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443章 血火遼東(三)

第443章 血火遼東(三)

  安市城外,唐軍陸續到達這裡,此時城外集中了四大總管和各軍將領。李世民的中央六軍都以駐紮完畢,大營連綿十幾里地遠。


  李世民心裡清楚,根據探馬報告,在安市城裡主將是高延壽,副將高惠貞,都算是高句麗的重臣,統領高句麗大軍,同時有靺鞨和絕奴部還有灌奴部大軍共計十五萬之眾,他們依山建營,連綿百里,封鎖了進攻高句麗都城平壤的道路。


  泉蓋蘇文以遼東城為中心點建立的第的一道防線,前後阻擊唐軍三個多月,第二道防線已經是最後底線,如果這道防線不能堅持到冬天來臨,高句麗也就完了。


  所以他十分重視這道防線,在整個防線的三個主要節點上,準備了大量的糧草和守成器械弓箭雷石,相信以這樣的防線是沒問題的。


  城外的唐軍大營,黃羅帳之內,李世民看著幾個總管問道:「各位愛卿,有什麼進攻良策。」


  李道宗說道:「皇上,我們只有三萬部隊,而對方是十五萬人,五比一的兵力,我想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處於不利狀態。」


  李績緊皺著眉頭,他也沒什麼辦法,最危險的是高句麗要是來個死守,以三萬兵力進攻十五萬的部隊,基本沒有攻克的可能。他說道:「皇上,如果高延壽堅守,我們失敗的可能性大增,野戰還有勝利的可能。」


  李世民點點頭:「懋功所說很有道理,我們不適合拖延,唐軍利於速戰。高延壽有三條計策可行,堅守不出,我們前有堅城,后又沼澤,將疲兵少,後繼糧草不足,等到我們無力戰鬥的時候,可以輕鬆勝利,這是上策。他要是帶走城中百姓糧草,引兵後退,我們無力進攻,這是中策。不知自己能力,引兵出戰,想擊潰我們,那是下策。朕算計他必然採取下策。」


  張世貴就是一個馬屁精,趕緊問道:「皇上為什麼這樣說,臣不明白。」


  李世民多少有些顯示,因為在白岩城的行為,引起眾將不滿,特別是士兵,很快都知道程勇因為什麼被罷官,這更加讓士兵不滿。


  如今面對高句麗大軍,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還有周圍大唐放回去的人,都跑到安市城裡去,又參加到守城的行列中。


  李世民急於顯示自己的英明決定,聽到張世貴的問話說道:「高延壽有三點必採用下策的原因,第一,他有十五萬兵力,我們只有三萬,他們沒有怕我們的道理。以為能一戰而勝,當然沒有不出戰的道理。第二,城中十幾萬軍隊,消耗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也同樣不可能持久。而且高句麗連續丟掉八城,想挽回在北方盟主的地位,要是畏縮不戰,契丹,靺鞨就可能背叛他們。泉蓋蘇文想保住地位,需要戰功。第三,我們士兵慣於野戰,求戰心切,士氣高漲。但是只要示敵以弱,他們必然出戰,想一戰定輸贏,所以我說高延壽必然出戰。」


  這回別說張世貴,就連李績也承認,皇上確實在用兵上有能力。聽到李世民的分析,眾將都是信心十足。李世民說道:「阿史那杜爾,你領兵三千前去挑戰,高句麗必然出兵迎戰,以試探我軍虛實,你假意戰敗,驕敵之心。」


  阿史那杜爾是突厥降將,作戰談不上多厲害,但是逃跑絕對沒問題的。突厥兵歷來是打不過就跑,又都是騎兵,立即答應領兵前去挑戰。


  李世民說道:「諸位愛卿,帶領你們的士兵,要是阿史那戰敗,立即引兵後退,在六山堅決防禦。高延壽必然離開防線,全力進攻,我們就用野戰擊敗他。」


  眾將一起答應,趕緊去準備。阿史那杜爾帶著他的三奇兵前往安市城討敵罵陣,做出攻城的架勢。


  安市城中,增援的高句麗軍主將聚到一起,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高句麗已經全部驚慌失措。可身為大軍主帥的高延壽還是信心十足。


  副將解倫玉說道:「大人,我們該如何堅守?」


  「堅守」高延壽冷冷一笑「我們是十五萬兵力,還用防守嗎?難道我們五個打不過唐軍一個?」


  其實這是最愚蠢的話,戰場上是這麼比人數的嗎?可他的手下都覺得正確。


  也是,我們高句麗人,驍勇善戰,哪是唐軍可以比的。只是突厥,吐谷渾太弱,才被唐軍擊敗。當年隋煬帝三十萬大軍,不是一樣敗退回去?唐軍區區三萬之眾,還以為高句麗人是紙糊的嗎?

