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政體革新(一)
第六百四十四章 政體革新(一)
「陛下,大喜,大喜啊,李大都督所部已克服丹陽,生擒逆賊輔公佑,江南之亂定矣!」
張君武一向習慣早起,哪怕登基已多年,這麼個習慣也自不曾改變過,今日自然也不例外,天才剛蒙蒙亮,他便已趕到了御書房,埋首於公文間,揮筆速書不已,這一忙起來,便不知時間過了多久,直到王誠匆匆趕了來,張君武這才訝異地抬起了頭來。
「哦?這麼快?」
這一聽李靖已然打下了丹陽城,張君武不由地便是一愣,沒旁的,昨日抵京的戰報才說李靖所部正準備對卻月城發起攻擊呢,這一轉眼,居然連丹陽城都拿下了,這等神速也未免太過驚世駭俗了些。
「確是如此,現有舒州及丹陽飛鴿傳信在此,請陛下過目。」
對於李靖的速勝,王誠原本也自將信將疑,然則在對照了舒州與丹陽的兩份飛鴿傳信之後,王誠倒是不疑有它了,這會兒見得張君武訝異若此,他自是不敢稍有遷延,趕忙緊著將兩枚小銅管都遞到了張君武的面前。
「哈哈……好,李藥師真不愧是朕的軍神,幹得漂亮,趙登高,去,傳朕旨意,著諸宰輔並從三品以上大員皆到兩儀殿中議事。」
張君武伸手將兩枚小銅管都接了過去,熟稔已極地扭開了其上的暗扣,從內里取出了兩小捲紙,攤將開來,細細地過了一番,龍顏登時為之大悅。
「臣等叩見陛下。」
趙登高應諾而去后不多久,諸般極品文武官員們都已趕到了兩儀殿,這一見到高坐在龍床上的張君武,自是都不敢稍有怠慢,按著品階高下,紛紛搶到了御前,齊齊見禮不迭。
「諸位愛卿都不必多禮了,朕請諸位前來,是有兩樁事要說的,其一便是李藥師已率部攻克丹陽,生擒逆賊輔公佑並諸多附逆,大軍正一路向南,以蕩平蘇州等地之諸賊,江南大定已是指日可待了。」
張君武的心情正好,自是不打算在虛禮上浪費時間,也自無甚寒暄之言,緊著便將江南大勝一事道了出來。
「嗡……」
眾文武高官們顯然也都沒料到李靖居然勝得如此之快,登時全都為之瞠目結舌不已,好一陣的死寂之後,這才突然爆發了起來,又高聲大讚者,也又緊著向張君武道賀者,也有對此消息表示存疑著,一時間滿大殿里儘是噪雜之音。
「眾位愛卿且都靜一靜,此番江南之亂為禍不小,諸惡自是須得嚴懲,朕意已決,著藥師、懋功二部儘快平復各地亂賊,並將輔公佑、左遊仙、馮惠亮、林雄武、趙啟晟……等三十八名首惡皆斬首棄市,抄沒家產,所有家眷盡皆官賣為奴,其餘附逆者,按律一體嚴處,另,被俘之軍卒盡皆解甲歸田,務農從商,悉聽其便。」
張君武靜靜地端坐著不動,任由群臣們好生喧鬧了一番之後,這才一壓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達了對輔公佑等人的判決。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如此處置似乎過重,不合聖人寬恕為懷之根本,且江南尚亂,人心未定,若行此嚴罰,卻恐再起波瀾,還請陛下三思。」
張君武這等判罰一出,諸般臣工們都自不免嚇了一跳,此無他,概因殺戮著實過重了些,一殺就是三十八人,只不過聽得張君武的口吻如此之堅決,眾臣工們一時間也不敢強自出頭,唯有蕭瑀卻是無此顧慮,頭一個便昂然出了列,朗聲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小錯可恕,謀逆者皆在不赦之列,若無重刑,何以警示後人,此事無須再議,傳詔李靖、徐世勣照著執行便好。」
蕭瑀所言自是不無道理,從安撫民心的角度來說,殺戮過重確實不是啥好事來著,然則張君武卻是別有考慮,正因為此,他並未採納蕭瑀的意見,也沒給其餘朝臣們出言進諫的機會,揮手間便已將此事作了定論。
「陛下聖明!」
這一聽張君武都已將話說到了這麼個份上,連同蕭瑀在內的諸般臣工們自是都不敢再在此事上進言,只能是齊齊躬身稱頌不迭。
「眾位愛卿,此番江南之亂雖是平定在即,然,其起因卻是發人深省啊,在朕看來,根本原因雖有輔公佑野心勃勃之故,可我朝體制上的缺陷怕也是個不可忽視之因素,君不見各州刺史皆統軍管民,朝廷難免有鞭長莫及之虞也,若不加以變革,久后必然還會有亂,朕心實難安,此便是朕今日召諸位愛卿前來所要議的第二樁事,諸公且就此暢所欲言好了,朕聽著呢。」
