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智謀第一
第136章 智謀第一
在襄陽的這些天,楊銘故意給杜如晦接近自己的機會,凡事都會向其詢問,而杜如晦的回答也非常具體詳細。
短暫的接觸,楊銘大概看出,此人是一個極富主見,做事有一套自己章法的聰明人。
楊銘問他對荊州水軍有什麼看法,杜如晦看出楊銘有重視水軍的意思,於是直接指出,水軍這幫人,要麼任由他們爛在這裡,如果將來要重建水軍的話,這幫人必須從頭到尾都換掉。
原因是他們這些年來實在是窮瘋了,一旦上面撥下養護費用,這些人最懂得從什麼地方能把錢摳出來裝進自己的口袋。
派人查,一點問題查不出來,派監督,巨大的利益面前,監督也會被收買。
所以杜如晦的意思是,別花這種冤枉錢,水軍艦船已經不值得任何投資了。
確實,正常人肯定不會再往這裡面扔錢了,但楊銘這種知道歷史走向的人,不可能不重視襄陽水軍。
隋末的大亂斗,像杜伏威、輔公祏、李子通、朱粲、林士弘、蕭銑、沈法興等孫子,都在長江一帶活動,
楊銘如果能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盤踞漢水,可隨時由江夏入長江,東西通達,進而控制整條長江水路。
但這些,他沒辦跟杜如晦說。
襄陽水軍是肯定要投資的,不過什麼時候投資,確實值得商榷。
遊玩三天後,楊銘專程路過水軍駐地,過門而不入,只是令人偷偷將周仲牟叫來。
路邊草坪,在聽完周仲牟的彙報之後,楊銘完全認同了杜如晦的說法。
這幫人實在是窮瘋了,竟然會扮作水匪劫掠商船,你們到底是兵還是匪?
由此可見,每年撥下來的十一萬貫軍餉,根本就沒有發到實處。
那麼,錢被誰拿了?
杜如晦在一旁聽著,心裡多少有點慌,因為這筆錢是朝廷下撥給總管府,然後總管府再撥給襄州府衙,府衙再撥給驃騎府。
這中間,要走三道程序,父親做為襄州刺史,是會過一手的,他可千萬別貪啊,不要因為這點小錢,讓河東王盯上他。
楊銘已經打算返程了,而他也不打算進城詢問杜吒,於是便讓杜如晦回去收拾行禮的功夫,順道把他爹也喊來。
杜如晦大為感激,因為他猜到,河東王這是給自己機會和父親串供,多少有點放他父親一馬的意思。
知父莫若子,杜如晦心裡清楚,自己阿爺很大可能,是拿錢了。
刺史府,杜如晦一臉無奈道:「阿爺糊塗啊,這才幾個錢?值得你這樣雁過拔毛嗎?」
杜吒現在也很慌,在廳內走來走去,思索應對之策。
襄陽水軍的十一萬貫錢,總管府交給他的,其實只有三萬貫,而他拿了一萬貫,將剩下的兩萬貫交給了驃騎府,至於驃騎將軍蔡莒又扣下多少,他就不知道了。
「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為父此番若隨你出城去見河東王,怕不是沒命回來,」
杜吒眼下已經是驚慌失措,沒膽子出城了。
杜如晦長嘆一聲:「沒那麼嚴重,我突然想到,河東王故意讓我來喊伱,多少有點試探咱們家的意思,就看阿爺肯不肯實話實說了,在兒子看來,只要老實交待,這便是忠,河東王也斷不會為了一萬貫錢為難阿爺。」
其實不是一萬貫,是一年一萬貫,杜吒任七年刺史,拿了七萬貫。
嘴上說怕回不來,其實杜吒心裡也清楚,河東王不會要他的命,京兆杜氏怎麼說也是關中出身,皇室對關中子弟一向都是比較寬容的。
思來想去,杜吒猛一咬牙:「走,為父隨你出城。」
城外官道,襄陽官驛接到命令,帶著驛站內六百匹駿馬及四輛馬車趕至城外,供河東王回程之用,
楊銘這次回去,走陸路,一日半便可返回江陵。
這些車輛馬匹到了江陵之後,自會由江陵的官驛送回。
路邊空地,聽完杜吒的交待后,楊銘點了點了,什麼都沒有說,便登上馬車,
隊伍啟程動身。
杜如晦趕忙將跪在地上的父親扶起,小聲道:「阿爺回去把,已經沒事了。」
杜吒站起來,小聲吩咐道:「到了總管府,吾兒切記為阿爺說幾句好話,你也要本分做事,你是長子,咱家以後就靠你了。」
「阿爺放心,」杜如晦朝著乃父跪拜道別之後,登上自己馬車,跟在了隊伍後面。
車廂內,楊銘與楊茵絳聊起了整個過程,說完后,不禁苦笑道:
