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341章 悄然發展

第341章 悄然發展

  此時此刻,李彥也不再客氣。狂風暴雨持續了兩天多時間,石碣村被夷為平地。全村五百多人,剩下不足三百人,二百多人喪生。但找到屍體的只有八九十人,其他人全都失蹤。


  最大可能是被卷進大海里,颱風掀起的巨浪把臨近海邊的石碣村等於淹沒了一樣,屍體一定是隨著退回去的海水捲走了。


  大災過後,所有的村民都目光獃滯,他們茫然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該幹什麼。


  李彥只好暫時代替了村長的位置,一來村長腿被砸傷,二來,他也真不知道怎麼辦。當狂風巨浪襲來的時候,村民才知道,不但是颱風,還是如此大的颱風。本來就是茅草房,哪能抗住這樣的大風,有些有經驗的人躲到了地窖里,可大海上的水衝擊上岸,躲在地下其實更糟,大部分是淹死的。


  經過了一天的忙碌,從還有些殘存的家裡弄點糧食出來,全村二百來人,喝了一點稀粥。這一天時間,李彥也只是辦了幾件事,第一,派人去縣城報告,請求給予賑災。


  第二件事就是把死的人尋找到掩埋,這是夏天,大災過後是大疫,這點常識李彥還是有的。


  第三件事就是派人下海打魚,哪怕去不了深海,在岸邊撿衝擊上來的海帶和一些小魚,也不至於餓死,配合殘存不多的糧食,維持生存。


  很快,出去的人就回來了,根本道路不通,大量的雨水和泛濫的洪水把石碣村通往外面的道路阻死,根本報不了信。幾條河水沖毀了橋樑,漫長的洪水把石碣村變成了孤島。


  人沒有出去,卻帶回來好幾十人,其他幾個被毀的漁村本來想逃難,可根本離不開,聽說這裡有人就跟著來了。


  李彥規定必須喝開水,哪怕再渴,也不能喝渾濁的水。十幾天過去了,石碣村的人奇迹般的並沒有出現得病的。有計劃的災后自救也體現出他的效果,畢竟是颱風和暴雨形成的災害,來的快,去的也快。


  只是洪水造成的巨大深溝和河流,阻擋了李彥派出去人聯繫縣城和其他地方,並不知道災害有多大。


  總算是夏天,只要不出現疫情,就沒有大的問題。大部分人是被水卷回大海,所以屍體也不多。


  石碣村的一片山坡上也出現了好二百多座墳丘,有些只是一個衣冠冢,裡面沒有屍體。


  每天,李彥很忙,和李麗質兩個帶領瘸了一條腿的陳道,安撫這些傷心又驚恐的人。總算不錯,人口不多,加上四下聚集過來的人,也只有原來的人口數。


  臨近山坡的地方,蓋起了一排排簡易的茅草屋,與原來並沒有什麼區別,相反,比以前整潔了不少,也有了規律。按著李彥的指揮,這個被颱風摧毀的小村子,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奇迹般的又站立起來。


  統籌安排,合理利用資源,這恐怕是一個現代管理者和這時候人最大的區別。小孩女人在山上挖野菜,男人們在海邊捕魚撈蟹,混合著全村剩下的糧食,留出一部分種子,剩下的全村過起了共產黨主義。按李彥的說法,這是社會主義大食堂,全村人共同生活,風雨同舟,渡過最艱苦的歲月。


  李麗質黑了,也瘦了不少,身上的皇家貴氣在消失,但她的潑辣勁確一天天見長,也學會了罵人。對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張嘴就罵,有時也會操起木棍打幾下。全村多大年紀的都有,他們對李麗質和李彥不是怕,是尊重,是感激。石碣村、海灣村、黃崗村,如今變成了一個村子。雖然沒有明說,也沒有坐下來商量過,但李彥以成為村子里的頭領,也是全村人公認的村長。


