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後記

  那些曾經過往,以及寫作這件事


  1

  曾幾何時,我是那麼依賴於文字表達,總覺得內心有千千萬萬想說的東西,通過文字,通過寫作,只要想寫,就能寫出來,並且一定可以表達到位,感動自己的同時還能打動別人。是的,在當時的我的眼中,再也沒有比文字更美好和強大的力量,因為可以寫作,即使生活貧瘠到一無所有,也會感覺自己富有得像一位真正的國王。


  可不知從何時起,我變得那麼害怕寫作,雖然還有表達的慾望,但卻有心無力,總覺得寫不出來,寫出來也不夠好,打動不了別人,甚至無法感動自己,還不如不寫,至少還多個念想。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距離,時間的殘忍吧,從少年到青年到現在臨近中年,十餘年時間彈指間已經過去。


  2

  具體來說,我從1998年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小說,2001年開始有目的地創作小說,關於文字最美好的紀念也都停留在那些年。時至今日,我依然懷念我的大學時代,懷念那些在圖書館美美地借出新一期《萌芽》,然後如饑似渴地閱讀上面的文字的日子。當一個人的青春期遇見一座城市和一個時代的變革期,由此產生的情緒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總之,當時的《萌芽》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才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去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


  當然還有「新概念」作文大賽,第一屆已是傳奇,一等獎獲得者的故事被我們傳誦,我一遍遍地將宋靜茹的《孩子》高聲朗誦,我為甘世佳的《十七歲開始蒼老》而憂愁不已,還有周嘉寧、蘇德,她們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女孩,那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給她們打電話,像個真正的白痴一樣不停地說:好喜歡,好喜歡你們的文字哦。


  至於韓寒,那絕對是一顆遙不可及的星,遙遠到連傳說都沒留下幾句。


  當然也還有「榕樹下」,關於這個文學網站,可以寫的回憶就更多更多了,在那裡我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我們一起寫下了更多的文字,也分享了更多的友情,留下了更多的美好回憶。


  那幾年,留下的除了美好的回憶,更多的是感激,感激在我生命里出現的那些人,經歷的那些事,這份感激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薄,只會更加濃烈。


  因為那樣相對單純的歲月,那樣志趣相投的朋友,那樣純粹投入地寫作,都再也回不來了。


  3

  2005年,我開始從事圖書出版工作,有了之前幾年在廣告營銷行業的打拚,我的出版事業做起來格外順利。六年來我的進步很大,也出版了一些叫好叫座的好書,我想出版將會是我這輩子一直主做的事業,我那麼地熱愛圖書出版,成為一名傑出的出版人是我矢志不渝的目標。


  這幾年我將所有心血都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之上,很少寫作,原因開頭已經陳述,但我始終明了寫作將永遠暗涌於我的內心深處,沉澱之後就是新的爆發,而這一次將更猛烈,也更強大,我可以寫出更豐富更精彩的故事,也可以寫出更加動人的道理,因為我已經有了更多的人生體味,和更為明確的價值觀。


  寫作是私人的事,但寫作絕對不能只為了自己,做出版這幾年,我們習慣給不同作者打上不同的標籤,那我的標籤是什麼呢?我是為了哪個群體而寫,想表達怎樣的理念呢?我冷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給出了清晰的回答:我要做80后草根代言人,我的作品要緊緊圍繞這個群體來表達,和他們一起成長,因為我就是其中一分子,更因為,我們的真實生活現狀目前還極度缺乏真實的表達,有太多文字在歌頌風花雪月,在掩飾,在逃避,我們需要文字的美好,但更需要文字的真實。


