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119章 偷渡黃河

第119章 偷渡黃河

  李書同在李秀寧面前可不敢放肆,你看他在李彥面前那樣,但在李秀寧面前確很害怕。李書同家和李淵的家很遠,他是旁支,能到這個位置是他自己拼殺出來的。雖然也沾了李氏家族的光,但和他個人的能力也是分不開的。李秀寧同樣是武將,論戰場能力並不比他差,同時又很得李淵寵愛。李秀寧又是嫡親,所以不大敢惹李秀寧。


  他也知道飛鳳是李秀寧送給李彥的,但不敢去求李秀寧,知道自己混的名聲也不怎麼好,所以才直接求李彥。如今聽李秀寧問連忙說道:「沒事,沒事。」


  李彥可不想瞞著李秀寧,再說把飛鳳嫁給李書同自己也不是太放心。也不知道飛鳳怎麼想的,竟然喜歡李書同這小子。把事情說了一遍,李秀寧盯著他看了半天,讓李書同直發毛。李秀寧問道:「是不是族長的意思?」


  李書同趕緊說道:「不是,絕對不是,但他們比較支持我。」


  李秀寧也不想干涉,一來飛鳳已是李彥家的人,再一方面李書同畢竟是自己的弟弟,也算是家裡人,當然不會太反對。也就說道:「李彥說的對,只要飛鳳同意,我也管不著,但是如果你對她不好,哼,你知道什麼後果。」


  終於過關了,李書同一陣高興:「我保證做到,用人頭保證。」


  「屁話」李彥和李秀寧一起說他,這要看以後的表現,口頭保證有個屁用。三個人不再研究這些,開始研究過黃河進兵河東的問題。李秀寧說道:「俊青,你還要採取原來的辦法嗎?」


  李彥點點頭說道:「不錯,這次我們兵力少,更加靈活,但也無法和宋金剛對抗,所以還是老半法,偷渡黃河,直取晉陽,收拾了劉武周,再反過來收拾宋金剛。沒有劉武周,宋金剛啥也不是。」


  既然確定了,李秀寧和李書同是不會反對的,立即按著李彥的布置開始作準備。


  這一次時間很長,新任的延州刺史趙景茲都讓李秀寧和李彥他們弄蒙了。他們根本弄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行軍打仗也就是武器、糧草和弓箭,但李彥他們確準備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皇上聖旨是驍衛軍進攻河東,延州給予配合,他當然盡全力。


  根據李彥的確定,大軍不從寬州渡河,雖然那裡水勢平穩,相對要好渡河一些。李彥確是從宋家川渡河,為此李秀寧有些不同意。因為宋家川地段水勢太急,根本不好過大軍。三萬人加上車馬輜重根本就無法過河。


  李彥認為這樣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李書同不敢反駁,李秀寧答應聽李彥的,再說李彥自認為有把握。最後確定從宋家川過河,對面是柳林的吳家渡,是呂梁山的山區,地形險要,人跡罕至,很方便宜秘密行軍。


  李彥很忙,李秀寧也不知道他忙些什麼,一連二十幾天時間,大軍終於準備完畢離開延州,向雕陰開進。


  李秀寧和李書同十分不理解,李彥很反對打旗,也不喜歡號角。雖然他也明白號角聲並非是為了壯大聲勢,那也是一種信息,但行軍途中和平時李彥也反對那麼做,特別是一些戰旗更是不用。


  對於古時戰鬥,李彥不能理解,對很多做法更是不能理解。比如說戰旗,連一個普通戰將也有一面旗,還有那麼多儀仗旗手。手裡舉著大旗,根本就不能打仗。


  這些士兵都是軍官,也都是有戰功升上來的,白白浪費了大量人力。李彥統計一下,平均一千人中,這樣的兵種高達二百多人,那就是一萬大軍中兩千多人是沒有戰鬥力的。再去掉各個將領的親兵,真正用於一線作戰的人更少。李彥在想,什麼時候製作出一把軍號,用於戰場傳達命令,就不用那麼多鼓手了,可以節約很多兵力。