「這可真是上下其手,十一萬貫,最後落到水軍頭上的,恐怕都不足一萬貫。」
楊茵絳也跟著笑道:「而這還只是水軍一項噢其它地方,又有多少錢被貪了呢?只聽聞秦王愛財,沒想到漢王也如是。」
秦王漢王皆如是,那麼晉王蜀王呢?只怕沒一個是乾淨的。
這件事,沒法追究,只能認了,最多明年的撥款下來,楊銘令總管府將錢如數撥給水軍。
襄州刺史杜吒、驃騎府將軍蔡莒,楊銘也不打算追究了,風氣如此,不是辦一兩個人就能解決的。
本來他還想著讓周仲牟帶著自己的五牙混進水軍吃餉,現在來看,還得自己花錢。
回到江陵之後,楊銘讓杜如晦去找元文都報到,具體事宜,由元文都安排,包括上報吏部,為杜如晦備案及領取官服。
至於吃住,就在總管府。 總管府的前衙,空房多著呢,只愁沒人住,不愁住不下。
回到自己寢院,徐景將一封信遞給楊銘:
「大興來的,您前腳剛去襄陽,信後腳就到了。」
楊銘點了點頭,在一旁坐下,徐景懂事的將油燈遞了過來,放在一邊。
拆開信一看,楊銘愣住了。
竟然是裴淑英的來信,讀完之後,楊銘長長鬆了一口氣,這些日的疲憊一掃而空,讓他胃口大開。
「快上晚膳,我餓極了。」
「好嘞.」徐景笑呵呵的出去張羅去了。
裴淑英的信上,提及兩件事情。
她的弟弟裴宣機與汝南郡主楊嬋,兩情相悅,關係進展神速,很可能會在十月完婚。
這是好事,楊銘非常開心,姐姐楊嬋與裴宣機今年都是十四歲,雖然早了點,但也屬於正常範圍。
祖母獨孤伽羅,就是十四歲嫁給祖父楊堅的,歷史上的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給了李世民。
所以像他們這種,不算早婚。
另外,裴淑英在信中還提到,自打楊銘離開大興之後,她曾十餘次前往越公府尋找楊茵絳,但是都被管家以各種借口搪塞過去。
所以裴淑英懷疑,楊茵絳是跟著楊銘去了荊州,根本就不在大興,要不然,楊茵絳不可能不見她。
她在信中末尾,希望楊銘能儘快給她回復,說什麼楊銘如果欺騙她的話,她這輩子都不會再見楊銘一面。
這話說的,好矯情啊.楊銘哭笑不得,你一輩子不見我,對我能造成什麼傷害嗎?
再說了,你弟弟娶了我姐姐,咱們以後就是親家,怎麼可能見不到?
於是楊銘叫來楊茵絳,將信拿給她看。
楊茵絳讀完之後,無奈托腮:「裴淑英的性子直來直去,行事風風火火,你要不給她回信,她敢來荊州找你。」
楊銘低頭吃菜,問道:「那我該怎麼回復她呢?」
「這個你不用操心了,信我來回,」說完,楊茵絳將信件妥善收起。
毫無疑問,除了獨孤鳳兒之外,自己的又一大競爭對手出現了。
但是楊茵絳卻並沒有把裴淑英放在心上,因為她非常自信,自己可以完全拿捏對方,因為裴淑英太實在,沒有心眼。
楊茵絳拖著腮幫,隔著燈火望著對面的楊銘,
她最喜歡的,就是兩人獨處的時光,即使沒有隻言片語,但她仍是享受其中。
大興,裴府。
裴淑英已經打定主意,無論楊銘回不回信,她都要去一趟荊州。
她比楊茵絳小一歲,今年十六,在大隋,兩人都屬於大齡待嫁女。
本來裴矩是希望女兒能在兒子成婚之前,找個合適的郎君嫁出去。
可惜事與願違,關中豪族都把他家的門檻踏破了,但女兒一個也看不上,而裴矩這輩子,就拿自己閨女沒辦法。
何況他在旁敲側擊之下,竟然發現自己的女兒心裡已經有屬意之人,而這個人便是有聖后賜下婚約的河東王楊銘。
看來吾兒眼光也不差嗎?當初是抽了哪根筋,看上李德武那小子的?
裴矩在女兒的寢院外駐足良久,望著遠處屋內閃爍的燈火,苦笑搖頭。
他是不可能讓女兒給人做側室的,就算是楊銘也不行。
洛陽獨孤氏?如果不是靠著聖后,獨孤家可謂是一無是處,封疆大吏沒有,中樞任職的也沒有,這樣的家族等到聖后百年之後,是很難長久下去的。
因為獨孤家以前,跟晉王府也沒什麼來往,現在晉王成了太子,還是沒什麼來往。
這就好辦了,
事在人為,我就這麼一個嫡女,自然要為她此生謀個好歸宿。
河東王這小子,絕非池中之物。
大隋建國以來,之所以在與突厥的對抗中始終不落下風,關鍵在於兩個人。
一個是長孫晟,一個是裴矩。
裴矩智謀之高,在當今朝堂,不做第二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