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宋淵歡之> 第171章 新途

第171章 新途

  第171章 新途 

  自天佑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天佑朝吏治敗壞,各制度的破壞使得天下百姓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其中以鹽課尤甚。 

  天佑三十三年,江寧府府尹李郢被下獄,凡與李郢有過交往的一百餘文人,皆被收執下獄,污為黨人。 

  天佑三十四年, 都烏等朝臣上表為李郢申理,李郢與「黨人」們雖獲釋,卻被勒名於府,終身禁錮不用。 

  這次的黨錮之爭,以牢脩告奸為導火索,兩王一侯的爭端徹底搬上明面。 

  ——記《天佑史書》延和癸卯年丙辰月 

  辛亥年 

  壬辰月(五月) 

  朝廷先後給百姓帶來了兩個不好的消息。 

  第一個是加賦。 

  加賦的名義是遼東戰事緊急, 軍餉不足。 

  每畝加賦三厘五分。 

  一文=十厘 

  雖說這種是臨時性的,事畢即止。 

  但這戰事會維持多久,百姓豈會知道, 只知道大家又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第二個就是糧價漲了。 

  有戰事,物價就會上漲,其中當然就包括糧價和鹽價。 

  糧鋪里的米價一夜之間漲至十五文一斤。 

  鹽從三十文一斤漲至五十文一斤。 

  目前都還有上漲趨勢。 

  這個消息對遊學的四人來說人非常不好。 

  他們不能再在長留村待著了。 

  五月二十三 

  宋歡四人整理好了物什,同高叔一家以及里正辭別。 

  阿弟對著高三郎說道,「你看好我種下的那一片番麥地,它們若是能在七月上旬成熟,你們就能種第二季番麥。」 

  高三郎很認真的點頭,「我會的!你放心!」 

  事關肚子的問題,他不會馬虎的! 

  高三郎不放心說道,「現在外面亂得很,你們還是趕緊回家去吧,不要再在外面了。」 

  阿弟點頭, 「我們會的!」 

  阿弟雖然這麼說,但其實他們出了長留村之後並沒有往陽江府的方向去, 而是繼續前往丹陽郡。 

  加賦這個問題影響不到宋歡一行。 

  至於糧價上漲,他們當下還能承受,畢竟不是受災, 糧價上漲不會太過瘋狂,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出現,但是這取決於戰爭,就目前來說,南方受到的直接影響會比北方小。 

  再說,丹陽郡有鹽場,不知道那裡會不會受到的影響少些。 

  而且,他們都已經到了會稽郡,不日就能到達丹陽郡。若是就此返回陽江府,那對傅淵之和阿弟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阿弟已經決定和傅淵之一起進京趕考,那麼他就得在明年一月之前回到陽江府進行鄉試,今年十月,他們就得回陽江府了。 

  如今還有五個月左右的時間,與其現在回陽江府,還不如到丹陽郡看上一看,體察一下這次戰事間接給各地百姓帶來的影響。 

  與其聽別人說,不如自己親身去體會來得深刻且真實。 

  鹽稅屬於工商稅收。 

  太祖稱帝時,立鹽法,實行徵稅制, 令商人販賣,稅率為二十分之一,所得鹽稅以充軍餉。 

  待天佑朝建立后,實行專賣之制。 

  天佑朝鹽的產制,製鹽民戶稱灶戶,按戶計丁,稱鹽丁。 

  按丁規定產鹽定額,也稱為正鹽。 

  正鹽之外所余之鹽,稱余鹽。 

  天佑朝初年,為鼓勵鹽的生產,朝廷注意優恤灶戶,給灶戶劃撥草場,以供樵採。 

  可耕之地,許灶戶開墾,並免灶戶雜役。 

  之後,鹽場設立總催官,負責辦鹽課,督促生產。 

  總催官多刻剝灶戶,致使鹽丁貧乏,天佑十年,灶戶不堪總催官的剝削,紛紛逃亡,流移轉徙,鹽產量大減。 

  鹽法漸壞,鹽利日減。 

  天佑朝的鹽專賣主要實行民制→官收→就場專賣辦法。 

  開中法就是其中一種專賣制度。 

  開中法——鹽引代幣。 

  它就是招募鹽商們送運糧食到邊關,再從各個封疆大吏的手中換取他們手中的鹽引。 

  實行這個法的目的在於充實邊疆的糧食儲備。 

  天佑五年,八月。 

  幽州以代郡所儲之糧,自青州平壽縣運至幽州太和嶺,路遠而費用巨繁,建議令商人於代郡倉輸米一石,太原倉輸米一石三,事後給淮鹽一小引。 

  鹽引,就是鹽商向朝廷繳納貨幣或實物,由官府發給引票,然後憑引就場支鹽販鬻。 

  大引四百斤,小引二百斤。 

  這事之後,天佑朝自此始行開中法,這二十多年以來各邊境地區,亦多效仿。 

  開中法實行之後,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轉運之費,邊疆糧餉也得到了保障,史稱「有天佑鹽法,莫善於開中。」 

  由於開中法行效顯著,於是,不僅是糧食,凡屬朝廷急需物資,皆令商人輸納中鹽,由此而衍生出許多新的制度,如納馬中鹽,納布中鹽等等。 

  總之,朝廷需要什麼,就開中什麼,鹽隨時隨地成為朝廷與商人交易的媒介。 

  凡事都有兩面性。 

  開中法有利也有弊。 

  主要原因在於一直無法杜絕的官吏貪賄。 

  開殘鹽夾帶好鹽,不法商賈便以低價購買上等好鹽,侵佔鹽課,也壞了鹽法。 

  不止如此,還有官宦利用開中未盡的剩鹽,以及罰沒灶戶交售的余鹽等名目搜刮鹽利。 

  此外,若官府人員不按時開中,便會致使米價騰貴,鹽價增長,灶戶工本不及鹽價十分之一。 

  灶戶納鹽課,正鹽每引四百斤,得工本米,摺合銀錢發放為二兩又五百文。部分地區,如建安郡發放銀錢為二兩。 

  會稽郡與丹陽郡中間只隔著一個吳郡。 

  這次他們不再像之前那樣不緊不慢,也不會像標行押標一般那麼趕路,是介於兩者中間。 

  五月二十七,一行人進入吳郡範圍內的宜城,補充一些物資。 

  宜城的糧價比他們出發時的越城糧價高出了五文。 

  中途只間隔了四天時間。 

  阿弟充分發揮自己社牛的本質向他人打探情況,得出宜城比越城得到的消息還要早,漲價的時間也比越城早,不過相差不大,也就是兩天而已。 

  宜城五月十九漲價,越城五月二十一漲價。 

  如此看來,八天(越城漲價兩天後離開的長留村)的時間漲了五文,速度也不算特別快。 

  比受災好很多。 

  目前也還沒發現囤積居奇者。 

  六月初三,一行人終於是到了目的地——丹陽郡 

  佔地面積以及繁華程度都不是建安郡可以比的。 

  街道寬廣可容六輛馬車並駕齊驅,兩旁的酒樓店鋪櫛次鱗比,酒旗迎風招展,一陣陣飯香、酒香和著時斷時續的歌舞聲音傳向四方,令人不禁有些心醉。 

   感謝今天投推薦票的寶子們~(^^) 

    明天13點見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