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149章 站隊(二)

第149章 站隊(二)

  李彥恭敬的說道:「回皇上,本來一開始沒想這些,只是臣被誤傷,被虞家小娘子救了,當時臣的姐姐發下懸賞,誰救了我獎勵一萬貫。可虞老先生竟然不接受,說虞家救人不是為了錢。臣知道,虞家世代高官,卻吃不起一次冷飲。這樣為官清正的人實屬少見。」


  李彥先拍虞世南一陣馬屁,然後接著說道:「我答應給虞家開一間冷飲廳作為回報,可虞小娘子不想經商,有辱斯文。就研究后決定開一個書畫苑,經營一些書畫詩作,也能弘揚文化。秦王知道這樣的事是好事,答應秦王府的學士幫忙想辦法,也能擴大影響,鑒別真偽,以免濫竽充數。太子也是一心為國,同意在曲江池修建這個書畫苑。」


  「可是開始建設的時候,長安和各地才子都誇獎皇上聖明,秦王有治國之才,太子大度仁厚。秦王找到我,認為不該只想著掙錢,要為大唐儲備人才,天下剛剛平定,各處州學縣學都沒有恢復。既然有這個條件,就辦成一個書院,也可以教導出更多的治國人才。臣以為秦王高瞻遠矚,目標遠大,不像臣一樣一身銅臭,鼠目寸光,也就答應下來。這一來那些才子和學士更加高興,可虞世南先生說,書院是教育人的地方,私人開設,有造反之嫌疑。臣哪敢再開,打算把他交給秦王,可秦王不知道為什麼堅決不接受。」李彥洋洋洒洒的說了這些,所有的大臣都聽迷糊了。不過大家都明白,既然虞世南已經說了有造反嫌疑,秦王哪敢接受。


  李世民也弄不懂李彥這是幹什麼,可他知道都是假話,前面的是真的,後面的自己沒說,相信虞世南也不會說的。沒有反應看著李彥。


  李建成一開始還以為虞世南說得對,看來書院一定是自己的。可是聽到有造反嫌疑的時候,他吃了一驚,感到不好,自己也不能要。雖然自己就是太子,可皇上壯年,自己也有奪位的嫌疑。


  不過他沒著急,這樣李世民也得不到,也就看著李彥沒有參言。


  李彥繼續說道:「如此一來,臣覺得,這個書院只有皇上能擁有,就打算上繳朝廷。可臣是武散官,又沒有職務,只好報告給天策將軍府。秦王說會報告皇上定奪,臣就等著了,這幾天書院建設已經停止。臣可不想造反,當然不會沒事找事干。皇上要是不接,臣就寧可損失停止建設。」


  李淵本來想交給太子東宮,可這是李彥自己私人的錢建造的,又說不出來違法,。私人書院也不是沒有,只是沒有這麼大規模而已。只好說道:「諸位愛卿,秦王提議書院歸入國子監,算是分校。由國子監統一管理,不知眾卿意下如何?

  這一說,大家才知道李世民上奏的是什麼。國子監祭酒孔穎達可是很高興的,這可是憑空添加一所學院。自己也聽人說了,那裡建造十分好,又是宇文越親自督造設計的。比國子監的太學強百倍。那裡又是風景如畫的曲江池。立即出班說道:「秦王提議甚是合理,臣以為可行,可以增加太學學生數量,為大唐培養人才。「


  這樣的事沒誰出來反對,因為沒必要。一個學校又不是掙錢的地方,任命官員是吏部的事,考取官員是禮部的事,和國子監沒有關係。所以誰都不反對,都表示附議。


  孔穎達說道:「皇上,臣聽說那裡建造非常大,是否可以把太學搬遷過去?」


  李彥恨不得起來罵孔穎達,不是說他是學院派的,是守舊的老頑固嗎?怎麼這樣無恥?趕緊說道:「書院已經下發招生條件,免費食宿。再說地方有限,要是皇上能出錢,也是可以的。」


