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用人之道
第143章 用人之道
每窯三萬斤煤,除了煉出一萬八千斤的焦炭,其餘的物質卻不會憑空消失,變成了各種副產物。
煤油和汽油不一樣,不容易揮發,但是如果長時間不用,保存不當,也會揮發。
而且揮發的氣體,會有毒性,容易使人中毒。
但是也不能拋劑量不提。
後世煤油燈全世界通用,農村也大量使用,玻璃還未量產,不過也要不了多久。
不久后。
市面上的商櫃,多了賣煤油的一斤裝罐子。
根據中華重工,朱高熾指導的思想。
燃料,鐵器等民生商品,要以廉價的價格面向市場,而煤油是新產物,產量也不足,所以面對的是有錢人的群體。
「這油燈怎麼這麼亮?」
一名讀書人,看到商櫃里的油燈,立馬來了興趣。
「以前的油燈使用的麻油豆油,燃燒速度快,也不亮,在這種光亮下很容易看壞眼睛。」
店鋪主知道煤油的客源是哪個群體。
煤油賣的貴啊。
一斤就要三錢銀子,比豆油貴了近十倍,普通百姓可用不起,但是有錢人用得起。
煤油點燈的亮度,能吸引有錢人,店鋪主不怕賣不出去,所以店鋪主一口氣進了十斤,每斤的採購價是兩錢銀子。
「如果改用煤油,亮了百倍不止,屋子猶如白晝,而且燃燒時多了十倍,客人用起來非常的划算。」
店鋪主把煤油誇上了天。
「煤油?」
穿著絲綢長衫的讀書人,用油燈旁的細木枝挑了挑燈芯,挑長了一截,亮度一下子更亮了,讀書人的眼睛也發亮。
「這一斤煤油可以燃燒多久啊。」
店鋪主不敢繼續信口開河,有些方面誇一誇無所謂,但是有些方面不能太過誇大。
「一斤煤油,先前的燈芯長度,可以不停燃燒五個晝夜。」
五個晝夜。
每晚燃燒一個時辰,足夠使用兩個月,這錢花的起,讀書人家產不豐,所以需要精打細算。
又問了幾處事項,店鋪主也交代了一些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讀書人回家拿來油器,打一兩煤油回家試試。
一兩煤油三十文銅錢。
讀書人的家族在固安,是當地的地主,他則有功名在身,進入北平的府學讀書。
到了北平花銷可就大了。
和同窗們的往來是一筆數目,讀書的開銷是一筆,房子的租金是一筆,總之每件事都要花錢。
讀書人的族人中,有人開礦,有人做官,也有人在山東經商,當然也有窮人,淪為為別人種地的佃戶。
讀書人的家產,在族人中只能算中上階層。
讀書人有功名,進入城裡的府學讀書,如此有出息,家裡人捨得為他花錢。
但是讀書人知道自家不算大富大貴,所以煤油雖然買了回來,只有讀書的時候才會使用。
不久。
來他家拜訪的同窗們也發現了此物,嘖嘖稱奇之餘,讓讀書人非常有面子。
煤油的油燈,很快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燕王府。
照明用的是蠟燭,作為北境第一實權王府,奢侈是必不可少的,朱高熾改變不了,每年的日常開銷不是小數目。
朱棣挑動了下燈芯,很快失去了興趣。
不過亮度的確不錯。
「這玩意能掙多少錢?」
朱高熾心裡有數,毫不猶豫的回復道:「每座焦爐煉製焦炭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千五百斤煤油,市場價四百五十兩。」
「煤油是煉焦的副產品,沒有原料的成本,只有人工成本,製作成本,運輸成本。」
「因為剛投產,盈利在每斤一錢五兩銀子,往後產量越大成本越低。」
「不過就算是一錢五兩,一個焦爐的煤油凈利潤是兩百餘量,焦炭煉製廠有十座焦爐,價值兩千三百兩。」
「每焦爐每月煉焦兩爐,全月只煤油的凈利潤,是四千六百兩,全年凈利潤是五萬五千兩百兩。」
又是一筆五六萬兩銀子的進賬,朱棣都不知道北平有錢人這麼多,彷彿一下子全部露出了頭。
「根據你的演算法,需要六萬戶,每戶用一個油燈,全年每天使用一個時辰。」算完后,朱棣懷疑道:「六萬戶都用這煤油,煤油售價又高,不太可能吧。」
「北平近六十萬戶人口,只需要頂層的一千戶,就能包圓了大半的煤油。」
朱高熾反駁,賬可不是朱棣這麼算的。
大明有消費實力的,還是以城市人口為主,而城市中,又以權貴官員武將太監僧人道士尼姑青樓商人大戶為主。
這些人的府上,可不會只用一盞油燈,也不會每天只燃燒一個時辰。
論經濟頭腦,朱棣不願意跟長子論道。