  看著李麗質風風火火,從海邊到村子里,有些黝黑的臉,一雙赤腳走在沙灘上,李彥是愛憐,是心疼。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唐公主嗎?看到那些被罵被打,還俯首帖耳,陪著笑臉的村民,李彥的心被臣大的幸福感淹沒。一個月的時間,石碣村的人就是為了吃的奮鬥。


  沒有人再煮鹽了,因為連大鍋都沒有。海邊上一家家的火灶和大鍋已然消失不見,僅剩下的幾個,成為村子里做飯的東西。


  「先生,先生,好消息。」周伯元高興的跑過來喊道。


  李彥放下手裡的東西,問道:「什麼好消息?」


  周伯元說道:「道路通了,今天有縣城過來的人說,河水以消,我們能過去了。」


  李彥也很興奮,這一個多月,眼看快堅持不下去了,每天看著那些魚蝦,李彥都想吐,海鮮不能當飯吃。何況全村剩下的魚網不多,連一條小船都沒有,只有幾個木筏在海邊打一些小魚。


  給他們帶來災難的大海,也讓這些人生存下來。如此災害,石碣村不但沒有再死人,還比以前好了不少,地里糧食由於耕種及時,此時以茁壯成長,再過幾個月就能收穫了。


  苦難讓全村的人也更加團結,更加有感情,說是一家一戶,還不如說石碣村是一個好幾百人的大家庭。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都有人撫養,因為在石碣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姓,那就是姓石。


  每天都有人感謝蒼天,是上天給他們帶來李彥和李麗質兩個人。道路通了,李彥馬上派出十幾個人去縣城,帶上他的錢,去買糧食和農具,還有工具鐵料,但奇怪的是李彥沒有讓人買大鍋。


  陳道和張明很擔心:「楊先生,不買鍋,我們如何煮鹽?這裡耕地很少,大部分不生長糧食,別說上稅,吃飯也成問題啊?」


  李彥知道,這時大唐是租庸調製,並非是兩稅法,是按丁收稅的,石碣村四五百人,各種稅加起來不是少數,所以陳道和張明才擔心,不煮鹽哪行?

  李彥不讓人買大鍋是他去了那一片修好的鹽田,它們被巨浪摧毀,但是衝擊水流並沒把他們變成平地,還積存了不少水,可惜沒有鹽種,也就設法快速結晶。不過這些天陽光日晒,水池的水被晒乾,底下有一層,很薄很薄的鹽面,這就證明,自己的辦法可以,既然有曬鹽的方法,當然也就不再想煮鹽。


  道路通了,可以買東西,李彥第一個想的是工具,他不只是想曬鹽,他要做船。村子里的人並不知道李彥幹什麼,但一場災難,讓李彥建立了無比的威信。他說什麼,儘管不理解,但全村的人還是很愉快的執行。


  當海灘上被開闢,修整出十幾塊鹽田的時候,村民以知道為什麼,但大多數人並不相信。鹽是種出來的嗎?不過,蔣再賢的話讓村民深信不疑,這是先生的仙法神術,是不能外傳的。


  儘管村子里的人臉上掩飾不住好奇和興奮,但誰也不說,如果哪個人說一句,立即遭到全村人的白眼,甚至被臭罵一頓。萬一說出去不靈怎麼辦?萬一被別人知道怎麼辦?

  當漲潮的水把這些水池灌滿的時候,把剩下不多的鹽散進鹽池,全村子除了李彥沒有禱告以外,連李麗質也念叨上天保佑,看他們虔誠的樣,李彥感到好笑。


  一天、兩天,水池子里的海水在變少,李彥不信鬼神,但他也緊張。三四天之後,水池裡的水只剩下一半了。


  李彥清晨起來,來到鹽池,當他看向水裡的時候,激動得有些顫抖。成功了,原來乾淨的水池底下一些結晶出現,很少,但意味著成功。這是因為鹽種少,結晶產生的慢,如果鹽種多,可以出現很多的。


