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240章 劫掠戰(一)

第240章 劫掠戰(一)

  博納金這幾天也十分上火,雖然不知道城裡什麼情況,但是他知道唐軍已經控制城裡。城牆上不斷增加的守軍數量就是證明,也可以說這些不可靠的漢人,投降了。


  博納金根本信不著漢人,他們都是利用突厥,也從骨子裡也瞧不起突厥人。可他們天生軟弱,不是突厥對手,這些大隋的官員和小皇帝,只是沒有辦法才求突厥的。


  今年冬天天氣不是很寒冷,所以突厥的日子還好過一些。博納金這裡和吐蕃以及鐵勒都有矛盾,可汗重用漢人那一套,又親近胡人,弄得周圍不少部落都開始不滿。


  吐谷渾,回紇各族也起來反叛,弄得博納金損失不小。為此他只好趁著黃河封凍的機會,派出小股騎兵越過黃河,進入大唐地界進行劫掠,解決暫時的困難。可是連年搶劫,對岸已經沒有多少大唐百姓,剩下的大不部分也都集中在城中,有唐軍保護。


  他正考慮是不是請求可汗集中兵力向內地進攻,再弄一次。反正唐朝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樣,基本都是給錢買平安。那樣何樂而不為,幹什麼遭罪呢?


  當他接到報告的時候確實沒有在意,擔心後續唐軍大部隊才帶了四千兵力,竟然奪不回懷遠,讓他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在這裡空耗糧食。


  已經開春了,各部落都要準備遷移牧場,恢復牛羊體力。馬匹一冬天很瘦,急需恢復。他帶領騎兵在這裡沒有作為,各個酋長都很是不滿。要是自己不管,可汗一定怪罪。


  無可無奈何的他只好徵調兩千騎兵,這樣就有六千人,博納金打算把兵力分開,每個方向留一千五百騎兵。看住周圍,只要懷遠城裡得不到東西,他們就守不住。


  當他知道河對岸過來三千唐軍的時候,佩服自己果然算對了,唐軍確實有後續部隊。他以為著些唐軍會向自己進攻,連忙集中部隊。可唐軍竟然進城,博納金大喜,正好一起圍困。城裡人越多,糧草消耗越大,他們更加堅持不了多場時間。


  城裡兵力在增加,他的兵力四面圍困顯然不夠。他一面徵調部隊,一面把其他三面兵力撤回來。正面集中三千騎兵,把其他三千一分兩半,一面一千五,利用騎兵機動力強的特點,襲擊進入懷遠的車輛和行人。


