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風流軍師> 第117章 憂民意識

第117章 憂民意識

  李淵接過孫毅遞過來的奏章,快速看了一遍,震驚的一下站起來。他怎麼也想不到三娘有這個能力,竟然打敗梁師都,佔領延州不算,梁師都竟然放棄雕陰,退往朔方。這樣他只是佔領朔方定襄二州,等於平定長安以北。


  這一來長安更加穩固,只要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大唐就奠定穩定的局面。


  看到這個情況,有些後悔解除平陽的兵權,可聖旨是他下的,也不能立即更改,一時不知道怎麼辦。對孫毅說道:「傳旨,讓裴寂、竇威和屈突通立即進宮。」


  三個人不知道發生什麼,接到聖旨立即趕到皇宮。來到李淵的御書房,給李淵施禮。


  李淵擺擺手:「免禮,你們看看。」


  三個人把李秀寧的戰報看一遍,都是一臉震驚。屈突通說道:「皇上,公主說得對,這是徹底滅掉梁師都的機會。我建議恢復公共的兵權,平定黃河以南地區,徹底消滅梁師都。」


  「不可以」裴寂趕緊說道:「皇上,公主取得勝利是因為突厥距離遠,他們還不知道。梁師都已經撤到定襄和朔方,短時間很難消滅他們,突厥要是進兵怎麼辦?」


  李淵也想一戰平定梁師都,可裴寂的話讓他一哆嗦。確實,出使突厥的人還沒有消息,始畢可汗什麼態度還不知道。既然秀寧已經佔領延州和榆林,見好就收。突厥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當初是有協議的。


  竇威也不敢說突厥會不會大舉進攻,只好說道:「我看還是暫時停止進兵,看看突厥的態度再說。畢竟韋義節還沒有消息,要是達成突厥不幫助梁師都,就進兵剿滅他,要是突厥出兵,我們就暫時放過他。反正梁師都失去延州府,也沒有什麼作為。」


  李淵點點頭,只好如此,看看情況再說。屈突通說道:「聖上,平陽公主和部將取得這樣大的戰功,皇上卻免除公主的軍權,恐怕不好辦吧?」


  李淵也覺得自己聖旨下達的草率,當時因為平陽抗旨擅自進攻梁師都,擔心突厥所以一來氣把平陽免職,換上趙景慈擔任主帥。這時候出爾反爾,也說不出口。


  裴寂是了解李淵的,也就說道:「聖上可以再下一道聖旨,任命公主并州刺史,河東道大行台,帶領一部分軍隊進攻河東。任命趙景慈延州刺史,領兵鎮守延州。這樣公主面子也能過去,還能牽制宋金剛的進攻。」


  李淵讚賞的看看裴寂,他覺得很多人都說裴寂只會拍馬屁,你看這件事出的主意,太好了。連忙說道:「不錯,給平陽聖旨,讓他帶領左右驍衛,三萬大軍出兵河東道。進攻宋金剛的部隊,消滅劉武周。任命趙景慈延州刺史,防禦梁師都的兵馬。」


  事情終於解決,本來一場天大功勞,弄得這樣消無聲息的算了。要不是不知道突厥什麼反應,李秀收復延州,榆林靖邊府,這可是大勝利,解除長安以北的威脅,哪能是不慶祝的事。


  太監帶著聖旨出長安快馬趕往延州。京城裡的一切照舊,並沒有引起什麼震動。彷彿收復延州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和李世民擊敗薛仁杲簡直不可同日和而語。


  趙景慈是兵部侍郎,也算是知兵的人,把兵力調整,安撫收復地區的百姓,等待朝廷任命的官員,穩定地方。按著李秀寧的想法,立即返回長安,當面問問父皇,為什麼這樣對她。


  可李彥阻止了她,對於害怕突厥的心裡,李彥反倒能理解。後世經歷千年時間,中原朝代對這些蠻夷有多恐懼,有多忌憚,李彥是清楚的。他也覺得自己冒失,要是引來突厥進兵,李彥還真沒把握。要是給他時間,訓練一支部隊,還真不怕突厥。


  可是這幾場戰鬥下來,李彥發現,對抗騎兵步兵還是有不少弱點的。根據作戰特點,想到一些破解騎兵的方法,可需要時間才能解決。


  既然已經這樣,說別的都沒用,還是看看再說,畢竟趙景慈說當時長安並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按著趙景慈說的,當時也想到這點,關鍵就是李秀寧是否能快速佔領延州的問題。


  要是知道能快速佔領延州,取得這樣的勝利,相信李淵不會下這道聖旨。既然李秀寧戰報已經上報,趙景慈也向李淵上奏,那就看看情況再說。有趙景慈指揮軍隊,李秀寧反倒沒什麼事。可李彥有事,他還是將軍府長史。


  不過李彥對趙景慈可不是李秀寧,很多事交給下屬就不管了。當初答應李淵,不用錢那是李秀寧是主帥,如今換成趙景慈,李彥當然不管。


  趙景慈哪知道李彥出來帶著的不是糧草是錢,他打算走到哪,就在當地收購糧食,根本不用後面往前運輸。這樣不但節約消耗,也不用有輜重拖累。


  所以整個五萬大軍,只有兩三天的糧食。當這些交到趙景慈手裡的時候,他可是毫無辦法,只能向長安求援,請求後續糧草趕緊運來。


  竇蓮是戶部侍郎,這一次監督李秀寧才出任河東道大軍司馬的,他只好想辦法相助趙景慈。


  李彥是左驍衛長史,不是河東道大軍長史。很多事他也不管,弄得趙景慈十分腦袋疼。可那是公主,即使不是元帥,還是將軍,趙景慈屁也不敢放一個,只能自己想辦法。好在段達,公孫武達和李仲文都是老將,加上竇蓮還算可以。