  李淵哪有錢,只是說道:「暫時先這樣,等戶部有錢再說。」


  竇蓮站出來說道:「皇上,既然設立分校,可戶部沒有這份預算,我看李將軍也很有治國之能,不如讓他進戶部任職,也能解決戶部緊張的問題。」


  這是李彥去司農寺時候的提議。因為李彥逃跑,也就不了了之,沒想到竇蓮這時候提出來。他一說,蕭瑀,陳樹達和工部尚書宇文越立即站出來:「臣等附議。」


  李世民打算讓李彥當國子監少監。可竇蓮插一腳,他想起那個夭折的高速路,立即躬身說道:「兒臣附議,認為可行。


  李世民這樣說,那些傾向李世民的都表示附議。李淵本來不想同意,他也不傻,可也不能否決所有人的意見,再說李彥曾經是自己任命的司農寺少卿。


  李淵剛要說話,孔穎達也不笨,他立即知道這些人都是看上李彥掙錢的能耐。國子監哪有錢,清水衙門,上戶部要錢比登天都難,趕緊說道:「皇上,李彥修建一個書院。理應重賞。再說曲江書院還沒有人管理,臣以為任命李彥為國子監少監最為合適。「


  竇蓮可不在乎孔穎達,立即說道:「孔祭酒,李彥是軍人,他怎麼能當國子監少監?你是看上李彥的錢吧?」


  孔穎達也不示弱:「哪有什麼?難道你不是嗎?讀書做學問是什麼事?聖人云……」


  一看又要拽文,那可是引經據典沒完沒了,誰都害怕。可偏偏有不開事的,兵部尚書屈突通站出來:「你們既然知道李彥是軍職,還爭什麼?他現在還是游騎將軍,任職也應該回兵部。」


  趙慈良立即說道:「臣附議,李彥是軍職精於打仗,而且一直出任長史,臣認為應該回兵部任職。」


  又亂套了,錢是好東西,各部門都看中李彥掙錢的能耐。這一來李世民也不好說了,自己是尚書令,管理政務。這是六部之爭,他不好說怎麼辦。


  李建成有些傻眼,他的一干手下能上朝的也不多。上一次自己還能參言,可這一次不管是哪個地方,都是六部之內,都是李世民手下。


  雖說李彥是武將,直接上報天策將軍府正常,可李建成也知道,李彥這是倒向李世民。他不想讓李彥成為李世民手下,看看李彥的人緣,就不是好事。


  一邊的裴寂看出門道:「皇上,臣以為李彥還是去國子監任職比較好,畢竟戶部拿不出錢,李彥可以相助一二。」


  他這一說,蕭瑀和李綱也覺得對,他們不是太子一黨的,建立太學,推崇儒家文化,尊重禮教還是很重要的,也就站出來認為裴寂的對。


  李建成也不希望李彥進六部,也就支持裴寂的意見。這一來李世民的六部不行了,因為戶部和兵部不和,導致爭不過國子監。


  李淵這樣情況之下,也不能說不讓李彥當官,其實他更想讓李彥回司農寺。可這回不是這樣爭論的,司農寺卿這個笨蛋,也看不出來,要是插言一爭,李淵就能順水推舟的讓李彥官復原職回司農寺。可是沒辦法,只好說道:「這樣吧。看來李彥確實有能力,不能埋沒人才,既然都舉薦李彥去國子監。李彥,朕封你為中大夫,出任國子監少監。協助孔祭酒處理國子監的事物,不許怠慢。大朝之日臨朝議政。」