  大對盧高正義是個謹慎的人,很有頭腦,從來都沒有小瞧唐朝軍隊。對高延壽說道:「高大人,當年中原大亂,群雄四起,逐鹿中原,李家實力並不強,但李世民卻一路走來,平定天下。大唐江山十之七八是他打下的,所以李世民用兵不可小視。我認為我們應該堅守,馬上就會進入冬季。他們曠日持久,必然兵疲將弱,士兵思歸。我們只要派出部隊,騷擾他們的補給線,就可以輕易擊敗唐軍。」


  這個建議就是李世民說的上策,可驕傲的高延壽根本不想聽,一個對盧而已,也敢妄談軍事。冷著臉說:「不要多言,我自有主張。」


  正要下達命令,接到報告,城外唐軍叫陣,有攻城的意思。高惠貞說道:「大人,我帶領一部分軍隊迎戰,看看唐軍虛實。」


  高延壽點頭,高惠貞是他的副將,其實職位上兩個人一樣,點起五千兵馬出城。阿史那杜爾就是來打敗仗的,所以也沒什麼準備,雙方一照面就開戰。


  一開始阿史那還很勇猛,但是時間不長就不行了,立即向遠處撤退,高惠貞哪能放過竟全功的機會,立即引兵追趕,雙方一跑一追,向沙卑城跑去。


  聽到這樣的報告,高延壽更加信心十足,立即領兵出城,向前進入城外,阻擋住李世民大軍的去路。


  中軍帳里,聽說高延壽出城十萬大軍,迎上唐軍,離開依託的堅城,李世民臉上是輕蔑的笑容。


  站在高崗上,看著遠處說道:「高延壽果然自大如此,那朕就敗他於此地。」


  李道宗說道:「皇上,蓋蘇文起兵十五萬在此,平壤必然空虛,給我五千兵馬,我奇襲平壤,一戰可定。」


  李世民搖頭:「不可以,我們兵力本來就少,再一分兵必然很難取得勝利。平壤是都城,不是那麼容易佔領的,還是擊敗高延壽,佔領安市城。」


  李績說道:「皇上,王爺說的也有道理,這是奇兵突襲,雖然有些冒險,但可以快速解決高句麗。」


  長孫無忌是了解李世民的,這一次隨軍出征,帶領的文臣不多,但長孫無忌是可以指揮打仗的人,和房玄齡一樣能文能武。所以李世民留下房玄齡和李大亮鎮守長安。


  留高士廉、劉泊、馬周、張行成、高季輔在定州輔佐太子監國,只是帶上長孫無忌,孫敬宗幾個文臣前來。長孫無忌知道,皇上用兵一直都是兵行險招,可如今是皇上了,不可能再冒險,也就沒有出言支持。


  李世民說到:「令李勣將步騎一萬五千人在西嶺布陣,引誘敵軍出擊;令長孫無忌、牛進達領精兵一萬以為奇兵,伏于山北狹谷之中,待發起攻擊時,從敵後衝出。我親率步騎五千 ,挾帶鼓角,收卷旗幟,在北山之上。諸軍以鼓角之聲為號,一齊出擊。」


  「諾」眾人一起躬身領命。


  李世民自信滿滿的說道:「許敬宗帶領其他文臣在軍營大帳之側設立受降之所。」


  李世民的自信感染周圍這些人,彷彿又看到當年征戰天下的秦王,只是比那時老了一些。


  第二天一早,高延壽聽到探馬報告唐軍在六山布陣,準備迎戰。他感到大喜,唐軍總共才三萬部隊,自己這是十萬兵力,就是壓也能壓死唐軍。立即傳令集結大軍擺陣迎敵。


  看著列陣的高句麗士兵,李世民站在北山頂上,遠處山谷中揚起陣陣煙塵,那是長孫無忌他們已經準備好了,立即喊道:「擂鼓吹響號角。」


  山下的士兵,聽到號角聲,立即一起大聲吶喊。戰鼓聲驚天動地,高延壽大吃一驚,李世民怎麼有伏兵,他根本沒想到李世民這麼點兵力還敢分兵包圍自己。連忙傳令,調整部署,準備迎戰其他方向的兵力。


  可十萬大軍,已經漫山遍野,想臨時調整,那不是開玩笑嗎?這一調整立即引起混亂。戰場指揮經驗豐富的李績立即喊道:「長槍布陣,向前進攻,騎兵兩側踹營。殺!」


  戰鼓聲中,整隊士兵排成方陣,全是長槍對外,向前衝殺,而兩側的騎兵作為騷擾部隊,立即殺了出去。這一來還沒有調整好的高句麗大軍立即後退,更加引起混亂。一匹白馬像旋風一樣衝進高句麗軍陣中,馬上戰將白袍銀甲,手中方天畫戟無人能敵,擋開一切士兵,直取中軍。