  這一來其他懷寧各縣還真沒辦法,那些本來奉命歸降大唐的府縣,又都投降突厥。博納金想等城裡人餓得不行時候,自然出來投降。


  看到他的調配,李彥得意的笑。楊興兩千騎兵不是對手,三千突厥一樣不行。看著面前的幾個中隊長和兩大隊長,李彥說道:「我說過的紀律還記得吧?」


  幾個人一起點頭。李彥說道:「今晚行動,突襲突厥兵營。懷玉,單鷹,記住不要戀戰,直接殺出去。侯環帶路,襲擊最近的突厥部落,我讓博納金知道什麼是痛。」


  秦懷玉說道:「不行啊,知道我們襲擊他們部落,博納金就會追來。就是得到東西也不能帶著。」


  李彥瞪他一眼:「笨蛋,不會找地方埋起來,等到有時間再取回來。」


  秦懷玉撓撓頭說道:「不是沒想到嗎!」


  程處默說道:「公主原來就是強盜吧?怎麼這麼熟門熟路?」


  「放屁,老子六歲就跟著皇上,******哪有時間當強盜?」李彥還是喜歡穿男裝,這樣可以想罵就罵。


  程處默說道:「你那麼厲害,說不上三歲就開始了呢?」


  「你……」李彥想發怒,可是看到其他幾個人也都是一臉說得對的樣,得意的說道:「老子兩歲就開始了。跟著我學,包你們痛快。」


  宇文毓點頭:「那是,以後我們就跟著公主,都是你的裙下之臣。」


  ******越說越不像話,李彥也想象李靖那樣很有威嚴,可就是做不到,這幫傢伙沒幾天就拿自己不當回事。氣得大罵:「趕緊滾,休息,天黑後行動,別他媽嘴厲害,到時候打不好,要你們好看。」


  這些人都哈哈笑著離開,這段時間訓練讓李彥折騰的夠嗆,終於有報仇的機會,一個個都得意的離開,睡覺休息去了。


  李彥吩咐杜荷,準備乾糧和檢查武器,戰馬。自己也倒下休息。可是實在睡不著,出來按著胡杏說的地方,來到楊吉兒的墳前。


  李彥坐在墳前,看著公主規格下葬的墓地,心裡還是空空的,和楊吉兒的一幕幕在眼前出現。李彥知道自己食言了,在楊茗翠墳前就發過誓,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再有事,可連吉兒也離開自己。


  想著吉兒對自己的好,李彥再也抑制不住壓在心裡很長時間的悲痛,失聲痛哭起來。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也不知道過去多長時間,李彥才平靜一些,淤積的悲痛終於發泄出去,感到心裡舒服多了。突然聽到身後有人哭,李彥一回頭,發現是胡楊,奇怪的問道:「你怎麼了?」


  胡楊一臉淚水給李彥跪下:「參見公主。」


  李彥說道:「起來吧,不是讓你和皇后他們回中原嗎?你怎麼沒走?」


  胡楊擦一下眼淚:「我不想去中原,我是胡人,想留在這裡。」


  李彥嘆口氣,她的家鄉也不是這個裡,但是住久了就成家鄉了。那麼大漠會不會變成漢人的家鄉呢?一定能,自己就是這樣努力的。


  在懷裡拿出那個玉佩說道:「送給你了,這曾經是吉兒的,你們陪了她最後的路程。蕭劍的宅院就是你的,有什麼困難就去找官府,就說我讓你去找的。」


  胡楊感激的跪下,她覺得楊吉兒真傻,這樣的男人,怎麼能再愛上別人。有男人為胡楊哭泣,就算是讓她死也值得。看著離開的李彥,胡楊一臉的痴迷。她知道自己只是想想,李彥男人,卻是公主,漢人的事她不明白。不過她有家了,可以把那些小夥伴接到家裡住,這可是自己的地方。


  李彥很快忘掉胡楊,他生命里太多的女孩,李彥記不下那麼多。可是他不知道,李彥深深的留在胡楊的心裡,她把那塊玉佩攥在手裡貼在臉上,這可是他送給自己夫人的,如今給了自己。胡楊發誓,自己不是楊吉兒,不會喜歡別人的,一定等著李彥。


  李彥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個無意間的動作,毀了一個十七歲女孩的一生。李彥也不是一點沒記得,他要離開這裡,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去向姬康道別時交代他:「姬將軍,原來蕭劍的府邸,我賞給一個叫胡楊的女孩,以後她就住在那裡,不管是誰接任這裡,交代一聲,照顧一二。」


  姬康連連點頭,他見過沒有隨著蕭後走的胡人女孩。看了李彥一眼,這個男公主還真風流,到處留情。那是懷遠令的府邸,一句話就給人了。但是沒辦法,人家是公主啊!江山都是李家的。看來自己在懷遠一定溜須這個女孩,不然會得罪這個男公主。


  李彥可不知道姬康的齷蹉想法,回到這個縮小版大興宮休息,他知道幾天後這裡就會成為平地。大唐是不會讓其他地方有皇宮的,雖然它很小。天剛剛黑不長時間,李彥就被叫醒。


  騎士團已經開始吃飯喂馬,準備武器,乾糧,做好戰鬥準備。當秦懷玉來報告,準備完畢,隨時可以出擊的時候,李彥也穿戴整齊。看得秦懷宇一愣,李彥進功懷遠穿的是男裝,這次戰鬥將更加激烈,怎麼又換回女裝?只是沒有高挽髮髻,頭髮在後面一紮,顯得更加清麗。


