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易中天中華史:祖先> 第5章 黃帝出場

第5章 黃帝出場

  血楓林中升起的,


  是黃帝的戰車。


  他不得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


  作出艱難的選擇。


  黃帝不姓黃


  黃帝出場時,很拉風。


  黃帝大約是在春秋晚期,跟炎帝一起出現在先秦典籍中的。《左傳》和《國語》,便都是炎黃並稱。然而他倆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炎帝一路滑坡,每下愈況,到司馬遷時便不知所云;黃帝則與時俱進,一路飆升,到戰國時已宛若神明,後來更成為中醫學和房中術的發明人。


  韓非子描述了黃帝出行時的盛大場面——


  左右兩邊六條蛟龍,護衛著大象駕轅的專列;鶴身人面一條腿的神鳥畢方擔任副駕駛,銅頭鐵額飛沙走石的神獸蚩尤擔任清道夫;騰蛇在地下保駕,鳳凰在天空護航;兩驂如舞,龍鳳呈祥,警車開道,風雨除塵,前呼後擁,大合鬼神。[1]

  好一個人五人六的排場,難怪他叫黃帝了。


  黃帝其實就是皇帝,也原本寫成皇帝,但不是坐在未央宮或紫禁城欺世盜名的那些傢伙。後來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流,都不過無恥地盜用了這神聖的名義。


  那麼,什麼是皇?什麼是帝?

  帝在卜辭中,原本指天神和上帝;皇在《詩經》中,則只是動詞、形容詞和感嘆詞。實際上,帝就是花蒂,即締造者。皇則是輝煌,是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因此,皇帝就是皇天上帝,或相當於皇天上帝。它的本義是:旭日東升般燦爛輝煌,花蒂一樣創造了生命,我們鮮花盛開之民族的偉大締造者。


  這才是「皇帝」一詞的本義。


  想那時締造者一定很多,比如燧人氏燧皇,女媧氏媧皇,伏羲氏羲皇。他們也都後繼有人。於是「皇帝」只好四分五裂,一變而為三皇五帝。


  從此,皇帝的皇,就由動詞、形容詞和感嘆詞變成了名詞,皇帝也由一個詞變成了皇和帝兩個詞,直到秦始皇才重新合二為一,而且正是由三皇五帝合成的。


  五帝也有時間和空間的兩種。時間的是黃帝、顓頊(讀如專須)、帝嚳(讀如酷)、堯、舜,空間的則是東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


  白青黑赤黃,對應著金木水火土,看起來很好。


  可惜遠古的歷史越是整齊,就越是可疑。以五行說五帝,更不靠譜。事實上,這很可能是秦和漢的「顏色革命」。劉邦就說,秦始皇只祭祀白帝、青帝、黃帝和赤帝,黑帝的位置明擺著是給我留下的。這種鬼話,你也信?[2]

  黃帝,並不姓黃。


  然而黃帝確實是偉大的締造者,也是偉大的發明家。他號稱軒轅氏,就是證明。軒就是車,轅則是駕車用的直木或曲木。殷周獨轅,漢以後雙轅。沒有軒轅,或不是車的發明人,怎麼能叫軒轅氏?

  古人說,這是因為黃帝住在軒轅丘(位置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可惜這同樣靠不住。想想就知道,如果不是先有軒轅,哪有地名叫軒轅丘?華盛頓叫華盛頓,難道是因為他住在華盛頓市嗎?所以事情恐怕恰恰相反,軒轅丘是因黃帝而得名,正如中山路。[3]

  這就厥功甚偉。要知道,埃及人的馬車是尼羅河文明開始一千多年後,才由希克索斯人引進的;中美洲在15世紀末歐洲人入侵前,則既沒有馬也沒有車。[4]

  所以黃帝造車,曾遭人質疑。但同樣被質疑的古埃及紙草船和金字塔,已被挪威探險家海爾達爾和日本考古學家證明了建造的可能。可見古老民族的創造力,其實超出我們的想象。黃帝的龍驂象車,也不會是太空船。


  因此,他老人家有資格享受這樣的排場: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


  嘿嘿,磁懸浮!


