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東征西討(三)
這一次進攻薛廷陀,李彥不要那麼多兵是有原因的,因為從這裡進入漠北作戰,路途很遠,軍隊越多,糧草越是沉重的負擔。雖然有從長安到肅州,長安到定襄這兩條快速幹道,但這時候運輸大部分是馬車,不只是人吃,牛馬也需要吃的。所以,從出髮帶的糧草,到地方只能剩下三分之二就不錯了,打仗就是燒錢啊。
這些年,大唐是比較好,但也只是剛剛脫貧而已,算不上多富裕。不過加大商業和工業稅,加上礦產稅收,大唐已不再是貧困戶。如果不是嶺南、東南、台灣、呂宋不斷有運進來的糧食和物資,李世民哪敢兩面開戰。
十月份,李世民已離開長安前往洛陽,李彥他們卻沒有快速出兵。李靖在整編軍隊,驍衛軍一直是李彥的老牌部隊,但是二十幾年過去,一些新上來的府兵,戰鬥力減弱,和其他兵一樣,連原來周景龍和孟厚也早已致仕,所以根本和其他十六衛沒什麼區別。
李彥要驍衛軍也不過就是對這個名字親切而已,如今平陽公主不在了,柴紹也於李秀寧死後第二年重病去世。由於李彥的出現,兩個人算是走完了一生。
對此,李彥只能是心中感嘆,這些從歷史上留下一筆的重要人物,在李彥的注視下離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凌煙閣已建成,上面的二十四位功臣,如今已好多都去了。讓李彥知道的時候,心中很有感慨。那是去年的時候建立的,按著房玄齡提出,應該有李彥一個位置,但被李彥拒絕了。
其實李彥功勞確實不小,也很多人不反對,但李彥一句話,讓所有人都稱讚和佩服。李彥告訴李世民,他不是遵守道義的人,也沒有為大唐的奠基做什麼貢獻,以他的資歷是不應該登上凌煙閣的。如果李彥上去,那些和他一樣為大唐做出貢獻的人呢?那不是太多了?
李世民表示同意,其實李世民心中多少有對李彥的不滿和提防,只有他自己知道。
從內心深處,李彥並不是認為自己功勞不夠,他是隨李世民進長安的,雖然沒有參加晉陽起兵,但李世民的一系列大事,李彥都參與了,特別是玄武門之變,李彥可是保全了李世民全家。
就這一個功勞就無人能比。但他明白,歷史已讓自己弄得面目全非,按著後世的推論歷史,他在某一個點上改變,那麼他後面的歷史就將全部消失,會形成一個新的歷史,即使穿越者再回去,也不會認識那段歷史。
按時間空間定律,其實在李彥做出足以改變歷史的事情時候,後面他來的那段歷史已不再是李彥來時的歷史。即使李彥再穿越回去,也是他回到了未來。那就是他進入大唐的時候,已變成了大唐的人,從那一刻起,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時空的人。
這是時間理論,因為時間是永恆的,也可以說是一維的,但空間是三維立體的,李彥的影響多大也就註定了他會改變多大範圍的歷史。當他足以影響世界的時候,那麼全世界的歷史也會隨之變化。
所以,李彥不想改變大唐,他認為只要李世民不變,大唐歷史就會走下去,中國就會按著唐宋元明清的歷史發展,但是不是李彥想的那樣,他就不知道了。
其實,這些也是李彥自己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到底是不是,李彥永遠也不會知道,只是心裡抱著那一絲希望,讓他從來沒想過奪取李世民的天下。儘管他在極度不滿的時候也動過推翻李世民的想法,但最後還是放棄。對未來一切的不可預知,讓李彥十分小心,儘可能不去做大的變動。他經歷的很多事還是能看出來,很多事物已不再按著李彥知道的方向發展。
起碼,李錦兒的出現,完全是改變了西域的發展,吐蕃被滅了,西突厥也提前被滅,但吐谷渾卻比歷史中多延續了好幾年。如今薛廷陀是不是歷史上在貞觀十八年被滅的,李彥根本不知道。
這些源於他對原來歷史的不了解,其實,確實李世民沒有變,歷史就會按著他原來的軌道前進。歷史上,薛廷陀確實是在貞觀十九年到貞觀二十年之間被滅的。但那是征伐高句麗之後,可歷史還是出現了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滅薛延陀之戰提前了,和李世民征伐高句麗同時進行。
李彥並不精通歷史,如果精通,他會知道,既然李世民沒有變,那他征伐高句麗就會走與原來歷史一樣的道路。如果知道,可能歷史變化更大,但李彥不知道。所以,他和李靖領兵進攻薛廷陀。李世民進行對高句麗戰鬥,還會是原來的樣子。
