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搬家
第110章 搬家
統曰:「蓋因大江之中,潮升潮落,風浪不息;中原之人,不慣乘舟,致使生患。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答,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若乘此舟,任隨風浪,潮水上下,有何俱哉?」操下席而謝曰:「非先生良謀,安能破吳耶!」
統曰:「愚之淺見,丞相自裁之。」操即時傳令,喚中軍鐵匠連夜打造連環鐵扣,鎖住船隻。
……
清風十分自得的躺在竹子做的床椅上講著前世《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一手拿著酒葫蘆,時不時的喝上一口,一手拿著用家禽羽毛做的扇子,在那裡搖著。
陳友諒坐在旁邊十分認真的聽著,聽到龐統獻上的鐵鎖連舟之計,眼中閃過驚喜的神色,說道:「這辦法好呀,這樣曹操的水軍可就天下無敵了,這龐統不是來詐降的嗎?怎麼會給曹操出這麼好的主意?」
清風撇了一眼陳友諒說道:「那周瑜用火攻怎麼辦呢?」
陳友諒想都沒想就說道:「這是在水中打仗,周圍都是水,還怕對方放火?用水澆了不就可以了嗎?」
清風又撇了一眼陳友諒說道:「對方要是用投石機投放火油呢?要是用火箭燒你船帆呢?要是派水鬼鑿穿其中一艘船呢?你把所有的船都連起來了,我只要打沉你一艘船,伱所有的船是不是就都不能動了。」
陳友諒撓了撓頭說道:「這……,那該怎麼辦呢?」
清風翻了個白眼,說道:「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去!找個涼快的地方自己琢磨去,《武穆遺書》你也看了差不多三個月了,這點小事都想不明白嗎?」
陳友諒現在也加入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古墓大家庭了,自從成昆把他扔在了古墓之後,陳友諒也就理所應當的和成昆恩斷義絕了。
成昆來古墓的真實目的,陳友諒也不是太清楚,陳友諒是因為去少林寺拜師學藝,被成昆看中才收入門下的,距今還不到半年,所以對他這個師父也不是很熟。
至於小娥,陳友諒在小娥的門前跪了三天三夜,在楊依依和清風幫忙勸說下,小娥心一軟也就原諒他了,現在兩個人又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恨不得天天粘在一起,要不是有楊依依看著,估計小人都造出來了。
楊依依對陳友諒考察了一段時間,發覺他真的十分熱衷於抗元大業,也算是一個青年才俊,於就把《武穆遺書》和全真派的一些功法傳授給了他。
一是希望陳友諒能和小娥雙劍合璧永不分離,二是希望陳友諒真的可以學有所成,復我華夏文明。
陳友諒自從得了《武穆遺書》那可真是手不釋卷,天天研讀,跟楊依依和小娥信心滿滿的保證,等時機一到,定然可以恢復漢室江山!
清風最見不得陳友諒這種小人得志的樣子,現在他每天都以打擊陳友諒為樂。不管陳友諒說出什麼觀點,清風總能找出一個角度來駁斥他,將他辯駁的啞口無言。
看著自己的愛郎吃癟,這讓小娥對清風很是不滿,卻又不知道如何幫助陳友諒,所以每天都不給清風好臉色看。
楊依依有時候卻也會參與進來,一會兒幫清風對付陳友諒,一會兒幫陳友諒對付清風,樂此不彼。
陳友諒卻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氣餒,越挫越勇。經過三個多月的磨練,清風有時在駁斥他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些吃力了。
清風看著委委屈屈走開的陳友諒,在床椅上翻了個身,看見半山腰刻著的那兩個大字,心中無奈的想到:這種無聊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不錯,清風他們真的搬家了,楊依依在經過了成昆的事件之後,知道了己方的實力實在是太弱小了,這一次全憑成昆的大意和對古墓的不了解才能涉險過關。但是下次呢?下下次呢?
清風說的對,這成昆用毒失敗了,下次來的時候如果用水淹呢?用火燒呢?用人海戰術呢?或者把所有的洞口都堵住,困死自己呢?我們能僥倖贏幾次呢?
誰知道那顆蜂蛹零食能把成昆騙多久呢?
於是,在成昆走的第二天,楊依依主動提出了搬家的要求,這讓清風十分的欣慰。
至於古墓里的石刻功法,楊依依聽從清風的建議全部用泥糊上,然後又種上了一些綠植偽裝了起來,那些房間現在看上去和其他不住人的房間已經沒什麼兩樣了。
當然為了以防萬一,楊依依和清風等人,還做了一些其他的保險措施,比如將功法的一些關鍵語句或者圖形抹掉,刻在了其他房間,而正確的閱讀順序,只有楊依依才知道……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眾人便封了古墓的入口,離開了終南山。
當然他們四人也沒有去什麼村莊城鎮生活,而是來到了另一座山峰居住,襄陽城旁的劍魔獨孤求敗的隱居之處,劍冢。
……沒想到這劍冢也成了古墓派的產業之一,所謂狡兔三窟,不外如是。……
這座劍冢和楊過來的時候已經大不一樣,在南宋末年的時候,這裡被郭靖徵用,乃是襄陽守軍製作兵器的地方,也是倚天劍與屠龍刀鑄造之所。
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殘破的兵器,散落在地上。
當然,也有一些戰死的江湖人士,他們的親人為了紀念他們,將他們的兵器留在了「劍冢」二字之下,這種儀式被後來被武林人士的看作了無上榮耀,盛行一時。
清風特意的爬上去觀摩了一下,發現居然還有幾把兵器完好無損,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迹令人嘖嘖稱奇。
後來襄陽城被攻破之後,這裡就又被廢棄了,甚至於這裡的特產菩斯曲蛇,也因為有助於提升內力,早就被襄陽附近的江湖人士,捕殺殆盡,絕跡六十餘年了。於是劍冢再一次成為了人煙罕至地方。
清風初來此地時,看著石壁上的「劍冢」二字,不禁感慨道:不論是何等的人物,在時間洗禮下,都會成為一堆枯骨,就連眼前的劍冢,上面的字跡,都在逐漸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