  身世之謎

  風光無限的黃帝,出身卻是個謎。


  相關的說法當然有。如此偉大的締造者,豈能沒有出身?就算瞎編,也得弄出一個。比如《國語》,便說「少典娶有蟜(讀如角)氏女,生黃帝、炎帝」。這個說法被司馬遷採信,但略去了炎帝。是啊,炎帝實在說不清。何況炎黃相距五百年,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兄弟?[5]

  其實,根本就犯不著憑空捏造什麼爹娘。這種自作聰明的辦法只能是製造麻煩,因為又多出個更加來歷不明的少典和有蟜。誰是少典?有蟜又是誰?沒人知道。也有人說少典其實是國名,這又哪裡有譜?


  靠得住的,也許是黃帝姓姬。也許。


  但,說黃帝姓姬是因為住在姬水,可就跟說他號稱軒轅是因為住在軒轅丘,同樣靠不住。高老莊的人姓高,李家村的人姓李,是因為住在高老莊和李家村嗎?再說了,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姬水在今陝西省武功縣,夠得著嗎?

  沒錯,因地得名的事確實有,比如易氏就得名於易水。但那種方式得到的是氏,不是姓。姓表示的是所生之族,氏才表示所居之地。姓比氏早得多,甚至早於地名,氏則在地名和官名之後。也就是說,寶雞市那條河叫姜水,武功縣那條河叫姬水,很可能就因為炎帝姓姜,黃帝姓姬。[6]

  姓姬,又怎麼樣呢?


  有點麻煩。


  黃帝的姬,確實比炎帝的姜難以理解。姜和姬都是母姓,這沒有問題。炎帝姓姜是因為媽媽姓姜,黃帝姓姬是因為媽媽姓姬,也沒問題。炎帝的姜媽媽是牧羊女,更沒問題,羌族就是西戎牧羊人嘛!黃帝姓姬卻很奇怪,總不能說他的姬媽媽是牧雞女,他那個族群是牧雞族吧?[7]

  當然不能。


  實際上,姬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名女子跪坐席上,面對一個疑似篦子或梳妝台的東西,正在理順頭髮,或佩戴飾物。[8]

  這樣的女孩子,能是什麼人,又該是什麼人?


  漂亮妞呀!


  沒錯!姬在後世的第一種用法就是美女。所謂淑姬、吳姬、仙姬,還有朝鮮的金姬和銀姬,都是。


  不過這樣一來,麻煩就更大了。姓,是表示「所生之族」的。羌族牧羊,當然姓姜。姓姬的又放牧什麼呢?梳妝台嗎?何況一個族群,怎麼會把漂亮妞當作旗號?難道她們是靠天使臉蛋和魔鬼身材過日子的?


  也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這個族群的女人太漂亮了,別人看了喜歡,自己也很得意,因此自稱或被稱為「美女族」。另一種可能,則是因為戰敗而淪為舞女或侍妾,甚至性奴。要知道,姬,可以是美姬,也可以是歌姬和寵姬。


  事實上,卜辭中的姬與婢,往往通用或連用。比如「姬於妣辛」就是給妣辛做婢女,「姬婢二人」則是一姬一婢。[9]

  那麼,什麼人會成為姬婢?

  女性戰俘。我們知道,原始時代的戰爭極其殘酷,戰俘的命運也非常悲慘。為了節省糧食,男的往往被殺死,女人則酌情留用。身壯有力的就做粗使丫頭,為婢;美貌性感的就做舞女侍妾,為姬。黃帝的母親,完全有可能作為戰俘又因為美貌而被收房,成了少典族酋長的通房大丫頭。


  姬,到底是美女族,還是性奴族?