  李彥盯著水池看,起來的李麗質,當她看到海水中的鹽時,激動得大呼小叫,摟著李彥歡呼。她的歡呼聲引來村民,海灘上聚集著全村的人,那些年紀大的遊動得流下眼淚,他們再也不用在海邊被煙熏火烤的煮鹽了。


  神人啊!陳道領頭跪在李彥面前「鹽神」這個稱呼出現。當天夜裡,全村的人一致決定以後李彥夫婦什麼也不用干,他們是石碣村的神。對此李彥否認也沒用,海水裡是有鹽,但能種出來,和地里長糧食一樣,這是堪比神農的功績。


  村民大會決定,這種方法不許外傳,否則按族規處死,沒有鹽神說話,誰也不能學。


  李彥無奈,他成了神棍,他以不再管石碣村相威脅,才打消了他們蓋鹽神廟的打算。既然有了工具,曬鹽成功,當然李彥下一個計劃要開始了。在村子鹽灘的一個頭上,一片亂石地區開始了他造船的計劃。想征服大海征服天下,沒有船,那完全是瞎說。


  站在海岸邊上高高的岩石上,眺望大海深處,李彥的那點憤青思想又開始作怪。他不了解日本歷史,也不知道這個時候是日本的什麼時代。


  但好像在長安的時候,聽說日本天皇派使者前來大唐,李彥還沒等修理他們,就給弄到這來。這個對大唐羨慕得到了病態的國家,開始覬覦大唐這片國土,終於在千年後,用學自大唐的東西,向中華民族伸出罪惡的手。


  把敵人扼殺在搖籃里,是李彥的座右銘。以日本的力量,現在滅他太容易了,只要有渡海的能力,輕鬆滅掉它。其實對那個地震,火山不斷,什麼也沒有的地方,李彥並不怎麼惦記。


  要說李彥惦記,只有大洋彼岸的美洲和澳洲,日本那個彈丸之地,沒什麼惦記的。但滅了他恐怕是李彥最想乾的事,這樣的目標,什麼是先決條件?船,軍艦。


  陸豐這地方沒什麼天然良港,但並不影響李彥造船的計劃。他開始把村子里的人進行分工,一部分人種地打漁,婦女和兒童照顧鹽灘,另一部分人被他帶到了這片亂石港灣,開始修建船塢和碼頭。


  果然,海豐縣衙傳來命令,皇恩浩蕩,因東南沿海遭災,沿海五個州的地方免稅賦一年。大唐沒有鹽鐵專賣,可以自由銷售的,但沒有完成稅賦前,只能賣給官府,免一年賦稅,也就沒人管鹽賣給誰了。


  平時這裡都是鹽販子來收,轉手運往別的地方,可是剛剛入冬,來廣州進鹽的販子們發現,嶺南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颱風,大批煮鹽的地方被毀,食鹽特別少。


  不知道什麼原因,石碣村這裡不但沒減少,反而鹽的數量大增,吸引了大批的商人進入海豐安陸。很快離石碣村最近的安陸鎮就繁華起來,這不只是鹽的原因,是石碣村需要很多東西,特別是木料鐵料,還需要大批的工匠。


  石碣村李彥家裡,海豐縣丞黃亦看著面前這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說道:「縣令大人聽說這裡竟然有這樣的人物,大為高興。楊先生,如此人才,怎麼能埋沒鄉間,皇上廣開賢路,招攬人才,楊先生可否願意為朝廷出力?」


  李彥心裡想樂,******,把自己舉薦給李世民才可樂呢,那自己不是送死去了嗎?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來到這裡以半年多時間,什麼動靜也沒有。


  其實也不奇怪,這麼交通閉塞與世隔絕的地方,有消息才怪呢。搖頭說道:「多謝黃大人,在下才疏學淺,根本無能力當官,只是為鄉親做些事情,謝謝大人好意。」


  黃亦有些不高興,多少人求縣令大人舉薦都不行,上趕子還不願意。也就說道:「也好,縣令大人說,安陸人口眾多,楊先生竟然有這能力,就認命你為安陸的鄉正,希望安陸能讓大人有所交待。」


