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244.第243章 軍工複合廠

244.第243章 軍工複合廠

  第243章 軍工複合廠


  山西太原門戶陽曲。


  當地一座煉硫化鐵,提取硫磺的作坊,兩名穿著中華重工工服,左胸口的燕子用的紅線鑲邊,代表了技術的工人,津津有味的觀看。


  硫化鐵作坊主,在旁邊很熱情。


  本來是不讓參觀的,但是沒有辦法,中華重工給的錢太多了,讓他無法拒絕。


  看了半天,研究出一些門道,其中一人自信的說道:「整理歷史記載,結合礦產開發現狀,可以得出按照礦產變遷的自然道理,凡是煤礦資源豐富的地區,必定有鐵礦,凡是煤鐵礦產豐富的地區,必定有硫化鐵。」


  「山西陽曲地區和陽城地區,是硫化鐵主要供應地區,以目前在山西勘探的成果,可以判斷,山西蘊含硫化鐵的地區絕對不止這些。」


  他的看法,獲得了同伴的認可。


  同伴則說道:「比起山東,山西這邊的礦產資源更豐富,而且質量很高,開採條件更寬鬆,但是在技術上,還是山東那邊有優勢些。」


  山西作坊主在一旁聽著。


  外鄉人誇山西好,山西作坊主臉上盡顯笑容,當聽到不足,臉色就垮了下來。


  不高興的說道:「我家祖傳下來的手藝,世代都是如此,你不說出個三五六來,我可要趕你們出去了。」


  趕人卻不提退錢,看來作坊主還是捨不得中華重工給的重金的。


  做技術的,總體上性子比較直白。


  那些善於玩陰謀詭計的,善於人情世故的,在技術一道上,必然不是技術最頂尖的那批人。


  正如後世的某科學大佬,否定了某機計劃,不知道憑空得罪了多少人,也就誕生了不少污水潑在他身上。


  如果不是他的成就護身,早就被這一套「手段」玩死了,身敗名裂的那種。


  那技術人員彷彿不理解作坊主的憤怒,老實的說道,「山東那邊煉磺採用的一爐三罐法,誕生於宋朝,比你這邊要先進不少。」


  「一爐三罐法?」


  作坊主聽到對方言之有物,底氣不足了起來,面色也客氣了些,不好意思的請教。


  中華重工在技術上,採用交流的態度。


  技術人員把山東那邊的一爐三罐法如實告知,令作坊主無話可說,反而深深的彎腰,向技術人員拱手行禮,感謝對方的指點。


  最後作坊主要把錢退給他們,被技術人員否了。


  無論財務部對技術司有多少微詞,可技術司對工匠的環境,可以說是天下最富裕的。


  幾年下來,也就造就了技術人員們有些「不識」黃白之物了。


  見對方誠心不收,作坊主讓家人燒了一桌好飯菜,幾人在酒桌上,談的都是技術上的事。


  「不光朝廷要復宋制,我們小王爺說,復宋要復的是方方面面面,技術上更是要追求儘快恢復宋朝的水平。」


  技術人員微醺,帶著酒意說道。


  許多的事情,令作坊主大開眼界,特別是客人所言的技術報,他恨不得每期都能買來看一遍。


  明末其餘方面先不提,只火器上融合了西方技術,在大炮領域的標準不如西方,但火器和火藥上不輸與西方。


  清朝時,因為慣性的原因,清初的火器還在戰場上大放光彩,清中期,開始了全面的退步,到了把槍炮視為邪魔外道。


  宋朝也是如此。


  經歷了元朝,在元初的時候,還能看見許多技術成就,到了元末的時候,就已然衰敗了。


  例如印刷業。


  元版的漢人工匠用紙和書刻水平要比宋朝的工匠差,但承宋餘蔭,寫字刻字的仍是名手。


  當東西斷代后,想要重新恢復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所以西方寫的關於東方的書籍,在後世中國未崛起前,評價較為公正,多用宋朝的技術來舉例。