  李世民趕緊問道:「那是哪員虎將?」


  可是誰也不知道,有眼尖的侍衛說道:「他不是將官,看盔纓只是小校。」


  李世民連忙說道「戰鬥結束,找來見朕,這是猛將。」


  身邊的侍衛連忙答應,進攻銀甲戰將是河東人,姓薛名禮字仁貴這一次都是募兵,他想建功立業,投身軍伍前來遼東。另一面殺進去的勇將就是被李世民降職的程勇,他是騎士團出身,戰鬥力極強,一手馬槊,一手馬刀,和薛禮殺個旗鼓相當,一左一右兩員大將殺進軍中


  有這兩支騎兵衝殺,李績的大軍正面壓上,高句麗軍本來就慌亂,根本失去戰鬥之心,整個軍隊變得混亂不堪。聽到戰鬥開始,長孫無忌和牛進達領兵從山裡殺出。李世民抽出自己的佩劍喊道;「中軍隊,和我一起殺敵。」


  金盔金甲,黃羅傘蓋,那是皇上,這一下唐軍可是士氣大增,勇猛的向前衝殺。高句麗軍隊徹底失去戰鬥意志,很多士兵不是逃跑就是亂竄,跑不了就跪倒投降。到處是跪倒投降的士兵,剩下的就是屍體。戰鬥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午後。


  高延壽的大軍傷亡投降超過一半。他帶領殘兵退守到一個山谷中,被唐軍包圍了。此時他的兵力仍然超過李世民的軍隊,可惜士氣全無,一個個耷拉著腦袋,一副等死的樣子。


  高惠貞苦著臉說道:「大人,我們怎麼辦?剛才士兵報告,後退的橋樑全部被拆毀,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糧草牲畜全都遺失。」


  高延壽已經知道高惠貞什麼意思,就問道:「你的意思怎麼辦?」


  高惠貞說道:「大唐政策沒變,孫代音可是白岩城刺史。」


  高延壽明白了,點點頭說道:「你聯繫吧。」


  高惠貞立即派人聯繫唐軍,傍晚的時候,李世民哈哈大笑,因為高延壽他們投降了。


  六山之戰,大唐以傷亡四千人的代價殲滅高句麗士萬大軍,俘虜達到七萬多人,只是跟著高延壽投降的就接近四萬人。戰馬是五萬匹,牛羊五六萬頭,糧草無其帶數。這一下可是不用擔心後勤糧草跟不上了,只要拿下安市城,就可以取得勝利。


  李世民一高興,留下軍官一下三千多人,授予他們軍職武官,前往內地。封高延壽為三品鴻臚寺卿,高惠貞為司農寺卿,移居長安。其他士兵悉數放回,讓他們返回平壤,只是把三千多靺鞨兵斬殺。


  因為有程勇這件事,誰也沒有說什麼,可能李世民也聽到流傳軍中的歌謠,所以殺了三千多靺鞨兵,但誰也不敢提這首歌謠。


  「唐軍生來賤骨頭,挨打封官不知羞,屠殺漢人封高官,鐵甲心寒埋墳丘,可憐家中妻兒盼,骨埋異鄉恨悠悠。」


  當第一次聽到這首歌謠的時候,李世民摔碎了兩個茶杯。可這不是李彥乾的,李彥不在這裡。有火無處發泄的李世民,也為了平息士兵的不滿,坑殺了三千靺鞨兵。


  儘管李世民十分來氣,但他也無奈,這些沒有遠見的士兵,他們又懂什麼?大唐哪有能力控制東北這麼遠的距離,征伐遼東要是不這樣干,就會遭到強烈抵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征伐高句麗的戰爭。


  可李世民沒有明白他征伐高句麗為的什麼?難道就是證明他比隋煬帝強嗎?難道就是為了證明他的文治武功嗎?說到底還是好大喜功,喜歡四夷臣服的虛榮。可他不認為自己有錯,只能告訴自己不和這些沒有遠見的士兵一樣計較。


  台灣北部綠城之內,李彥面前坐著十幾位將領,大家都是很恭敬。他們也不可能不恭敬,因為在座的是漢國第一師師長張冬亮,參謀長林明。西唐第一師師長李念,參謀長桑格。東南軍第一師孔憲臣,參謀長金九。呂宋第一師師長杜荷,參謀長王敬直。台灣陸戰師師長李威,參謀長姚軍成。


  這些人中,都曾經是李彥的手下,都是出自當年騎士團。本來偷偷跑到呂宋的侯君集想來,但是李承乾不讓,他還是罪臣身份,只是誰都不說而已。李承乾臨時調杜荷和王敬直前來。


  李彥還不知道為什麼李念跑到西唐當師長去了,他不是一直在搞科研嗎?錦兒到底在幹什麼?難道還想控制西唐?但李念明顯對李彥不滿,根本不和李彥說話,只是很客氣的敬禮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也根本不給李彥詢問解釋的機會。在就是台灣艦隊司令林祥,呂宋艦隊司令魏東升,東南艦隊司令喬公旺。


  七月初,歷時兩個月,李彥終於到達台灣。而其他軍隊卻比李彥快,已經集結完畢。


  在李彥身邊坐著幾個黑衣人,其中有兩個女人,不知道是什麼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