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第223章 新的理論家

第223章 新的理論家

  第223章 新的理論家


  「第三期團建房申請表。」


  中華重工總部,工程部的管事與文書房的文書,共同下發了這份通知。


  有需要的工人,可以報名了。


  「沒有想到啊,會有這麼多的申請。」文書趙勝不可思議,前兩期申請的人可不多。


  到了第三期,竟然供不應求了。


  工程部的管事痛苦並快樂的說道,「我倒是沒覺得稀奇,修的那麼漂亮的房子,價格又便宜,剛開始工友們不熟悉,現在熟悉了,自然不少人想要。」


  關於團建房工程,是總部提出的,只有內部工友,以及軍戶有資格買。


  工人只需要出成本價,工程部沒有什麼賺頭,也就養活工人而已,可北平府最近工程多得是,導致不少管事並不願意負責此事。


  趙勝之前對團建房並不關心,今天工人們異常的表現,讓他忍不住親自去看看。


  大興縣。


  後世屬於北京大興區,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後,大興為依郭京縣。


  在北平城與大興縣城一帶,鐵道沿線五十米外,修建了一片片的住宅區。


  兩層的房子,用的玻璃窗戶。


  中華重工對玻璃的定價並不高,因為小王爺提出,玻璃是日常物品,不能當做奢侈品。


  而玻璃的原料本身不稀有,製作工藝也不複雜,如同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沒啥稀奇。


  所以不高的價格,導致玻璃成為中華重工的拳頭產品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的採購。


  市場的需求,又讓中華重工的玻璃廠擴建了再擴建,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這也是朱高熾的目的。


  賺錢不是結果,錢財只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附屬物,哪個是本,哪個是末,作為上位者要理的清楚。


  否則作為上位者,要無數的錢財有什麼用呢,夠用就好。


  到處是騾子、驢子、馬。


  拉石磨的,拉拖車的,運土料的,運水泥的,運竹筋、鐵筋的,運三合土的……


  在趙勝眼中,到處能看到鬆散的人,三三兩兩,五六成群,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動手,彷彿雜亂無章。


  可又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回事。


  肉眼中,一眼望不到頭的工地,看上去沒有絲毫的變化,可上個月經過時,這裡啥也沒有,人們還在挖坑呢。


  沒有人認識他,他也沒有找此段工地的負責人,反正就是瞎逛,建築工人們也沒有問他。


  每日都有申請了團建房的工人,會帶著一家人來工地上轉悠,工地見怪不怪了。


  穿著工服的趙勝,被工地當做那些人一樣的。


  「那邊有塊公示牌,你可以去看看。」遇到位中年漢子,好心的提醒了趙勝。


  「感謝,感謝。」


  趙勝連聲致謝,朝指的方向走去,沒多久,果然見到一塊蓋著棚子的告示牌,不懼下雨天。


  作為濟陽衛千戶之子的舍人趙勝,沒有一絲紈絝子弟的作風,完美融合入中華重工的人文風氣。


  告示牌上的圖紙,畫出了整個工地,包括看不見的地方,讓人一目了然。


  工地採用的傳統「井」字形。


  口中有井,四周有公廁,每戶門前種棗樹,梨樹等,在大區的中間一帶,設有集市。


  工程計劃有五期。


  修建三千套兩層小樓,可以容納三千戶家庭,以五口之家來算,就是一萬五千人。


  第一期申請的工人有一百餘人,第二期申請的有三百人,第三期收到的申請,人數已經過千了。


  在告示上,有段標註吸引了趙勝的眼光。


  有一所叫做「小學」的建築,免費提供六到十二歲的孩子讀書,但是需要提供伙食費。


  伙食費並不高,在趙勝看來,甚至很划算。


  中華重工靠著軍戶經濟合作社,可以採買到大量的糧食肉類瓜果蔬菜,比民間要便宜許多,看來也是以成本價提供給學校。


  然後是交通。


  此地靠近鐵道,設立有車站,早中晚來返各有三趟。


  無論去北平城還是大興縣,或者東北台村,中華重工總部所在,都不要半個時辰。


  趙勝若有所思。


  文書房走出了不少文書,去各地負責一攤子事物,第一期最有名的是馬王宣,普通軍戶出身。


  第二期是李伯升,彭城衛衛司僉事之子。


  自己在第三期。


  自己雖然是千戶之子,但是文書房的同僚身份並不比自己差,想要強過別人,就要比別人更能幹。


  在總部做事這麼久,趙勝學習到了很多的知識,眼光也和以往截然不同。


  通過團建房工程,許多以前好像懂了,又感覺說不清楚的東西,一下子想穿了。


  頓悟,或者說開竅?


