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家父隋煬帝> 第625章 登高之門

第625章 登高之門

  長孫無忌和他媽,在月華殿吃過飯之後,就被帶出宮了。


  楊茵絳派人來打發的,意思是你們讓楊瑞來幫忙求情也沒用,太子不可能枉顧法紀,徇私幫忙。


  這就是楊瑞陰暗的一面了,是他讓自己的母親去將人打發走的,他自己反而還落了一個人情。


  等人走後,他才去找老二楊瑾,將長孫晟為啥不能封的事情,也告訴了自己的弟弟。


  終究是嫡長,楊銘是最有耐心給楊瑞指導的,以至於這小子的心機城府,已經跟當年十二歲的楊銘有的一拼了,可那會的楊銘是帶著前世記憶的,楊瑞可沒有。


  其實大理寺的鄭善果猜對了,楊銘就是要借大理寺的手,將長孫行布踢出去,長孫家今後有長孫無忌,而長孫無忌現在又被他那三個哥哥打壓,這不好。


  楊銘是要幫長孫無忌在家族樹立威信的,也就是說,長孫家的家主,將來必須是長孫無忌。


  翌日朝會,魏徵提出了削減食邑,以解當下國庫之難。


  而他的建議當中,王、公、侯三等爵,都得削減。


  這下好了,朝堂上一幫子人恨不得就地打死魏徵。


  「一個小小的六品主客都事,誰給你的膽子妄議朝政?給我退下去,」楊玄感怒斥道。


  他是禮部尚書,魏徵又是禮部的,他這是脫干係呢,免得別人以為,是特么我指使的。


  我可沒有指使他啊。


  吏部侍郎崔君肅冷笑道:「你知道大隋的親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有多少嗎?為博直名,動搖國家根基,魏徵,你不想活了?」


  「人家又沒爵位,也沒有食邑,自然不在乎,」衛玄呵呵道:「所以啊,得給人家封個爵啊,不然人家打算把咱們吃飯的碗,都給砸了。」


  左驍衛大將軍段達陰陽怪氣道:「扒了他們家祖墳瞧瞧,看看他們祖上有沒有這個德望,夠格封爵的。」


  「言重了言重了,人家祖上也是顯赫望族,只是在我大隋,難登大雅,」右武衛大將軍裴仁基道。


  門下省給事郎韋挺也冷笑道:「巨鹿魏氏眼下在京師任職的,一個魏徵,還有一個內史省的中書舍人魏澹,都沒有爵位,你知道我們京兆韋有爵位的,有多少人嗎?聽好了,四十三個,拿命換的。」


  朝堂上,各路大佬紛紛口誅筆伐,唾沫都快把魏徵給淹死了。


  要不是因為對方是東宮出來的,早就有人忍不住動手了。


  今天的朝會,因為議的是大事,所以參加朝會的有一百多人,楊銘望著下方這副場景,心知世家的利益有多難動。


  這就是為什麼,他一開始就沒想著削減國公的食邑,會惹眾怒的。


  因為國公,是大隋王朝的董事會成員,人家們分紅,是理所當然的。


  楊恭仁心裡明白魏徵不過是出來擋箭的,一開始搞這麼大是為了最後的大事化小。


  因為只有大事能化小小事直接就化了了。


  「國庫艱難,四方皆等著用錢,西北東西突厥戰事已啟,一旦影響商路,今年年初民部的預算,就要出大問題,」楊恭仁主動站出來道:


  「臣身為宗室,願減食邑,解國家暫時之難,至於公、侯,皆為我大隋功勛之臣,還是不要削了。」


  他這話一出口,大家都愣住了,當然了,除了宗室子弟,因為他們早有心理準備。


  楊約開始打量殿內眾宗室子弟的表情,立時判斷出,這是太子在背後主使的,於是他直接起身道:

  「臣贊成恭仁,這個時候,宗室應做表率,國家只是一時之難,也不是難到無下炊之米,真要有那一天,臣願上繳食邑,為國分憂。」


  楊廣大封宗室的時候,就是楊約最早提出弊端的,他認為封王太多,國家難以負擔。


  那麼適當削減一下食邑,肯定是有益處的,畢竟一個親王的食邑,是國公的三倍還多。


  其他人聽到楊約這麼說就算不明白的,現在也看明白了,這哪是魏徵的主意啊,分明就是太子的。


  但是想要他們削自己的食邑,那是沒門的,而楊約這個建議,正中他們下懷。


  於是紛紛有人表態,意思是國家也不是很艱難嘛,真要是日子都過不下去的時候,你再削我們也不遲啊。


  實際上,真有那麼一天的話,他們也不會認削,而是聯手換個皇帝。


  於是楊銘假模假樣的訓斥了魏徵一頓,大概是說,你一個禮部的,也敢議論這事?


  「你能體諒國家的難處,想法是好的,但是過於激進無知,」楊銘看向魏徵,道:

  「念你經驗尚淺,就不怪罪了,我大隋立國三十三年,政務上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你有這個心,那就去門下省吧,門下省掌審查政令及封駁諸事,適合你。」


  眾臣頓時愕然。


  這特么還陞官了?