  不知,也用不著確知。有些事情,如果註定無法弄清也不必弄清,那就不如讓它永遠是謎。我們只要知道後來都發生了什麼,就好。


  黃帝族崛起的前夜,何妨留下一片寂寞。


  拐點

  功成名就的黃帝,照例要改身份證。


  這事非做不可。就算黃帝自己不做,別人也要幫他。因為只有更換旗號,才能告別過去,開創未來。


  炎帝就這樣做了,他的方式是變更圖騰。


  黃帝也有圖騰嗎?當然有,也應該有。生殖崇拜轉變為圖騰崇拜,是部落區別於氏族的緊要之處。只不過,黃帝的圖騰是什麼,卻眾說紛紜。


  多數人認為是熊,因為黃帝號稱有熊氏。有,是語助詞,無義,故「有熊」就是熊。但也有人說是天黿(讀如元)。天黿就是神龜,也就是軒轅。還有人說是龍或蛇,因為《山海經》說軒轅國人都是人面蛇身,何況姬通巳,巳就是蛇。此外,還有說是雲、鳥、太陽、水土、星象、車輛的。[10]

  當然,更有人主張根本就沒有圖騰。


  這可真是一筆糊塗賬。


  學術界攪成一鍋粥,是因為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搞「泛圖騰論」。比如說有蟜氏以蜜蜂為圖騰,有巢氏以樹木為圖騰,燧人氏以石或火為圖騰,南方各部落以蛇為圖騰,東方各部落以魚為圖騰。但,燧人氏那會兒,哪有圖騰?魚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又怎麼會是圖騰?


  這樣的圖騰觀念和研究,確實跡近信口開河。


  黃帝族到底有沒有圖騰?如果有,又是什麼?無妨繼續討論。它們或許有學術價值,但沒有歷史價值。或者說,不是有意義的歷史。


  什麼是有意義的歷史?變化、轉折、進程、區別、拐點。比如有沒有圖騰,是部落與氏族的區別,卻不是部落與部落的區別。部落是有圖騰的,氏族就沒有。所以,炎帝的圖騰必須討論,黃帝的則可存而不論,愛誰是誰。


  那麼,炎與黃,區別在哪裡?


  氏。


  黃帝是正兒八經有氏的,還有好幾個,比如軒轅氏和有熊氏,此外還有縉雲氏、帝鴻氏、帝軒氏。炎帝卻多半沒有,除非他就是神農氏。可惜炎帝與神農的關係,筆墨官司打了兩三千年也沒弄清楚,豈能斷定神農就是炎帝的氏?


  何況就算炎帝是神農,也不等於他有氏。因為神農氏的氏字,很可能是后加的,就像燧人氏、女媧氏、伏羲氏。燧人、女媧、伏羲那會兒,有氏嗎?沒有。


  氏,沒準也是黃帝的發明,而且這個發明還是劃時代的。它比發明車子、衣服、曆法、算學、中醫和房中術,意義都重大得多。


  事實上,氏是破解黃帝之謎的第二個關鍵詞,也是歷史的拐點,因為姓與氏有三大區別:姓屬母系,氏歸父系;姓為先有,氏則後來;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三大區別,第三條最重要。


  實際上所謂「姓別婚姻」,就是說同一母系的兄弟姐妹不能有性關係,叫「同姓不婚」。這當然是母系時代的觀念。相反,氏別貴賤,則不但意味著以父系計算血緣,還意味著以父系區別地位。父系制度完全確立,階級觀念初步萌生,這當然比有姓無氏的炎帝族,更成熟也更高級。


  於是黃帝理所當然地成了江湖老大。


  當了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樣子。確定自己的氏,是部落時代後期黃帝或黃帝族濃墨重彩的一筆。


  用什麼擺平江湖


  黃帝的氏有好幾個。最重要的除了「有熊」,便是「軒轅」。軒轅就是車,軒轅氏則是造車的人。有熊重要不奇怪,因為可能是圖騰,軒轅又有什麼要緊呢?