  隨著李彥對軍隊的了解,讓他發現太多不合理的地方,這些沒用的士兵是一種。後勤是另一種最大的問題,驍衛軍三萬,每天消耗的糧食是三萬多斤,一輛普通牛車也才裝一兩千斤,那就是每天要吃掉近二十車的糧食,一個月高達六百多車,怪不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道一被劫就可能失敗。再就是武器,應該是長短武器配合,遠攻和近守相結合,但士兵武器分得很嚴格,弄得會一種,其他不會。


  這一次從延州耽誤這麼長時間,是因為接到報告,宋金剛並沒有過黃河的打算。李彥攻擊梁師都太快,還沒等劉武周反應過來,延州戰鬥結束。他知道消息的時候,大喊可惜,如果提前知道,他會讓宋金剛過黃河奪取韓州直逼長安。李世民在攻東都洛陽,李秀寧在打梁師都,機會太好了。


  可李彥和李秀寧是秘密行動,等他知道消息的時候,戰鬥已然結束,梁師都敗走朔方定襄一帶。李秀寧的大軍已騰出手來,這樣,宋金剛經略河東之地並沒有向長安進攻。


  給了李彥準備的時間,隴州一戰、延州一戰讓知道這些計謀出自李彥手裡的人萬分佩服。這次兩個大將軍全聽李彥的,終於讓他有了權力,對驍衛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有了李秀寧支持,下面的將軍部將校尉雖然不理解也都執行。李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軍隊所有的戰旗全都廢除,只有府一級的有一面大旗,那還是主將的。吹鼓手不用,只有校尉一級的保留一個號角,戰鼓留下一部分,而各極將領除了郎將保留五十名親衛,其他以下軍官不許有親衛。這樣一弄,驍衛三萬大軍只有不足一千人是不打仗的,而節約出近五千戰鬥兵力。當這些報給李秀寧的時候,她大吃一驚,竟然這麼多?

  第二項改革就是把士兵的武器進行調整,除了將官騎馬,其他的旅帥以下都不騎馬,把騎術好的分出來組成騎兵。弓箭手配備單刀,長槍兵也有短刀,這樣一來就是複合兵種了。


  輜重兵幾乎沒有了,有限的車輛上裝著一部分錢,把部分錢下放到旗帥一級,因地就糧,實行就地購買。


  李秀寧的中軍成立軍法隊,嚴密監督,有強搶低價購買的,或者勒索的一律處斬。耿其昌、吳陽監督各部隊後勤官,很抓違法犯規的士兵軍官。


  後勤糧食分發乾糧袋,每個士兵身上保證三至四天的口糧。李彥相信,不可能三四天時間也找不到取糧的地方。再說每一次打仗走多少天,行軍距離和路段是有計算的,所以跟隨的輜重隊大為減輕。


  李彥這樣做是他得到兩個啟發,一個是後世八路軍的作法,另一個是這時候沒有彈藥。弓箭每個士兵身上有十支,如果多裝備可以達到二十支,根本不用後勤 防守城池又是另一回事。


  快一個月的時間,驍衛軍終於完成了他的新整編。為了區分便於指揮,李彥把各府兵進行了編號,而不是原來那麼煩雜的名字,弄得根本分不清。什麼這個將那個將的,用一二三四來表示,士兵軍官都比較容易記住。進行了暫短的集訓之後,李秀寧和李書同不得不承認這樣太好了,部隊精幹利索,而且方便指揮。此時不只是他們兩個,兩個衛的將軍和部將也十分佩服。