  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技術水平,部分行業的技術還沒有超過宋朝。


  到了中國崛起后,威脅論抬頭,西方此時期出版的對中國的書籍,包括對中國古代的評價,西方主流觀點變成了打壓和鄙視。


  前後兩個時期的書籍內容風氣截然不同。


  第二日,告別了作坊主,兩名技術人員商量是否繼續如計劃般前往陝西。


  「陝西發生了秦王被害的事,我們還是改變行程吧。」


  「我們只是去了解各地的提磺技術,又不和官府打交道,我們還有北平布政司的堪合,不至於吧。」


  兩人遲疑不定,商量來商量去,最後還是放棄了去陝西,轉道回北平。


  結束了這段路程,從北平到山東,再從山東去山西,歷時三個月的遊歷。


  和他們一樣的技術工人有很多。


  中華重工出資,各個工廠獲得資格的技術人員,給予了長達半年的遊歷期。 去各地作坊都看看,能學到更好的技術當然更好,不能學到也當長長見識。


  就和後世大酒店的大廚,去參加食材節,同行交流會一樣的道理,而以作坊的規模,則承擔不起這種行事。


  這就是工廠規模和作坊規模的區別。


  兩人返回北平后,當然要寫一些成績出來,否則就算沒有人指責,他們臉上也過不去。


  煤礦的發展,使用了鐵道,讓礦洞越來越寬,其餘的礦業自然也被推廣。


  兩人沒有更好的方法,但是在硫冶鍊上,他們覺得山東的一爐三罐法,雖然比其餘地方要好些,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焦炭煉製廠當下的生產技術,就是脫胎於宋朝的技術,在宋朝的技術上推陳出新。


  其實焦炭煉製廠現在使用的技術,是明中後期發明的技術。


  「一爐三罐法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採用外燃的冶鍊原理,是當下最先進的方法。」


  「每爐能裝礦石一百餘斤,提煉出的「流黃」在百之四左右。」


  「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效率,理應從盛磺罐改進入手,工藝也可以借鑒煉焦工藝。」


  「把原本直接化磺塊改進為先產磺粉,然後再化塊,從一道工序變為兩道工序。」


  ……


  兩人負責這一塊的工程,配合鐵廠分設出來的工廠,改進煉磺生產工藝。


  經過大量的實操,不久后又提出,「四平一勻」的理念,又學習焦炭煉製廠冷卻方法建設冷卻室。


  最終出磺率,從原來的百分之四,提升到了百分之十,然後提升到了百分之二十。


  比最開始的技術,提高了整整五倍!

  技術上的突破,讓火藥的產量得到了質的發展,讓朱高熾非常高興,親自召見了兩位技術人員,由他當面提高了兩人的工匠級別。


  至於硝礦,主要還是從山東獲得。


  硝石主要產地分為山東,山西,四川,在後世經過探測,西部地區成為最豐富的地區。


  中華重工由王府背書,加上北平貿易中心的便利性,從山東可以採購到大量的硝礦。


  而硫化鐵的產區,雖然同樣是山西最豐富,可北平也有此類的礦產,主要在北平城西北方向的昌平縣。


  中華重工在此地開設礦場。


  磺洞門內高四尺,寬三尺,深十五丈,上下左右俱黃砂,洞外的石縫間,尚有磺線三條,鉛線一條,透露到山頂,袤數里及十餘里不等。


  當朱棣從遼東回來,朱高熾也提出了他要辦的新廠。


  「兒子想要辦一座軍工複合廠。」


  朱棣好笑的看著朱高熾,打趣道:「咱在遼東數月去了各地,唯獨不去金州,因為伱在金州做了許多事,咱沒看到就當做不知道,你現在的膽子越來越大,做事情還曉得要經過你老子的同意?」


  這話要看怎麼聽。


  看起來彷彿不太嚴重,但也就是換了朱棣,如果是朱元璋這麼說,朱高熾就得冒冷汗了。


  「父王命兒子監管北平,自然是希望兒子做出一番成績的,兒子不敢讓父王失望,自當儘力為之。」


  朱棣搖了搖頭,沒有要和朱高熾強行辯論的想法。


  在他看來,兒子在工業發展方面的才能令人嘆服,但是在做人一道上還是有些小道。


  什麼事都急於爭,太過善於詭辯,失了些煌煌大氣,反倒是有些小家子氣。


  不過朱棣已經滿意了,沒有過多的苛刻要求。


  「軍工複合廠,聽名字好像不只是要生產軍備?」朱棣好奇的問道。


  朱高熾老實的回答:「以往的軍備,除了主要由工部在京城製作外,部分則由各地衛所軍戶負責修理和打造。」


  「在兒子看來,不但消耗衛所的精力,而且效率也不高,應當統一起來,由軍工複合廠來負責生產。」


  在洪武朝,軍械的製造分為兩部分,中央和地方。


  應天府的軍器製造佔據中心地位,地方的衛所則負責些邊角料,朱高熾主要盯上了後者。


  除了打造新式火器之外,其餘的軍備,朱高熾仍然由應天府供應,他也改變不了這個制度,朝廷不會同意。


  數十衛所的兵備,也不是中華重工能一力承擔的,勉力而為屬於得不償失。


  因此朱高熾只需要製造新式火器,滿足新軍的建設就行。


  而在北平,朱高熾要把衛所的部分權利,收攏到軍工複合廠,配合新式火器的推廣。


  聽完兒子的解釋,朱棣不置可否,「這不是件小事,你說的鳥銃等火器,等咱確認了之後再提。」


  朱棣當下,更關注二哥的事情,派人去了西安弔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