  延州城裡的事李秀寧和李彥根本不管,兩個人帶著親衛到處溜達。李彥的話,這是旅遊。


  可兩個人去的地放越多,李彥的心情越沉重。因為百姓的貧困程度無法想象,連年戰亂,又是臨近突厥的地方經常遭到劫掠。


  很多家裡連飯都吃不上,百姓窮苦潦倒。李秀寧比李彥知道的多,所以沒感覺什麼。


  看到延州周圍這樣的狀況,李彥徹底沒心情再遊覽,可他還是每天騎馬出去。


  李秀寧也不明白,李彥非常厭惡騎馬,可這段時間他不知道為什麼,天天騎馬出去,有時一走就是一天。五十名親衛雖然不高興,可誰都不敢說,只好跟著。


  看的地方越多,李彥心情越是沉重,他不知道貞觀之治到什麼程度,可今天已經是武德二年。貞觀開始還有七年時間。看這架勢,貞觀之治也好不到哪去。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就是只有三十年時間。


  後世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成績都有限,何況這個時候。可天下並沒有平定,戰亂還是不斷。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還有很多佔據一方的割據勢力。他們互相攻打,你打我,我打你,遭罪的是誰?百姓!


  李彥以前從來沒考慮過這些問題。他只想自己掙到錢,過上少爺生活。安定天下那是李家皇朝的事,他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也不想當什麼救世主。


  可看到延州周圍的景象,李彥第一次有了歷史責任感。他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否則不是對不起自己的一次穿越?他是正六品的官職,又是左驍衛將軍府長史。就是一個縣令也沒有他的職位高。


  李彥不只是到處看,是調研。他去了清澗,延川等等各縣,和縣令談過,弄得這些縣令膽戰心驚。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大梁官員,也不知道這個唐軍武官少年什麼意思,都是恭恭敬敬的接待,又問必答。


  對於李彥的奇怪行為,李秀寧終於忍不住了:「俊青,你幹嘛?不是想棄武從文吧?你要是願意,回京城我和父皇說,把你調入文職。」


  李彥斜眼睛看看她說:「這是李家的天下,百姓生活這樣困難,是你們的責任。怎麼一點都不關心?」


  李秀寧嘆口氣說:「我有什麼辦法,開皇年間開始,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可是隋煬帝三次征遼,修建大運河,弄得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亂。其實黎陽倉,洛口倉,好幾個糧食存儲地方,還有大量義倉,官倉。可以說糧食存放很多,足可以應付災害。但是群雄並起,土地荒蕪,流民逃籍遍地,哪有人耕種。幾個糧倉都被佔領打開后隨便分,否則瓦崗軍為什麼那麼強大?百姓困苦我怎麼不知道?可不平定天下,怎麼耕種恢復國力?」


  李彥第一次聽李秀寧談論國家大事。感到奇怪的說道:「看來你也注意這些了。」


  李秀寧得意的說:「那是,你以為我是小女人啊?要是我能上朝,一定可以治理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


  李彥差點沒說出來那你登基當皇帝吧,也能很好治理國家。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一個李世民和李建成就爭得不亦樂乎,要是再加進來一個李秀寧,還是女的,那可是更熱鬧,天下更不用平定了。


  憑武則天的能力都不行,李秀寧還是算了吧。一笑說道:「那這次回京,你退出軍界,進入地方,我幫你治理地方,先一步步來,一府一縣的開始,以點帶面,向全國輻射,讓大唐儘快繁榮起來。「


  「好啊!」李秀寧激動的站起來,可是隨後又坐下說道:「還是先平定天下,否則說什麼都沒用。打完仗,我就和你轉入文職。」


  李彥說道:「還打仗呢,軍權都讓人家免了,想打仗也用不著你。」


  「哼」李秀寧不服氣的說:「我過幾天就回京城,找父皇說理去。」


  李彥說道:「那也是你自己回去,我可沒有被免職,還得在軍營呆著。」


  李秀寧說道:「不可能,只要我回京城,你也就會被調回。哈哈,想跑哪有那麼容易,乖乖和我回長安吧。」


  李彥看她十分得意,突然有一個想法,自己怎麼沒想到,只是想離開長安,避開奪嫡,幹什麼不想著轉入文職調入地方呢?哪怕是一個縣令也行,遠離政治中心,不就沒事了嗎?

  真是笨,要是李淵一道聖旨,李世民也拿自己沒則,自己還記得兩句話:「達則兼濟天下,退而獨善其身」。自己不想兼濟天下,管理一州一縣,也算是有所作為。錢有了,那就應該有點更高的追求,滿足物質需要之後,就是精神需求。


  這幾天的延州走訪,終於讓李彥有了自己的目標,也有了信心,一掃這些天的沉悶。原來他非常不願意回長安,可現在又有些亟不可待。要是穩定在一個地方,還可以把錦兒和吉兒接去。


  李秀寧留在長安,也能避開她,省的這樣發展下去,早晚要出事。自己道德良心上也過不去。


  他說道:「那好,你先回長安,然後把我也弄回去。」


  「行」李秀寧高興的回答,她知道李彥不願意回去,也知道躲避什麼。見李彥想回去,也想好怎麼離開長安,當然是很高興的,兩個人立即開始收拾東西。


  按著李秀寧的話,不用等,李彥是她將軍府長史,她可以帶李彥一起走。


  兩個人高興的收拾東西,通知女兵和李彥親衛,準備回京城長安的時候,親衛兵進來:「公主,趙總管讓公主前去接旨,皇上聖旨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