以大唐現在的國力和軍力,李彥相信不應該像原來那樣,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他不再管李世民的征伐高句麗,而是一心準備自己的事情。李靖雖然老了,但他的能力卻沒有減少,相反,用兵更加老練。
和李彥研究后,李彥才知道,李世民進行這次作戰,對高句麗用的不是府兵,竟然是募兵,採取自願參戰的原則。十萬大軍是自願軍,並非是十六衛的府兵,所以才大方的對李彥說需要多少人,他給李彥。
但李彥沒多要,只是要了左右驍衛,這一來,只是兩個衛的兵力,共計一萬人。因為是調府兵,從全國各地向北集結,要比李世民慢的多。對於用兵,經驗豐富的李靖在李世民前往洛陽的時候,他也離開長安,前往夏州,準備在那裡集中兵力,集結作戰物資。
薛廷陀佔據了******的地方,主力在渃真水一帶,而他的牙帳在原來頡利可汗的牙帳,陰山以北,也就是磧口一帶。李靖決定從定襄集中兵力,進入夏州,也就是原來的朔方城,再向前,從朔州可直接進攻渃真水,擊潰他主力之後,直接進攻磧口,再來一次滅突厥的戰鬥。
對這個計劃,李彥沒有反對,對於用兵之道,李靖超過李彥太多,他不過是仗著知道很多後世的戰法而已。單論古代用兵,李彥根本不行,所以,他把總管的位置讓給李靖,自己還當好自己的參謀就行。
李靖先期離開,李彥並沒有走,一來,他通過李麗質在準備一些物資,二來,他還有些事情要處理。
按李世民要求,李治留下監國。但他並不在長安,而是要求李治前往洛陽隨駕。當李世民宣布的時候,李治臉上的不情願,李彥能看出來。因為什麼,李彥也知道,畢竟他偷聽了李治和武媚娘兩個人的談話。
除了說李治沒出息以外,李彥想解決兩個人的事情。其實,李治一朝,武則天並沒有篡權,只是李治身體不好開始,武則天逐步掌握權力。當她的兒子上來之後,帝后之爭越來越厲害。為了自己說了算,武則天連著把三個兒子全廢了,最後才自己稱帝。
如果他的兒子表現的強一些,武則天未必能篡權。對武則天的治國才能,李彥還是承認的,也是後來歷史學家不得不承認的。只能在她個人生活作風上,大肆貶低她。
所以,李彥決定找來兩個人談一下,有自己監督,有周圍龐大的力量,武則天如果明智,她可以協助李治治國,但不能篡權。這也是李彥的小心思,他想利用武則天的能力。
起碼李彥看過的書中知道,武則天開文武兩科科舉,同時,大力打擊世家,重視商業和農業,對外強調用兵,取得平定西域和吐蕃的軍事勝利,也成功滅掉高句麗,如果沒有武則天,李治那性格未必有永徽之治。對於武則天能否篡權,能不能還政於李唐,李彥根本不考慮,只要有自己在,這些都不成問題。
這種心思也是因為李彥不想徹底改變歷史的心理作怪。這次自己接過來進攻薛廷陀,也是想讓錦兒好好發展她的新漢國,不要和大唐爭,以她新漢國現有的領土,那幾百萬人口,連一千萬都沒有,給她再多的地方也沒用。
貞觀十八年,大唐人口已突破四千萬,如果把李泰、李承乾、李書同的人口都算上,大唐人口總數已接近五千萬,這不是錦兒能比的。
既然這樣,她還不如好好發展,然後向西、向南和阿拉伯搶奪中東地區。那是後世石油產出的地方,李彥是決不想給阿拉伯,現在的大食人。
他們根本沒那能力,弄得後世中東地區戰火不斷,一個個小國不大,沒能力保護那些地方,既然有先知先覺的頭腦,沒理由不向那裡擴張。
所以,李彥讓李泰向印度方向擴展,搶佔印度。李承乾向印尼方向發展,控制印度尼西亞,李書同向新加坡、馬來西亞進攻,控制那裡。如今和竇彪達成協議,讓他把彌勒教的人向那裡集結,其實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澳洲。
上那裡去建立一個大夏國也不錯,西有錦兒的大漢,中有大唐,東再有大夏,那才是真正的華夏天地。對於李彥如此安排,竇彪是感激涕零,發誓堅決聽李彥的。
經過了嚴密的思考和算計安排之後,李彥讓李靖帶人先去夏州,自己暫緩前去,要把這些事情安排好。再說,這是初秋了,向北已經開始冷了,本來應該是明年春天作戰,但李彥想來個出其不意,發動一場冬季作戰,和上次滅掉******一樣。
李靖歷來是用奇兵的,也同意這個方案。李彥知道,用不了多長時間,李治也會去洛陽,隨李世民出征過黃河,所以不再耽誤,讓王恆進東宮,通知李治來他的永王府。
李治確實很害怕,他不知道李彥怎麼發現的,但李彥警告過他,想當太子,就不要接觸武才人。但自己太喜歡她了,在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過程中也幫了自己不少忙,還成功打掉了韋貴妃她們。為此,還得到父皇的誇獎,讓兩個人更分不開了。
可御書房李彥那一眼,讓他心驚膽戰了好幾天。但李彥彷彿忘了,專心忙自己的事,讓李治安心不少。過幾天自己就去洛陽了,聽說過完年,李彥也要去夏州。
