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工商興國
「大都督不是正在接納盜賊入蘭州定居嗎?其實,西寧地區也可以接納一些人口,還有甘肅,也可以適量增加一些人口!」
「嗯,是可以接納一些人口,但不能太多,否則就可能陷入糧食危機!」李自成點頭,在這個人力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青壯人口的確重要,耕種、修路、徵兵……哪一樣都離不開青壯,但需要循序漸進,必須考慮土地的承受能力,以及天命軍的糧食儲備。
「大都督是否有意在西面擴張土地?」
「西面都是山地,那是游牧民族的棲息地,就像北面的邊牆之外一樣,我暫時沒有興趣,也沒有擴張的實力……」
「大都督的目標,還是在東面?」
「如果向東擴張,就必須征服整個陝西,再利用潼關、黃河與朝廷對峙,但在固原,洪承疇有數十萬大軍,」李自成輕笑著搖頭,在郭世俊面前,有時他真的像一名學生,「朝廷的大軍隨時可能從京師過來,對付兩路大軍,我實在沒什麼信心!」
郭世俊道:「既然如此,大都督,不如暫時停止征伐,再緊守各處關隘,同時,積攢自己的的力量!」
「也只好如此了!」郭世俊的分析,讓李自成覺得,暫時的確不宜冒險,而且朝廷並沒有阻絕商道,正是穩定農業,發展商業的機會。
「那屬下要做些什麼?」
李自成需要郭世俊的地方很多,只有郭世俊的眼力和見識,才能代替他做一些事情,比如教育、工業、經濟學等等。
但郭世俊只是一人,不可能參與到所有的工作中去,就像他自己無法分身一樣,究竟哪一個才是最緊要的?
李自成思索片刻,終是道:「世俊,我已經整理出一套中小學教材,你先拿回去看看,仔細斟酌,有沒有需要增補的內容,儘快讓教材定型,好拿去印刷!」
新式教育雖然重要,但不是天命軍現階段的重點,而且天命都督府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推行義務教育,不過,西寧女校的學子們就要畢業了,她們畢業之後,至少在西寧府要開設一所小學,將新式教育延續下去。
只要教育不斷檔,將來再要大規模興辦學校,就會有足夠的人才。
「大都督現在就要大規模發展教育?」郭世俊知道李自成辦學的事,西寧除了女校,還有一所科技高等學校。
「大規模辦學不可能,現在只能算是點點星火吧!」
後世的郭世俊,就是教師出生,如果讓他從事教育,那是最好的選擇,不過,他也知道天命軍現在的財力狀況,想要大規模辦學,根本不可能,遂點點頭,「我先看看,能把教材充實一下,也是好的。」
送走郭世俊,李自成心中的躁動已經不見了,與郭世俊的一番話,讓他去除了心中隱隱的一絲孤獨感,原本的他,只有行動起來,才能忘記這種孤獨。
雖然何小米在一旁侍奉茶水,有些事情說得比較隱晦,但雙方都明白對方的意思,這一刻,郭世俊已經不再是他的老師,而是他的知己,他的同志。
來到這個世界上,天主賜給一個知己,已經足夠了!
接下來的日子,李自成忙於授課的同時,抽空召見了蒸餾酒、玻璃、香水三個廠子的廠長,告訴他們,工廠要走規範化的道路,不能總是依賴軍隊的協助。
廠內的技術人員、工人的酬勞要及時發放,賬務必須明白,做到日清月結,管理上也要上台階,必須按照規律辦事,不得隨意使用軍方的特權。
雖然李自成需要銀子,力求讓廠子的利潤最大化,但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要讓百姓受益,百姓手中有了閑錢,才會有購買力,反過來又可以促進本地工業產品的銷售。
儘管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必須一步步走下去。
李自成決定,逐步在西寧、蘭州兩地培育商品市場,減少對江南、京師的依賴。
他甚至希望,將手中的技術釋放出去,讓西寧的商人們參與發展工業,商人手中有錢,讓他們參與到「工商興國」的大計中,可以加快形成本地市場。
不過,想想還是放棄了,天命軍要走「工商興國」的路子不假,但現在的西寧和隴右,百姓極度貧瘠,才初步解決溫飽,手中根本沒有購買商品的閑錢,即便商人能製造出大量的商品,市場還在朝廷那邊,本地的百姓受惠有限。
如何才能加快工商業的發展?
李自成想起後世的鄧太宗,論發展經濟的才能,非鄧太宗莫屬!