  李彥心裡清楚,大唐官吏三年考核一次,確定升遷還是降級。什麼是衡量標準,人口和稅賦。這裡的鹽既然出這麼多,當然是縣令劉堪的政績,也就點頭說道:「多謝大人信任,安陸的梁先生可是望族,還是他擔任比較好。我並非本地人,還是難以服眾。我儘力協助梁先生,你看如何?」


  黃亦看看李彥,他覺得這個少年很是奇怪,好像無意當官。能成為一個鄉正,雖然不入流,但也是官員,身份可大不一樣。


  梁明仁可是花了不少錢想當鄉正,正不知道怎麼辦呢。縣令為了政績,一力讓這個楊青當。聽李彥這樣說,就點頭:「我向縣令報告,但你要協助梁明仁。」


  「是,是,在下一定。」李彥連連答應。他一直沒有可靠的人送信去西域給錦兒,也不知道她弄得怎麼樣了。現階段還是低調為主,能不參與官府的事,就不參與。這一次連賑災的事都是陳道出面的,自己堅決不去。


  可能海豐縣裡早就忘記任城王安排來這麼一個人。可陳道知道李彥是流放的,李彥不出面也就算了。


  拒絕了黃亦的好意,很快梁明仁成為安陸的鄉正。當梁明仁聽說是李彥推薦的時候,大老遠跑來感謝。有安陸鄉正幫助,石碣村終於開始擴大鹽田,以擴大到百畝,十幾天出一次鹽,運鹽的車輛已然絡繹不絕,還有向這裡運輸的東西。


  當石碣村歡天喜地的時候,李彥才知道,原來自己不知不覺來這裡快一年了。鹽田成功,如果不是李彥不想張揚,恐怕早就擴大到全縣了。李彥並非是有什麼技術保密的,只是他不想露出自己在這裡。


  第一條大船終於成型,之所以用這麼長時間,是製造特殊。所有知道的人都嚇一跳,鐵怎麼能浮在水面上?


  這條被命名為石碣號的大船,長三十二丈,寬達到了三丈五,他讓人驚奇的是,龍骨是鐵的,這可是幾百個鐵匠緞造出來。用鉚釘連接,如此大的船是五道風帆,鋼鐵龍骨,怎麼不讓全村的人興奮。


  按著老漁民葛里存說,就算碰上海盜撞也能把他撞沉。李彥沒有建造這時代戰船的經驗,還是一個退役的老水軍說指揮的。李彥看過的古代戰船都是在電影里。


  這艘船本來是漁船,可它兩側確有拍桿,前面有撞角,船的兩邊有箭樓。對此陳道和張明他們十分不理解,這哪是漁船,就是一艘戰艦,害怕海盜也不用這樣吧?

  這艘船終於在過完年的時候下水了,當天石碣村全村慶祝,連梁明仁也送來賀儀。以發展到一千多人的石碣村全體興奮。那是,這艘船是他們全村的,這麼大的船,可以出行很遠。


  第一次出海竟然七八天才回來,打的漁都壞了。這讓李彥明白過來,沒有冷藏設備出海遠洋捕撈,全是白費,十天半個月時間打上來的魚全臭了,看來只能近海打漁。


  不過很快就研究出這條漁船的用處,他不用打漁,而是把鹽裝上從這裡直接向北,進入海州和膠州,或者裝上貨物運往廣州,李彥第二條船開始製造,他要建造的是軍艦。漁船和商船是沒用的,這次他想建造一艘更大,採用鐵板外殼。可是他正在畫圖,村民跑進李彥的家:「先生,先生,不好了,快跑,海盜來了。」


  李彥一愣,海盜怎麼上岸了?猛然想起來,麗質還在海邊,他緊張的抓起劍向外沖,一邊跑一邊喊:「通知陳村長,不要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