  看到秦懷玉疑惑的眼神,李彥一笑:「以後你就明白了。秦懷玉當然知道李彥這樣做一定是有原因,見李彥不說,當然也不能問。


  二更天的時候,懷遠南城門悄悄打開,五百騎兵牽著馬,悄然出城。正個隊伍是人含枚,馬勒嘴,四個蹄子都包上草,悄然出城向三里地遠的突厥營地摸去。


  這是李彥的一貫作風,能偷襲,絕對不會明著來。被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騎士團當然不奇怪,不折不扣的執行。


  看到了,遠處的突厥營寨根本沒有多嚴謹,他們是騎兵,是游牧民族,不是嚴格的軍隊,所以也就是聚集到一切,紮上一些帳篷和氈包。把戰馬圈起來餵養,士兵聚集在篝火前,喝酒說笑。他們就是這樣生活的,平時放牧也是這樣。


  出於防範狼群的目的,哨兵是絕對少不了的。但也只是在營地周圍。前面的秦懷玉舉起手整個隊伍停在了五百米之外,除去戰馬的偽裝和羈絆。士兵全都上馬,扣上盾牌,抽出標槍。四個中隊長在前,身後是自己的一百騎兵。後勤小隊聚在李彥周圍,斥候小隊外圍。隨著不斷向前的隊伍,速度一點點加快,馬蹄聲越來越大。


  被驚醒的突厥兵看到在黑暗中衝出來的戰馬。慌忙集合好的時候,距離只有二百來米遠。


  沖在前面的秦懷玉大喊:「殺。」緊隨著就是單鷹嘴裡尖銳的哨音,五百騎成扇形面積狂風般的向突厥營地衝去。


  強悍警覺的突厥士兵,並不是多慌亂,他們面對突然襲擊的時候太多了。即使被驚醒也是趕緊找自己戰馬,抽出兵器上馬集合準備戰鬥,還要一些戰士已經張弓搭箭,準備反擊。


  可這是黑夜,面對的也不是狼群,是進攻的軍隊。訓練有素的騎士團,戰馬速度不是一般的快,二百米距離,讓戰馬速度提起來。距離三十四米的時候,兩短一長的哨音響起,剛剛騎上馬的突厥士兵,迎來了第一批標槍。有備殺無備。


  弓箭適合遠距離,標槍適合近距離。但從威力上,弓箭在於數量大,標槍是殺傷力大。不是要害,中上兩三箭基本還能戰鬥,可標槍一支,就是不死也會失去戰鬥力。如此近的距離,騎兵目標這麼大,長期訓練的結果,戰果輝煌。


  第一次突厥兵沒有經驗,還以為唐軍手裡的是武器呢,所以基本是沒有幾支落空,四百多騎兵落馬。當第三輪過後,已經衝到營地中間,突厥並已經有一千多人落馬。


  抽出馬刀的騎士團,就是一路狂飆的殺向前,馬蹄翻飛,刀光雪亮,鮮血飛舞,慘叫聲聲。李彥被一百人保護,基本龍泉劍沒有沾血就殺出突厥營地。


  本來混亂不堪的博納金集中起來被衝散的士兵,準備迎戰再次返回唐軍,這樣一次衝擊殺了自己近千士兵,讓他怒火萬丈。


  可是看到打馬向黑暗中衝去的唐軍,博納金氣的七竅生煙。除了大罵無恥之外,只能下令追擊,不到兩千多騎兵在後邊緊追。單鷹墜後幾步:「公主,來一次反衝鋒消滅一部分。」


  「不」李彥否決,對侯環喊道:「帶路,第一地點。」


  「是」侯環猛抽戰馬向前沖,整個隊伍轉彎向一個山谷衝去。當到達谷口的時候,侯環他們向山谷里沖,後面的秦懷玉卻跳下馬,牽著進入樹林。身後的士兵全都下馬,狠狠打一下馬屁,戰馬繼續前沖,所有的人全都滾進草叢和樹林。幾分鐘時間,博納金帶領的騎兵狂風一樣向前追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