後世的中央之國,在鄧太宗新政的指引下,經過短短數十年的發展、積累,一舉由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以中央之國改革之初的經濟基礎和人口數量,真是令舉世驚嘆。
雖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會帶來腐敗、墮落等問題,但那些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衍生品,幾乎不可避免。
詬病鄧太宗的人的確不少,但捫心自問,從公僕到富商,從演員到蓋帽,從教員到百姓,從手術刀到方向盤,有誰願意回到過去?
做人要誠實,可以橫向與發達國家比較,也要縱向與自己、與過去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沒有錯誤的新政,只有不徹底的改革!
李自成一直在探索鄧太宗的路子,除了政策對頭,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還需要兩個外部條件:一是充足的外來投資,二是比較成熟的外部市場。
用外部投資的錢,在國內興辦企業,生產的商品主要用於出口,雖然國內的工人只能賺到微博的利潤差,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不過數十年的時間,中央之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國家、個人都因此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天命軍的屬地上,李自成有工商興國的雄心,又能掌控天命都督府,內部支持沒有問題,關鍵是外部的兩個條件:資金與市場!
在可以遇見的未來,市場還是需要依靠大明,但也不能放棄古西域,多一條商道就多一分機會,也能加快一些速度。
資金問題,基本上就是死結,天命軍自身的造血功能遠遠不足。
李自成雖然有幾個廠子,但這些廠子的盈利,用於給將士們發放軍餉、賞銀,已經捉襟見肘,根本難以擴大再生產。
外部的投資更是零水準,大明的商人不會來到邊陲,交通不便不說,有誰願意將自己的銀子,投放於盜賊橫生的河西?
怎麼辦?
李自成將今生後世所有的可能性都想了一遍,還是沒有結果,即便歐洲的海商來到東方,也絕不會看中西寧、蘭州這種一隅之地。
想要銀子,還得自己弄。
好似這個時代,最賺錢的行當,就是海外貿易,可惜天命軍的屬地,完全是一片內陸,東南西北方向,都沒有直通大洋的水道,想要靠近大海,至少有數千里的距離,在這個時代,這樣的距離,基本上就是天塹。
李自成忽地想起「借雞生蛋」這個詞,長江不是直通大海嗎?天命軍的屬地,並不在長江的沿岸,可是四川就是一個跨江的省份!
巴蜀一定是他征服的一個目標,只是來早與來遲。
如果能佔據四川省,就可以沿著長江水道東行,進入大海,可惜,這樣的思路,未必行得通!
沿江東下,沿途都是大明的港口,萬一朝廷震怒於天命軍,在長江上設起關卡,西寧的商人豈不人財兩空?
不過,佔據長江的中上游,總會與大海沾上一些邊,總好過現在這樣受困!
李自成早就有過南下巴蜀的想法,但那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並沒有制定出詳細的計劃,如今天命軍的屬地,到處平穩,是該動動四川的主意了。
他閉目苦思,歷史上進軍四川,最早有記錄的便是大秦,大秦似乎是先拿下漢中,然後以漢中為跳板,一步步滲透入西川。
之後的大漢,高祖就是從四川成都起家的,然後逆襲了關中平原。
三國最是用武的時代,諸葛亮、姜維每次伐魏,都是從漢中起兵,而鄧艾、鍾會伐蜀,走的也是漢中的路子,看來漢中是進入四川的重要跳板。
蜀道艱難,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大唐的「詩仙」,更是用文筆詮釋了「蜀道難於上青天」!
無論是否伐蜀,何時伐蜀,蜀道必須弄清,最好有明確的行軍地圖,這個任務,只能交給吳二毛的無影門了。
李自成思索片刻,還是決定伐蜀,至少也要佔據蜀地的北大門——漢中。
至於用誰伐蜀,他最先想到的是宋文,卡當城一戰,宋文的忠心日月可表,但宋文部在卡當城一戰中,傷亡過半,雖然重新補充了士兵,但還需要長時間的休整。
宋文部經過卡當城的生死之戰,儘管將士們是重新組建,但老兵搭起的框架猶在,戰鬥力必然強悍,將他留在手中,可以增援固關。
伐蜀還是用秦大年的第三千戶吧,秦大年駐紮甘州的時間較長,一直沒有參加過惡戰,所部士兵缺乏真正的考驗。
明廷的強軍都在北地,用於對付北方的游牧部落,成都相對封閉的地形,戰亂不多,士兵的戰鬥力也不會強到哪兒去,正好讓秦大年部練練兵!
秦大年部也在操訓,還需要等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