  弄完的驍衛軍共分成四個營,一營、二營、三營、四營,十個府從一到十,下面各旅也分成編號,如此一來,什麼前軍后軍的只有編號,最後幾天就是熟悉這些。


  當各部隊都明白的時候,由李書同指揮右驍衛大軍先走,李秀寧指揮的左驍衛隨後,三萬大軍向宋家川而行。


  車輛少,又都是三匹馬的四輪車,所以士兵進行的速度很快,從延州到宋家川只用了三天時間。


  李秀寧和李書同看著前面奔流的黃河水,都有些犯愁,河邊準備的都是小船。一次只能運送二三十人,更小一點的也只能裝十幾個人,這要是把三萬大軍渡過河,那得好幾天時間。


  李彥叫過來楊懷和王聰說道:「你們帶領第三府的兵第一批過河,換上老百姓衣服,過河后把河岸邊清理了。老百姓看管起來,有軍隊和士兵抓起來,如果反抗格殺勿論,一句話封鎖消息。」


  「明白」兩個人抱拳施禮。第三府也有三千多人,兩個人楊懷先過河,十幾條小船一次送二百多人,一天時間過去了,一個府的兵力過河。楊懷和王聰過去后,立即在柳林吳家渡周圍布上崗哨,把這些地區封鎖。


  無論是河兩岸哪邊都是山區,地廣人稀,基本沒有多少人。這時候全國才多少人口?幾千萬人,很多地方都是鳥無人煙。吳家渡只有幾十戶人家,人口二百多人,是呂梁山的山裡小村子,貧窮落後,交通困難。被楊懷的人一包圍,嚇得大氣都不敢喘。


  李彥第二天就過河了,沒聽李秀寧的,他不放心,擔心消息出去,這裡地型狹小,兵力展不開,部隊一分兩半,如果被劉武周發現,那才是災難呢。所以,他先過河,十多天時間,驍衛軍才渡完河。


  三萬大軍集結在吳家渡這裡,看到李秀寧和李書同也到了,李彥說道:「根據斥候報告,柳林縣城毫無防備,裡面沒兵沒將,李將軍你帶領右驍衛進入柳林佔領他,封閉四門,準備糧食乾糧,大軍隨後就到,能不讓劉武周知道儘力不讓他知道。」


  李仲文點頭,只帶領一千多騎兵先出發了。看著離開的李仲文,李書同說道:「俊青老弟,和你打仗太危險了,我可不想和你為敵,太陰險。」


  李秀寧也有同感,李彥這樣的打仗太嚇人,三萬大軍要是突然出現在劉武周佔領的晉陽城,還不得把他嚇死。都說兵不厭詐,但李彥這樣每一步都是秘密行動,偷襲暗殺都用上了,手段確實有些不敢恭維。不過確很有效,如今三萬大軍已從這裡過河,劉武周還什麼也不知道呢。


  正如李秀寧想的那樣,柳林縣令童川被抓起來,還以為是呂梁山裡面響馬呢。李仲文不說,他怎麼也想不到這是唐軍,等他弄明白的時候,只能投降。


  李仲文在這裡打開庫府,安排百姓準備乾糧鹹菜,隨後的大軍陸續到達。看到是如此多的兵力,童川幾乎暈過去。唐軍會飛嗎?他們還是在天上掉下來的?柳林到晉陽只有二百多里地,全是山區,道路崎嶇難行。


  坐在縣衙里,李秀寧和李書同已沒主意了,這樣打仗他們不會,也沒見過。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李彥這是什麼?李書同一臉的佩服:「俊青接下來怎麼辦?」


  李彥也不客氣了,事到如今也沒什麼好謙虛的,直接說道:「晉陽離這裡有二百多里地,但都是山路,很不好走,要通過樓煩和汾陽,那兩個地方都有兵力把守,再想偷偷過去恐怕不好辦。過了汾陽已經到了晉陽,劉武周已沒有時間準備,宋金剛想回來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們得公開行動。這樣,書同指揮右驍衛攻打汾陽,李仲文帶領左驍衛打樓煩,必須一股作氣,攻下兩個地方,然後揮兵殺向晉陽,活捉劉武周。」


  李書同和李仲文一起說道:「遵命。」兩個人都是四品大將軍,如今全都用下屬的態度對李彥。李彥一笑:「出發吧,成敗在此一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