重處輔公佑等叛逆,於張君武來說,不過只是小事罷了,政體改革方才是張君武真正關心的大事,對此,他心中其實早有通盤之考慮,但卻並未急著說將出來,而是將這等難題丟給了諸般臣工們。
「……」
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所行的都是郡縣制,自隋時,廢郡設州,看似革新,可本質上與郡縣制卻並無根本之區別,換而言之,在地方治理上,中央政權已然有千餘年不曾變革過了,諸般臣工們對此根本就沒半點準備,在這當口上,又哪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一時間滿大殿里竟是就此死寂了下來。
「陛下明鑒,政體更易實是非同小可,臣等對此無所備,妄議之,恐大謬也,故,微臣以為不若暫且押后再議可好?」
群臣們這麼一沉默下來,大殿里的氣氛自不免便壓抑了起來,然則張君武卻是不急,始終默默地等著,到了末了,首輔大臣房玄齡顯然是有些看不過眼了,這便從旁站了出來,朗聲提議了一句道。
「玄齡所言甚是,然則朕卻以為此事要議也須得有個藍本,這樣好了,朕倒是有個計較,唔,這麼說罷,朕打算將天下划三十省而治,現有之州皆降為府,轄地姑且不變,每一省皆設巡撫司,掌印者為巡撫,管軍管民,直接對朕負責,由政事堂監管,其下又分設布政司與安撫司,兩司長官分別為布政使與安撫使,個中布政使管財政與民政,安撫使管治安與綏靖,另,每一省又設將軍一人,管軍不管民,此四司皆有直奏之權,彼此監督,當可確保不至有專擅之虞,每一府設知府一人,知州為其副,每一縣設知縣一人,通判一人為之副,各府又設守備一營,由府兵充任,再有,各省、府、縣皆須得設常平倉與義倉,以為平抑糧價以及救災救急之用,朕要說的暫且就這麼多了,卿等可依此章程各上本章,各抒己見,言者無過。」
張君武何嘗不知曉政體革新這等大課題不是須臾間便能有想法的,實際上,別說須臾了,若是不先劃定了框架,就算給群臣們再多的時間,怕也拿不出個過得去的章程來,對此,張君武其實心知肚明得很,正因為此,他也沒讓諸般臣工們去自由發揮,而是將自己的謀划先行道將出來,劃定了紅線圖。
「臣等遵旨。」
政體革新一事干係太大,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自極多,哪怕張君武都已給出了算是頗為詳盡的規劃了,諸般臣工們也自不敢盲目進言,齊齊應諾之餘,魚貫著便全都退出了大殿,自去綢繆對策不提……
「啟奏陛下,房相與杜相前來求見。」
羅馬當然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更別說江南的亂局尚未真正平定,張君武自是不會急著上馬政體改革一事,將規劃圖丟給了群臣之後,便即回了御書房,接著埋首在公文堆中,正自運筆如飛間,卻見趙登高從屏風處匆匆而入,小心翼翼地湊到張君武的身旁,低聲地稟報了一句道。
「嗯,宣罷。」
這一聽房玄齡與杜如晦聯袂而來,張君武立馬便猜到了二人的來意,十有八九就是沖著政體革新一事來的,也自不以為意,隨口便吭了一聲。
「諾!」
張君武金口既開,趙登高自是不敢稍有耽擱,緊著應諾之餘,匆匆便退出了御書房,不多會,便已陪著房、杜二人又從外轉了回來。
「臣等叩見陛下。」
這一見張君武忙完了朝議之後,又在忙著批摺子,在勤政一條上,當真無可挑剔處,二人的眼中自不免皆滿是崇仰之色。
「免了罷,二位愛卿可是來與朕分說政體革新一事的么?」
張君武在摺子上批上了最後幾個字之後,方才擱下了手中的筆,虛抬了下手,笑呵呵地開了口。
「陛下聖明,微臣與克明就政體革新一事磋商了一回,一致以為陛下的章程應是革除各州擁兵自重之良方,只是真欲行了去,卻恐各州反彈過巨,一旦引發大亂怕是不妥,不若徐徐圖之為宜。」
見得張君武道破了自己二人的來意,房玄齡也就沒去說甚繞彎子的話語,一開口便點出了政體革新最大的礙難之所在——各州刺史皆手握重兵,都是自在慣了的,如今朝廷驟然要收權,不止是那些投誠朝廷的刺史們會鬧意見,便是原帝國外派的那些大員們怕也難心服口服,倘若群起抗辯的話,事情怕是真就不太好收場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