  趙勝如此想道。 當晚,趙勝連夜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偉大的經濟之道》,借鑒了技術報的風氣。


  「中華重工以人為主,讓人們有穩定的工作環境,有高收入的工作,注重工人們的榮譽,還有他們精神的訴求。」


  「這批人是離開土地的人,具有更開拓的思想,和充沛的消費能力,脫離了宗族,以小家為單位,過上富裕生活的人群。」


  「在工業發展理論指導下,這批人具備的生產資料,總體上要遠高於依託土地為生的人。」


  「可想而知,這批觀點開放,願意加入工業的人,與觀念保守,固執留在土地上的人,生活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同時,中華重工為願意脫離土地的人,創造大量的就業環境,例如推廣的團建房。」


  「團建房帶動了無數的行業,水泥廠、玻璃廠、石灰礦場、鐵廠等等。」


  「在中華重工的指導下,一百人中,五十人離開土地,追求最大程度的保證百姓的安寧和祥和,是偉大的經濟之道。」


  第十一期技術報,刊登了趙勝的文章。


  技術報發展至今,不但沒有越來越嚴肅,反而成為了大雜燴,什麼都能往裡面裝。


  而且技術報已經開始對外發行了,解除了限制,成為了許多人家每期必看的報紙。


  朱高熾在辦公室看了這期技術報,叫來外面文書房的趙勝。


  「你這馬屁拍的可以啊。」


  「小王爺,屬下沒有半絲拍馬屁的心思,完全是真心實意寫出來的。」


  趙勝把自己這些時日整理的思路,以及對周邊以及團建房工程走訪的感想,一五一十的解釋了遍。


  「哈哈。」朱高熾滿意的笑了起來,誇獎道:「你成長的很快,比我預想的要快些。」


  馬王宣是個不錯的人。


  但是人的成長環境,的確太關鍵了。


  隨著中華重工的影響力,和衛所之間打通了上升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


  后加入文書房的子弟,多來自於中層家族,從小熏陶接受的知識,不是底子薄弱的小門小戶可比。


  這也是事物必然的。


  民國時期,許多的科學家,文學家等,都出生於富裕階層,甚至是官紳階層。


  哪怕是明朝,有名的文臣武將,出身都不低。


  如張居正,戚繼光等,都是軍戶將領子弟。


  比起馬王宣的踏實肯干,後起之秀的李伯升,整合能力要更強,而現在的趙勝,已經對經濟之道初入門庭,算得上半個理論家了。


  「我現在準備籌建圖書館,這件事交給伱負責吧。」朱高熾把手裡做了一半的活,交給了趙勝。


  趙勝對此沒有陌生,許多事他都參與過。


  圖書館要收集中國至今以來,所有的書籍,包括大量的技術書籍。


  例如農學上的《齊民要術》。


  軍戶經濟合作社建立的豬圈,就是採用了齊民要術的消毒之理。


  還有北宋的《夢溪筆談》,介紹了大量的知識,其中有介紹石油的,說此物在地下無窮無盡,並且做出預測,寫到此物在未來必定會大放光彩。


  這就是先民的智慧,知識的結晶。


  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考工記》、《甘德星經》、《水經注》、《禹貢地域圖》、《農政全書》……


  包括記載了大量天文的書籍。


  有圖有文字。


  那些天象是什麼樣子,雲是什麼樣子,數百例都用圖紙畫了出來,並且做出詳細的解釋。


  因為近代的落後,導致要學習西方的工業知識,所以這些先民的知識,也就斷代了。


  換句話說。


  因為幾百年沒有發展,只能從頭學習別人的東西,導致自己的東西無法更新,只能仍在歷史中吃灰。


  把手頭的事情分了出去,朱高熾去了糧倉,半路上,去校場叫上了兩位弟弟。


  上陣父子兵。


  朱棣造反,最信任的必定是兒子們。


  自己肯定是不會上戰場的,朱棣以小博大,戰場太過兇險,自己沒必要去冒險。


  但是二弟和三弟可以發揮作用,沒有幾年的時間了。


  等進入校場,只見人們聚在一起,大聲的叫好,朱高熾走了過去,人們連忙讓開。


  只見十五歲的朱高煦,得意的舉著一塊石盤。


  看到大哥來了,還往朱高熾的方向動了動,一臉顯擺的樣子。


  石盤看起來不輕。


  「小王爺,這石盤可有兩百斤重呢。」有名軍士解釋道,聽得朱高熾驚訝的合不攏嘴。


  果然是戰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