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很久很久以前,說不清是史前還是從前,也不知是我們擁有的太陽系還是某個平行時空,反正就那麼一個時代,那麼一個太陽系,有人類的祖先存在。

  那時,太陽系有十二大行星,地球當時還在四億公裡外,位於龍星和木星之間,並不是現在相距太陽一點五億公里,即一天文單位的宜居位置。而且那時也不叫地球,叫冰星。

  不能不說,人類現在的稱呼很別緻,據說出自德語Eridu,本意是前進基地,音譯讀地球。其實,這稱呼最早源於雅尼安語發音,後來約定俗成。

  雅尼安人是否是雅利安人祖先,無從考證,因為雅利安人本就是消失在遠古的一個民族,今天只存在語言學上的意義。古波斯人、南亞人也只是雅利安人混種。人類基因圖譜顯示,最接近古雅利安人的是斯拉夫人。所以,音近不等於同義,一切只能歸於猜測。

  其時,人類分居內太陽系四大行星,華胥人在龍星,緹旦人在緹旦星,布林貢人和蘇蜜兒人在金星。火星是四大族共居地,人類聯盟總部設在龍城。以族論,華胥、緹旦、布林貢、蘇蜜兒為四大族;以國論,華胥、緹旦、貝麗仙、布林貢、蘇蜜兒為五大國。

  說某個行星上存在某種人,不是只有他們,而是以他們為代表。

  如龍星除華胥人外,也有蘇蜜兒人和姆卡人,就是後來的蘇美爾人和瑪雅人。華胥人這稱呼也非一成不變。總而言之,天地翻覆,歲月如梭。億萬年過去,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在那個太陽系,人類是一種奇特的存在。

  由水星到冥王星,實際上只有十一大行星。但故老相傳,太陽系有十二大行星,因而人類始終堅信不疑。然而這顆行星在哪裡,又沒人說得清。

  一種說法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除了緹旦星、龍星和冰星外,曾經還有一顆超大質量巨行星。大約十三億年前,當太陽以每秒二百二十公里的速度繞銀心運行到銀盤上部時毀滅。

  另一種說法是冥王星所處的冰封帶外,太古星雲內,藏著顆行星。

  天文學家深入研究冰封帶后發現,那裡有六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明明運轉速率不同,卻有相同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也相近,這一現象在自然狀態下出現的幾率非常之小。

  由此,天文學家推測存在一顆不為人知的行星,質量有冰星十倍大,沿一條奇怪的、高度拉長的太陽系外圍軌道行進,距太陽二百四十億至八百七十億公里,甚至達二千二百五十億公里,繞太陽公轉一周需一至二萬年,不過始終未找到運行軌跡,因而命名為惑星。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玄乎的說法,認為太陽系主序星最早是雙星系統,伴星被太陽拋離后,成為一顆飄忽不定的孤星,受到另一顆潛伏星球的影響,在它和太陽之間來回擺動,軌道近遠日點分別為一百一十四億公里和一千五百億公里,最近時距太陽一光年。

  以近日點為參考,該星圍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為二千六百萬年。

  也就是說,當它每隔二千六百萬年回歸太陽系至太古星雲時,巨大的引力作用會周期性地將裡面的小行星、隕石等撕裂后拋進內太陽系,造成物種滅絕和大毀滅,所以稱復仇之星。

  如這三顆神秘而恐怖的星體都在,太陽系就有十四顆行星,至少十三顆。

  不論這三顆星體的存在,也無論太陽每隔二億二千萬年繞銀河系運行一周,會引發怎樣巨大的浩劫,包括人類在內的太陽系生命十分意外地始終存在,周而復始,亘古不滅,數十億年地訴說生命的傳奇,和宇宙的完美無缺。

  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彷彿就一直在堅韌不屈地譜寫關於永恆的璀璨華章,浩浩如海,涓涓如溪,激情澎湃,如泣如訴,虔誠地謳歌這宇宙締造者偉大而不朽的創世之力。

  滄海桑田。

  人類在太陽系茁壯成長,由單細胞而為智慧生命,由弱小而至強大,似乎必然。只是這順理成章中又透著種種不可思議,一如毀滅與重生的交替。

  這交替,從一次狙殺開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