  有熊是標誌,軒轅是實力。


  那會兒畢竟還是石器時代,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都有可能改變歷史,更有可能改變族群的地位和命運,何況是車?車,無論是馬車還是牛車,哪怕只是人力車,都是了不起的發明。它不但是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還能夠成為戰鬥武器。春秋的戰爭,就是車戰。因此,如果黃帝當真發明了車,那他就會擁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廠。他的武裝力量,也會是所向無敵的坦克部隊。


  這可比說什麼都管用。


  反正不管怎樣,黃帝族在當時,一定技術最先進,生產力最發達,綜合實力最強。於是五湖四海的大小部落和氏族紛紛側目。他們或者示好,或者結盟,或者投靠,這就是《史記》所謂「諸侯咸來賓從」。賓,就是歸順;從,就是服從;所謂諸侯,則是黃帝以外的各類族群。


  賓從的結果是出現了獨聯體。但不是「獨立國家聯合體」,而是「獨立部落聯合體」。黃帝,就是獨聯體的總舵主。


  黃帝時代的獨聯體,比炎帝時代的部落大,比堯舜時代的聯盟小,規模和性質則處於二者之間。如何處理關係,怎樣擺平江湖,當然是個問題。何況到了後期,包產到戶的小族群,慕名前來的新成員,都已經很多。這就得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弄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來。


  考驗政治智慧的時候到了,黃帝的手段又是什麼?

  氏與軒冕。[11]

  前面說過,姓別婚姻,氏別貴賤。別婚姻的辦法是同姓不婚,別貴賤的辦法則是軒冕有別。軒冕就是軒車和冠冕,這當然都是權貴們才能享用的東西。別軒冕,就是管理社會靠待遇。坐什麼車,駕什麼船,或者只能步行,有一定之規;穿什麼衣,戴什麼帽,或者只能光膀子,也有一定之規。而且,是什麼氏,就用什麼樣的軒冕。


  很清楚:軒冕是顯貴的Pass,正如圖騰是部落的Logo。


  何況做起來也不難。因為獨聯體的各分舵,原本就有自己的圖騰,比如熊、羆、貔、貅、虎。圖騰不同,軒冕當然有異。現在,只要按照各自的實力,分個三六九等,排個上下高低,再規定一下尊卑貴賤,就行。


  這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而且是更重大的發明。


  事實上,有了這樣一套遊戲規則,許多事情就有話好商量,不必動輒出手。而且,只要認同軒冕的安排,就都是「自己人」,是「黃帝族」,不用管原來是哪個族群。


  這叫什麼呢?


  這就叫「以利益均沾的合理分配贏得和平共處,用尊卑有序的文化符號實現身份認同」。


  對!以文化論族類,以待遇換和平。


  我們不知道,黃帝怎麼會想出這個辦法,莫非與性格有關?古人說,炎帝火德,黃帝土德,看來有點道理。以牛為圖騰的炎帝族可能比較暴烈,黃帝則比較厚道。厚道人有厚道人的想法,也有厚道人的辦法。厚道至極,便是智慧。


  因此,同樣比較厚道的周人便全盤繼承了這些智慧,創造了井田、宗法、封建和禮樂四大制度(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難怪周人堅持說自己是黃帝之後,而且姓姬了。看來,他們也確實一脈相承。


  歷史的背後,常常會有某些微妙之處。


  可惜,儘管黃帝因為發明軒冕而號稱軒轅,也儘管後世儒家一再宣稱「垂衣裳而天下治」,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也就在黃帝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個強勁的敵人來到了他的面前。這個敵人是那樣的英勇善戰,百折不撓,所向披靡,根本就不理睬什麼軒冕那一套。[12]

  黃帝不得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


  這個勁敵就是蚩尤。


  戰神蚩尤

  蚩尤最後還是戰敗了。


  戰敗的蚩尤,得到了勝利者最高的禮遇和最大的尊重。他被奉為戰神,號稱「兵主」,在封禪大典中,是繼「天主」和「地主」之後第三個被祭祀的神。他的形象被畫在了勝利者的軍旗上,讓黃帝麾下的將士備受鼓舞士氣高漲,令其他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聞風喪膽,知難而退,不戰而降。[13]

  這是怎樣的對手!