  是的,此刻的我已經無比明確這樣的創作目標。這顯然是我創作的全新階段,也將是最美好、最有力量的階段。


  4

  這些日子,網路上最熱鬧的事莫過於韓方之爭,看了雙方的很多發言,也有想過去表達,聲援誰誰,抨擊誰誰,最終還是保持緘默,因為擔心自己知道的其實也算膚淺。只不過看到方質疑《三重門》非韓寒所寫,還是覺得方太過荒唐,文學創作焉能從邏輯上分析誰能不能寫出,應該是誰寫而不可能是誰寫?得看內容,《三重門》講述了一個高中生的成長和情感故事,顯然就是韓寒曾經經歷的生活,而且行文表達整體還算青澀稚嫩,去質疑這部作品顯然是可笑至極。不只韓寒,幾乎所有我認識的青春作家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都是他們的「自傳」,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因為這樣的故事最容易寫,內心深處也最願意表達。


  我也不例外。2004年,在創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說和散文後,我開始撰寫第一部長篇小說《那時年少》,將自己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經歷,還有大學畢業前後幾年的時光用文字認真記錄了下來。這部小說雖然缺點甚多,但因為情感真摯,情緒飽滿,加上內容獨特,一直在我內心深處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5

  只是一名寫作者不可能永遠去寫自己的生活,小說畢竟是一門虛構的藝術,創作真正的快感在於創造,而長篇小說的創造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作,飽滿的情緒只是一個基礎,人物塑造、情節架構、表達方式等都對寫作者構成極大的挑戰,克服這些挑戰再去創作,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快感。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價值觀的體現,沒錯,價值觀是小說的靈魂,很難想象,一部沒有價值觀的小說可以廣為流傳。打動人不是什麼難事,狗血情節永遠有人消費,但唯獨價值觀才是刻在讀者內心的烙印,因為我們活著,其實就是在找尋一個信仰,而文學的信仰就是其價值觀。


  這些道理,我是隨著生活經歷的增加,逐一體悟感知的,並且無論是面對生活還是創作,都變得慎重起來,少年輕狂有其美麗,中年老成也有其風景,且行且悟,且悟且珍惜。


  不管如何,我開始從更深層次去領悟創作,並且享受不一樣的創作快感,排兵布陣是其表,佈道而講是內核,我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都化入筆下的故事,讓那些人物去上演他們自己的悲歡離合。


  《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的產物,也是我自己最為滿意的一部作品。


  6

  《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講述了以蘇楊為首的幾位大學生畢業前後的故事,有愛情,有友情,有挫折,有奮鬥,更有成長。書中的幾位人物代表著各個類型的大學生,他們的故事也大體反映了現在草根畢業生的幾種人生軌跡,


  只是更為戲劇化。


  然而這些還只是表象。


  還是得回到價值觀上,從書名來看,似乎比較悲觀,然而這也正是現實寫照,除了吸引眼球,小說真正想表達的還是:奮鬥改變命運。沒錯,這才是我想通過這部小說最想表達的觀念。在這個悲催的年代,在殘酷的現實世界里,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一名草根80后,你可以什麼都沒有,沒有技術經驗,沒有家庭背景,沒有原始資金,沒有相貌美色,沒有巧舌如簧,沒有人脈氣場,哪怕你真的是一無所有,但只要有一顆奮鬥的心,並且真的能持之以恆為夢想而奮鬥,你就一定會有成功的明天。


  我不認為這是虛空的說教,因為我就是這麼成長起來的。十年前我大學畢業,傻小子一個走進社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真的一無所有,幾年大學所學的專業技能壓根兒無法支撐我的生活,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所幸對成功的追求一直沒有懈怠,一步一個腳印,奮鬥至今,雖然生活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卻依然不敢放棄努力,只為了更燦爛的未來。


  因此,如果這部作品可以讓一些讀者朋友在看完之後獲得一些信心,擁有一些奮鬥的動力,那麼作為作者,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當然小說里也不是沒有悲觀的色彩,其中的愛情挺讓人絕望,不管你愛或不愛,真情還是假意,最終的結果似乎都一樣,那就是分離。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知道,對於愛情的悲觀和絕望,這麼多年,一如既往。


  一草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