  門下省給事郎蘇夔政皺眉道:「稟殿下,門下省眼下無缺啊。」


  「散騎常侍由原本的四人增設至五人,」楊銘淡淡道。 好傢夥,量身打造了都?

  蘇夔一臉吃癟的退了下去。


  楊銘這麼做,其實是保魏徵,畢竟對方是幫自己擋箭,已經招惹重怒,他不表態,其他人會收拾魏徵的。


  曝屍市井,也不是沒有可能。


  接下來,梁王楊浩、滕王楊綸、蜀王楊孝、衛王楊集等人也紛紛站出來,附和楊恭仁,願意削減食邑。


  「削多少,你們自己定吧,孤不為難你們,」楊銘道。


  於是眾人將約好的數字報了上來,楊銘批准了。


  接著,楊銘繼續甩鍋道:「今天之所以召集諸位,其實是要議論一件大事。」


  他的意思是,平時朝會就那二十來個人,今天一百多人,可不是因為魏徵提出的這事啊,我是另外有事,魏徵屬於意外,我也不知道他今天會來這一出。


  楊銘繼續道:「我大隋立國之初,定下了地方州郡主官,三年一換,縣主官,四年一換,但實際情況卻非如此,這是高祖皇帝定下的國策,孤欲完備,諸公以為如何?」


  這個政策,是以防地方官與當地世家勾結,形成一股壟斷地方的勢力,可以說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直到如今,很多都沒有落到實處,因為關係戶太多了。


  你想挪人家,人家轉頭就托關係走門路,糊弄過去了。


  這個政策,來源於一個人,華陽郡公梁彥光,梁毗過繼出去的長子。


  開皇年間,這個人是地方官員考核當中的魁首,早年在岐州做刺史,賢名遠播,天下稱譽。


  於是楊堅當時說了一句,這樣的官,不該只造福岐州的百姓,應該讓他去其它地方也干一干,三年後,楊堅讓他轉為相州刺史。


  就此,朝堂以高熲為首的諸位大佬,提議天下地方官員,州郡三年一換,縣令四年一換,本來還打算將佐官的任命權收回中央,但是阻力太大。


  不過從那時候開始,地方很多佐官,比如郡丞、郡尉,朝廷已經開始直接任命了。


  「本就是國策,自該推行到位,」楊約是開皇老臣,人家開皇年間是裴矩在內史省的下屬,參與過大隋各項律法的制定,屬於是大隋行政機構以及國事改革策劃的參與人之一,他是完全贊成楊銘的。


  楊銘繼續道:「天下九品官員任命,收歸朝廷,由吏部考核,佐僚迴避本郡,任期四年,不得連任。」


  宇文述趕忙站出來道:「太子英明,地方行政權力,確實應朝廷直接任命,方保我大隋國祚萬世平安。」


  其實這些政策,開皇年間就已經這麼幹了,但是當時剛剛立國,阻力太大,現在時機已經漸漸成熟,是時候落實到位了。


  而朝堂上這幫人,肯定是同意的,一來,這本就是國策,很多人也都是參與者,比如崔仲方。


  二來,地方任命收歸朝廷,對他們只有好處,因為會有更多的人,走他們的門路。


  就是有一點,不太能適應,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


  於是楊恭仁提議道:「佐僚迴避本郡,應將京兆和東都划除在外。」


  這是老成謀國之言,因為京兆郡和洛陽,本地人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崗位,你換不動的,而且這裡又是國家的根基,不能輕易去換。


  換了,是弊大於利。


  楊銘微笑點頭:「自該如此,那孤就發布第一項任命,光祿寺少卿梁文謙,轉河東太守,原太守竇慶,轉光祿少卿。」


  這個屬於是平調了,光祿寺少卿,一寺的二把手,不比河東太守差。


  但是竇慶肯定不樂意,但你不樂意能咋滴?你坐在這個位置上多少年了?我十二歲的時候,就是你,我今年二十六歲,還是你,你該挪挪屁股了。


  梁文謙是梁彥光的長子,論輩份,還是梁師都的大侄子呢。


  「先奏報陛下,然後三省合議,增改入大業律當中,任何人不得違律,」楊銘沉聲道:


  「吏部負責核查,當下有任期滿三年四年之地方官員,即刻調任,有留連不遵者,降品一級,觀其後效,再做錄用,縣級佐僚優先錄用科考進士。」


  其實就是互相換個地方,繼續當太守縣令,想要進中樞,沒那麼容易。


  想要保證國家穩定,這個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比魏徵那個事可大多了,而對進士的優先錄用,勢必會讓天下士子趨之若鶩。


  一扇登高之門,就此打開。


  大隋王朝開中華科舉之先河,在歷史上只有寥寥幾筆,楊廣也是倒霉,歷史上乾的蠢事太多,以至於這麼牛逼的功績鮮有人知,殊不知,他為後世萬千士子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


  沒有隋末大亂斗,楊廣可稱一代明君。(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