  這是怎樣的敵人!

  讓黃帝畏懼並敬重的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總酋長,九黎則可能是九個部落的聯合體。每個部落,又各有九個兄弟氏族,因此號稱八十一兄弟。這樣看,他們應該叫九黎族,不該叫蚩尤族。因為蚩和尤,都不是什麼好詞。[14]

  那麼,蚩尤的意思是什麼?

  不妨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它的本義。蚩,從蟲。蟲就是它,它就是蛇。蟲字上面那部分是止,即腳指頭。所以蚩就是「蛇咬腳」。尤則是錯咎、災難、罪過,比如「以儆效尤」;又引申為怨恨、歸咎、責怪,比如「怨天尤人」。[15]

  很清楚,蚩尤就是蛇災。


  九黎,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呢?也許意思是「蛇災地區的人」。這就正如義大利那位偉大的藝術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本名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意思是「來自芬奇」。


  當然,蚩尤也可能是敵人對九黎的稱呼。


  事實上,尤,有突出特異的意思,比如尤物。陳獨秀就說,尤物、狐媚、虎威,是同一類型。女人媚得像狐狸,就叫狐媚;男人凶得像老虎,就叫虎威。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推論,一個部落如果恐怖得有如蛇災,那就叫蚩尤。這就好比一個女人叫狐狸精,絕不可能是她的本名。[16]

  九黎被叫做蚩尤,大約也是因為既異類,又可怕。


  的確,在傳世的所有典籍中,蚩尤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他們獸身人言,吞沙食石,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遇到這樣的勁敵,誰不膽戰心驚?[17]

  直到勝利之後,炎黃還心有餘悸,又敬又畏。


  想那時黃帝一定十分頭疼。戰,輸贏難定且不說,就算贏了也有悖於自己的原則或標榜,勝之不武。不戰?由不得你。


  何況那時的中原大地上,還有一個「老牌帝國主義者」炎帝。他們經營了很久,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打個比方,黃帝好比二戰時的美國,炎帝好比英國,蚩尤好比德國。只不過,蚩尤並不是法西斯。


  顯然,禮讓是不行的,禮儀也是沒用的,管用的只有刀槍。


  炎、黃、蚩尤之間,必有一戰。


  這是遠古時期的「三國演義」,起因和過程卻是一筆狗肉賬。說法之一,是黃帝先與炎帝戰於阪泉,然後才與蚩尤戰於涿鹿。之二,是蚩尤先侵犯炎帝,炎帝求救於黃帝,二帝組成聯軍。之三,是蚩尤挑戰黃帝,黃帝應戰。之四,是炎黃共滅蚩尤后,又在阪泉三次大戰,再決雌雄。[18]

  四種說法,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戰爭的慘烈卻毋庸置疑,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非常規手段。據說,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大作風雨,黃帝則請出天女旱魃抗洪救災;蚩尤布下漫天大霧,黃帝則發明指南車突出重圍。還據說,黃帝能夠取勝,乃因九天玄女密授兵信神符。總之,巫術、科學、神話故事一個個輪番上陣,無所不用其極,只差細菌戰和原子彈。[19]

  想當時一定天昏地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就連天神地祇也要為之動容。難怪蚩尤死後,身上的木枷要化作楓林。每到秋天,便是漫山遍野的紅,如火,如焰。[20]

  那是血染的楓林。


  血楓林。


  風展龍旗如畫

  血楓林中升起的,是黃帝的戰車。


  戰車在天地之間巡航,下有騰蛇,上有鳳凰;後有鬼神,前有虎狼;拉套的驂是蛟龍,護駕的驂乘是畢方;而駕著警車開道的,竟是蚩尤。


  蚩尤不是死了嗎?怎麼又成了黃帝的馬前卒?

