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跋文

  漢武帝末年,由於連年征戰、窮奢極欲和嚴刑峻法,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土地流失嚴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的烽火四起。面對民怨,漢武帝想起秦亡於窮民起義的前車之鑒,下《輪台罪己詔》,懺悔半生所為。


  武帝死後,昭帝劉弗陵八歲登基,夙慧多智,果決善斷,數次下詔賑貸百姓,減免田租、口賦等賦稅,短短十三年時間,賦稅就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他減刑罰,赦天下,推行仁政。在他執政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國庫開始充裕,漢朝開始出現了中興穩定的局面。


  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史籍中記錄的自小身體健康、聰慧好動的昭帝,卻在二十一歲(有說二十二歲)的英年暴病而亡。劉弗陵,終其一生,未有妃嬪,未有寵幸宮女的記錄,也未有子嗣,只有一個小他六歲(或七歲)的皇後上官氏。劉弗陵死後,葬於平陵。


  昭帝駕崩后,其侄昌邑王劉賀被霍光擁立為帝。劉賀在即位的二十七天內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每日四十件,也就是劉賀不吃不睡,都得要幾乎每半個小時去做一件壞事。霍光以此為由廢劉賀,立劉詢。自此,另一位傳奇皇帝——劉詢,登上了歷史舞台。


  劉詢因為長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他體察民情,嚴格約束官吏,誅殺了不少位高權重的貪官污吏。他還屢次赦免賦稅,招撫流民,減輕刑罰;在農業生產等重大國策上,他繼續採用霍光的主張,令民富國強;而對周邊國家的政策上,劉詢則軟硬兼施,縱橫聯合,各個擊破。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劉詢派大軍進攻羌族,羌族各部落聯合,並向匈奴借兵,因地利之便,隱然佔據上風,正當漢朝軍隊形勢危急時,羌族爆發莫名的內亂,主戰的首領楊玉、猶非等人被殺,羌族大亂,最後降漢。西域各國,烏孫、車師、龜茲紛紛歸附。甘露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至五原塞上請求入漢朝稱臣,南匈奴成了漢朝的藩屬,隨同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的還有武帝時背叛漢朝、歸附匈奴的李陵後人(李陵乃飛將軍李廣之孫)。至此,宣帝劉詢得以完成武帝劉徹終其一生、傾舉國之力都未盡的功業——四夷臣服,天下歸順。


  宣帝劉詢有三位皇后:許平君、霍成君,以及史書未有名字記載的王皇后。史冊記載,許平君與劉詢感情深厚,有「故劍情深」的典故,死於產後大出血,霍光死後,卻又被查出是死於中毒;第二位皇后霍成君乃大將軍霍光之小女,霍光生前,霍成君和劉詢帝后恩愛,近乎專寵,可是一直不能有孕,霍光死後,霍成君被廢,劉詢命她遷去昭台宮,卻仍不滿意,又再度命她遷往更荒涼的雲林館,霍成君不堪羞辱,自盡而亡;而第三位皇后王氏,與其說是劉詢的妻子,不如說是太子劉奭的養母,劉詢命她照顧劉奭起居,卻從未親近過她,她也自然無所出,所以宣帝終其一生,只有劉奭一位嫡皇子,按照中國皇位的繼承製度,也就是說,除非劉奭死,否則其他皇子都沒有繼位資格。可矛盾的就是,劉詢雖對劉奭非同尋常的愛護,但父子關係並不融洽。史書記載中,劉奭「柔仁好儒」(在《雲中歌》中,劉奭是在太傅孟珏的刻意引導下,熟讀儒家典籍,崇尚儒術,再加上母親許平君的影響,以至秉性柔仁。)而劉詢卻推崇帝王霸權治國,所以幾乎在所有事情上,劉奭都與劉詢意見不合。劉詢數次大怒,有的怒火甚至被惜言如金的史官記錄入了史典,可劉詢依然將皇位傳給了劉奭。


  宣帝劉詢對待宗室親厚多恩,卻獨對昌邑王劉賀不喜,屢次下旨斥責他的言行,甚至最後下旨封他為「海昏侯」,昌邑王劉賀逆來順受,從無反抗,對「海昏侯」的封號也敬納。據史籍記載,劉賀喜行獵,身健康,最後卻無疾而終,年僅三十多歲。而廣陵王劉胥則恰恰相反,根據史冊記載,宣帝對其禮待厚賞,皇恩隆厚,可他依然對皇帝不滿,竟然倒行逆施,請巫婆詛咒宣帝早死。事情敗露后,劉胥畏罪自盡。他死後,劉詢將廣陵國廢除,不許劉胥的子孫繼承封地。直到元帝劉奭登基后,才復封劉胥的太子劉霸為廣陵王,歸還封地,以奉劉胥之祀。


  黃龍元年(公元前四十九年),宣帝劉詢去世,享年四十四歲,葬於杜陵。


  宣帝統治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書上評價這段時期是漢代歷史上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但宣帝的功績離不開昭帝為他打下的基礎,所以昭帝劉弗陵和宣帝劉詢的統治被並稱為「昭宣中興」。


  但是,宣帝的中興之後卻是重重隱患。由於宣帝任用宦官,元帝劉奭對宦官更是寵愛、信任非常,以致後來發生了重臣被宦官打死的慘劇。所有這些都埋下了日後宦官干政的隱患,宦官干政又直接滋生朝廷的黨派鬥爭,擾亂正常的朝務,漢朝最後亡於宦官亂政,可以說,是在劉詢手裡就埋下了源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