  李彥其實也願意進國子監,他又不是為了當官。那可是教育部,掌握著全國的學校和學生。自己這個三流大學畢業的人,能有一天出任教育部副部長,李彥心花怒放。


  可一聽上朝,當時愣住了。他哪知道,中大夫已經是從四品官員,唐朝官制規定,四品就可以上朝。李彥是從四品下,也就只有大朝日上朝,小朝就不用來了,這樣五天一次。


  看到他發愣,李淵臉色一沉,這是破格錄用,一下就是從四品,很多人奮鬥幾十年也不一定到這個位置。李彥一下反應過來,連忙跪倒:「臣遵旨,謝皇上。」


  李淵臉色一緩,原來是高興的忘了。也難怪,一下出任四品高官,哪能不激動。也就說道:「免禮平身,你認為什麼人適合協助呢?」


  李彥趕緊說道:「皇上,虞世南堪稱學術大家,比臣強百倍,要是有他,曲江書院一定能聚攏很多英才。孔祭酒,你說是不是?」


  孔穎達可不像史書上說的那樣死板,只是太遵守聖言,又是堅定的禮教維護者,所以顯得有些迂腐。他在儒學上確實很有造詣,因此算是當代大儒。原來隋煬帝時期就是國子監祭酒,李淵登基,還是這個職位。他要是真的保守迂腐,就不會侍奉兩朝。


  當然明白李彥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可是指望李彥弄錢呢。國子監校舍都沒錢修,李彥能花上千萬開發曲江池,能沒錢嗎?再說虞世南確實出身名門,北魏時期就是文人世家,書法造詣更是無人能比,論名聲不比自己差。也就點頭說道:「皇上,李彥所說極是,臣以為可也。」


  虞世南當然就沒有誰爭了,畢竟國子監是一個不被重視的地方,說明白就是沒實權,沒油水的地方。秦王手下的學士,秦王能反對嗎?何況這是長孫無忌和李彥商量好的。


  順水推舟,虞世南被封為國子監司業,和李彥平級,職務還高一點。散朝了,李建成臉色陰沉,趕回自己東宮麗正殿。


  今天他算是完敗,感到還是把李世民趕出長安為好。他剛坐下,李元吉就進來:「大哥,氣死我了,你怎麼不讓我說話?」


  李建成說道:「說有什麼用,一看就是計劃好的,反對只能顯出我們無能。一個書院而已,成不了什麼大器,也沒到世民手裡。李彥這個人膽小怕事,他不敢得罪我們,也不敢得罪秦王。不是書院要開業嗎?竟然說是考試入學,馬上聯繫幾家有實力的,給他們送去。不收就是得罪人,收下就上本參他,說是秦王授意的。」


  李元吉說道:「辦法不錯,可就是太慢。我覺得還是把老二殺掉,只要人死了,父皇還能把你怎麼樣。」


  李建成說道:「算了,都是兄弟,怎麼任忍心殺他。我看還是找來眾人商量一下。殺不殺李彥倒是無所謂。」


  李元吉說道:「這個我安排。放心,他活不過幾天。」


  李建成說道:「小心一點,不能讓人抓到把柄。李彥這個人影響很大,一旦讓外界知道,老二不會放過機會的。」


  李元吉說道:「沒問題,他可不是尉遲恭,連柴哲威都刺傷他,文人一個。放心吧,我來安排。」


  李建成對殺掉李彥沒什麼心裡負擔,他正在接受王圭他們的建議,在李世民身邊的人身上下手。只要沒證據,那不是問題。


  今天李彥已經展現他的立場,已經是敵非友,當然除去。所以同意李元吉的建議,交給他去辦理。


  這邊展開對付李彥的準備,李彥卻一點不知道,他還很高興能。沒想到自己能弄到教育部這樣的官職,這可是培養官員的地方,弄好了可是大有作為。


  明天不上朝,去國子監看看,先了解一下再去工地看看。沒幾天就要結婚,也就沒時間了。大唐婚假才給九天,看來得和孔穎達商量一下,自己出錢,他出力怎麼樣?

  虞世南基本沒說的,還要好好研究怎麼發展文化產業。文人也是要花錢的,沒錢說什麼都是白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