  這不奇怪。在遠古,族長與氏族,酋長與部落,都是同名的。比如伏羲族的氏族長都叫伏羲,炎黃兩族的酋長都叫炎黃,就像秦漢以後的天子都叫皇帝。秦始皇就說,自己是始皇帝,後面的叫二世、三世、四世,直至萬世。只不過,秦二世而亡。後來的皇帝,也不再叫二世三世。在位時叫皇帝,駕崩后給個謚號(比如文帝、武帝),再給個廟號(比如太祖、太宗),這才區別開來。


  可惜遠古沒這規矩。伏羲和炎黃,並不叫伏羲一世、伏羲二世、伏羲三世等等,也沒有廟號和謚號。再說我們也不清楚,九黎族酋長的本名是什麼,總不能叫「黎叔」吧?


  也只好還叫蚩尤。


  蚩尤也是有一世、二世、三世的。與黃帝作戰的,可能是其中某世。總之兵敗被殺的是前任,警車開道的則是繼任。據說,他還擔任了黃帝的總參謀長,為黃帝南征北戰。[21]

  至於其他余部,有的被黃帝收編,有的退回南方。直到西周,他們還被稱為黎民。[22]

  黎民也是先祖,絕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因此,華夏民族的始祖應該是三個代表:炎帝、黃帝和蚩尤,我們是炎黃和九黎的共同子孫。


  把他們統一起來的,是黃帝。


  事實上,黃帝成為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始祖,就因為他能不計前嫌,兼收並蓄,搞統一戰線。正是他,把普天之下的牛鬼蛇神都聯合起來,形成了起先稱為夏族,後來稱為華族,再後來稱為華夏之民族的胚胎。雖然這時,黃帝族還不能叫夏族,甚至不能叫民族,只能叫部族,或部族的雛形。


  黃帝的戰車上,一定飄揚著龍旗。


  似乎並無必要弄清,龍究竟是不是黃帝族的圖騰。沒錯,有熊氏怎麼也扯不到龍身上去,九黎族的圖騰反倒可能是龍蛇。如果黃帝竟能以戰敗者的圖騰為新複合圖騰的主體,那度量也真是大得驚人。


  其實,就連龍是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甚至是不是圖騰,都沒有必要較真。的確,龍的形象早已出現,比如五花八門的魚龍、蟠龍、鳥首龍、鱷魚龍、鹿首魚尾龍、豬首牛角龍。如此之多的龍紛紛出土,不會沒有原因。[23]

  但,彼龍未必是此龍。何況就算是,你也無法證明黃帝就一定不會古為今用,再借殼上市。比方說,蛇就原本只是生殖崇拜的象徵,後來不也變成了圖騰?因此,黃帝完全可能利用已有的龍或蚩尤的蛇,再造一條新龍。


  我們相信,他有這種智慧。


  更何況,一個民族總是需要凝聚力的。這就要有一個核心,一個儀式,一個象徵,一個可以在它上面寄託感情的對象。國旗、國徽、國歌的作用,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意義,就在於此。它們當然不是人類學意義上的圖騰,卻可以看作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廣義圖騰」,即象徵物或Logo,就像十字架、新月形和大衛星。


  龍,也如此。


  因此,無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換句話說,既然大多數華人都把自己看作龍的傳人,把龍看作族的圖騰,那又何不「權當他是」?

  實際上,關於黃帝族圖騰的說法如此之多,恰恰證明在黃帝時代的後期,已經有一個多部落的鬆散聯合體。其中有炎帝族,有黃帝族,有九黎族,還有東方的夷族、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蠻族、北方的狄族。他們的關係是若即若離的,有來有往,有戰有和,也有通商和通婚。


  部落聯盟的時代,即將到來。


  而且這個時代也有三個代表:堯、舜、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