可聽說李彥找他,嚇得沒主意了。對王恆說:「你先回去稟報永王,我有點事處理,隨後過去。」
王恆點頭答應,返回永王府。無論怎麼說,李治是太子,一人之下,所有人之上。也就是永王,其他就算一朝宰相見了李治也得恭敬的施禮。自己的王爺有這麼大權力,連太子都小心翼翼的,讓王恆特得意。
他如果進宮裡,連後宮第一人趙坤都十分客氣,那些後宮妃子都不敢惹自己,因為王恆還有一個後台,那就是代替了皇后位置的長樂公主。
身上越來越有她母親風範的李麗質,雖然是女兒,卻把持了李世民的後宮,最為嚴重的是,她掌握著皇家產業,對此,李世民十分不滿,自己朝里朝外到後宮,成李彥兩口子說了算。
但有長樂在,和皇后當年一樣,後宮從來不出事,一切平穩。麗質也大了,懂事很多,再也不像以前,對父皇找其他女人也不那麼反感,畢竟皇后已死多年。自作主張的李麗質比皇后還霸道,過一段時間就給李世民的後宮換人,沒有被臨幸的,年紀大一些的就派遣出宮,也為李世民找來一些年輕貌美的。這讓李世民很貼心,也樂不得不管這些。
大唐出現一個奇怪現象,後宮不是皇后和妃子說了算,是已出嫁的公主說了算。但李彥一直是一個人,現在不能走路了,也只有一個侍女侍候,讓李世民很欣慰。
李治在這樣的情況下,哪能不害怕李彥夫婦?他真擔心自己有一天登基也是姐姐說了算,那可怎麼辦?對自己,長樂更厲害,父皇怎麼說也是父親,可自己是弟弟啊,他打發走王恆就跑了出來,趕緊找武媚娘。
武媚娘沒什麼事,她是一個才人,地位很低的。可無論她表現的多好也沒用,貞觀十四年進宮,如今已過去四年了,自己一直在李世民身邊,但卻沒有被李世民召喚過侍候,這讓她如何能安心?有頭腦,有心計的她看準了李治。
果然投資投對了,有太子罩著,她地位大不一樣,特別是幫助李彥,讓她很是威風了一段時間。可李彥飄忽不定,又連續去吐蕃,也不長在宮裡。再後來,皇上說後宮調查不用李彥,這時候,武媚娘的頭腦顯示出來,向李世民推薦,由太子負責。
這樣,兩個人幾乎公開在一起也沒人說什麼。也就是這段時間,讓武媚娘喜歡上李治,因為在李治面前,她完全是高高在上的感覺。有李彥,李治的話,武家也一步登天,兩個哥哥除了溜須,哪敢說一個不字。可是,沒有李彥,她出宮的機會很少。
這幾天,她也很期待,畢竟李世民走了。今天正算計李治什麼時候來呢,就看見李治從外面進來。本來很高興的迎上去,但李治並沒有像以往那樣,過來摟著她又親又摸的。有些奇怪:「九郎,你怎麼了?」
李治說道:「剛才永王傳話,讓我去永王府,我有些擔心。」
武媚娘笑了:「你是太子,他是王爺,你怕他幹什麼?」
李治說道:「我不是和你說了,那天他看我嗎?我擔心,他是不是知道了什麼?」
武媚娘搖搖頭:「不可能,如果他知道,不可能不和皇上說。再說,這樣的事,他怎麼會知道?你這樣擔心,反而讓他看出來。」
李治也就是心裡沒底,有點做賊心虛,聽武媚娘這樣說:「那我就放心了。」
他一放心了,立即開始不老實起來,武媚娘一邊躲一邊說:「不是永王找你嗎?你還不快去?」
李治說道:「沒事,我怎麼說也是太子,我說有點事處理,一會兒再去。過幾天我就要去洛陽,這一去恐怕很長時間見不到你了。」
武媚娘也不大,二十幾歲,無論她歷史上多強硬,那畢竟是後來,此時還是一個女人,也有些不舍的摟著李治:「九郎小心一些。」
李治說道:「沒事,我是留下來監國,並不是上前線,當然沒什麼危險。」
武媚娘說道:「這對你是一次考驗的機會,好好把握,皇上一定留下輔佐的大臣,多聽他們的意見,我不在了,你要多學會動腦子,如果這一次給你父皇留下好印象,你的地位就牢不可破。」
對這點,李治並不擔心,畢竟其他的哥哥弟弟都是其他嬪妃生的,兩個嫡親哥哥,一個在海外,一個在東南,是威脅不到自己的。但還是點頭說道:「我知道了。」
武媚娘說道:「你見到永王,可千萬別承認,說什麼也不能承認,小心他詐你。連皇上都忌憚他,你根本不是對手。記住一點,你是太子,他不能把你怎麼樣。」
李治點點頭,嘆口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武媚娘也有些黯然,她知道,除非李世民死了,可是,即便李世民死,以自己的身份就能留在李治身邊嗎?她還真要好好想一想,如何能跟著李治。為了在李世民死之後不被遣送出去,那只有被皇上臨幸過,可那樣,自己又怎麼能跟李治呢?再說,李世民也從來不招幸自己。留下武媚娘在那裡想,李治離開皇宮,前往永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