自己說一句,長子能反駁十句,且讓自己啞口無言,讓他很沒面子,所以立即轉移了話題。
「過幾日為父要離開北平一段時間,在離開的這段日子,北平諸事就由你來監理。」
朱棣認真的說道。
商事始終是商事,朱棣希望長子能像他的經濟一道上的天賦,也能處理好政務。
這麼快就開始打理政務了么。
朱高熾有些遲疑。
代表的是權力。
可他是朱棣的嫡長子,權利跑不了。 在他看來,工業才是當前階段最重要的,通過一年的工業,手裡有了各式各樣的人才。
無論是鎧甲,兵器,還是火器等各種兵備,朱高熾都能供應的起,只是還被他藏在手裡。
政務雖然也重要,但朱棣的突然要求,超過了他的計劃,自己剛把工業鋪開,是最繁忙的時候。
「有問題?」
朱棣氣笑了。
好么。
人家歷史上的朱門是裝不要權利,自己的嫡長子是真不在乎。
「沒問題。」朱高熾連忙說道。
當老闆問出有沒問題的時候,最好回答是沒問題。
過了幾日。
北平三司新的首腦還未抵達北平,朝廷新的詔令下達了。
山西全境衛所,由晉王管理。
北平全境的衛所,由燕王管理。
唯獨陝西沒有提及。
秦王是何想法不提,朱元璋又下旨,陝西練兵,操練,巡視等武勛們,繼續往山西開展工作。
看上去是重用武勛們,但風雨欲來的態勢,聰明人已經發現了苗頭。
藍玉也是聰明人。
他試探的上疏了一些建議,全部無影無訊,他感覺到了不妙,可為時已晚。
大量的武勛離開了軍隊,在山西搶地盤的幾個月,舊的軍隊被別人控制,而新的規模更大的軍隊卻未成形。
無論掌控力還是戰鬥力,都無法與以前相提並論。
這個時機卡的非常微妙。
讓武勛們在權利的縫隙不上不下,正是勢力最微弱的時候,就算有人醒悟,也已經來不及了。
晉王和燕王的權勢,達到了巔峰。
為了辦理藍玉,朱元璋藉助了兩位兒子的手,而為了萬無一失,又加大了兩位兒子的實權。
特別是燕王。
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無論地地盤還是軍力,都遠超過山西。
而且朱棣能征善戰,多次的北征大勝,培養出了大批的軍事人才,還有精銳士兵。
隨著聖旨抵達北平,朱棣當日就離開了北平城,巡視各省府衛所,抓緊控制兵權。
北平城諸事,朱棣交給了朱高熾。
這是第一次。
世子府暫時成為了北平府的權利中心,十五歲的大公子,是北平城的管理者。
朱高熾把政事交給葛誠,軍事交給唐雲。
諸事遵守舊例。
並請了兩人幫自己把關。
朱高熾已經想起了金忠是誰。
這位從王府的侍衛做起,一步步成為未來大明的工部尚書,兵部尚書。
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國。
為朱棣治理國家、太子朱高熾監國,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朱高熾通過中華重工,已經明白了個道理,作為上位者,需要的不是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而是懂用人的道理。
有金忠這種人才,自然要大用。
「關於北平的政務,咱不是很了解,需要兩位先生的幫助,以後政務和軍務,請兩位先生協助。」
朱高熾笑著說道。
余逢辰是學識之士,通讀書籍,為朱棣的伴讀,掌管王府的一切文書和典籍,為朱棣出謀劃策。
金忠已經是長史府的重要官員。
朱高熾不是不信任葛誠和唐雲的能力,但是該防備的還是要防備,有這兩人在,葛誠和唐雲瞞蔽不了自己。
余逢辰資格最老,哪怕是朱高熾都不敢得罪。
「大公子勿憂,諸事都有前例可循,如果遇到無法決定的事情,可以讓王府提供以前的例子。」
等余逢辰說完,金忠才開口說話。
「王爺雖然不在北平,但長史府管事多年,並不容易出錯。」
朱高熾明白二人的意思。
政務嘛。
看起來複雜的很,其實也不複雜。
不過他也不會什麼都不做,既然北平城到了自己的手上,自然要促進經濟。
兩手都要抓。
以葛誠為文官之首,以唐云為武官之首,兩人各負責文武之事,余逢辰和金忠則為監督者。
朱棣把政務交給了朱高熾,朱高熾也不去了解細節,追求的是用人之道,打造了一套自己的管理體系。
除了每日要抽出一個時辰,聽取葛誠,唐雲的彙報,和諮詢余逢辰和金忠,其餘和往常一樣。
出門的時間延後一個時辰,繼續發出去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