比從下往上的改革要輕易,但自上而下也離不開自下而上,互有所補。


  衛所軍戶的改革,以及工廠的興起,都是自下而上,而內閣的促成,則是自上而下。


  從內閣撬動六部,在由六部撬動天下。


  例如學校。


  朱高熾離開了武英殿後,讓人請來了解縉,這位自己去了北平,又跟隨朱高熾南下的讀書人。


  解縉在內閣名單中。


  不是解縉最有才。


  而是當下的形勢,無論是才能,資歷,所處的位置,都讓解縉最適合。


  朱高熾要在改變天下府學和國子監。


  學校在農村是辦不了的。


  學校只能有社學,也就是地方大戶們辦立的。


  因為農村人口太分散,唯獨城市可以。同樣城市的人口集中,讓學校的興起有了底蘊。


  所以大明各地都有府學,州學,縣學,乃至最高學府國子監。


  根據朱高熾的要求,各地的府學,州學,縣學需要含括北平學校的新教材。


  同時在京城,北平,各創辦一所專門培育教書先生的學校,以及培訓機構。


  「科舉還是要慎重。」朱棣突然來了。


  「太子。」


  解縉連忙行禮,朱棣擺了擺手。


  「科舉不會取消。」朱高熾笑道。


  乃至後世的英國,一直為他們創造了文官考試製度,取消了原來的當官制度而得意,認為他們的先進性。


  科舉從來不是毒瘤。


  不發展才是毒瘤。


  朱棣見朱高熾懂得輕重,沒有在心學校的事,問起了朱高熾打算如何在西域動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