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吳國遭災 楚國進兵(1)
第二十四章 吳國遭災 楚國進兵
公元前508年,闔閭六年,吳國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自然災害。夏天暴雨成災,太湖區域江河無不泛濫,房屋村舍被毀,庄禾田園被淹,人畜溺死者不計其數。秋季蝗蟲為害,僅余的稻穀為其所食,這一年的糧食收穫微乎其微。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飢餓嚴重地威脅著吳國人民,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戰爭更為殘酷。怎樣度過災荒?天下諸侯會不會趁火打劫?強楚會不會乘虛而入?敝楚、誤楚的方略要不要繼續實施?全面伐楚還有沒有指望?如此等等,這是擺在吳廷君臣面前的嚴酷現實。
吳王闔閭畢竟是個有作為的君王,身邊又有孫子、伍子胥、夫概等賢臣相佐,君臣一心,上下一體,共渡難關。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抗災救災,恢復生產,力爭頭不低,腰不彎,腿不顫,使強楚和天下諸侯不敢覬覦,莫能有非分之想。闔閭首先大幅度壓縮宮廷開支,裁減無用人員,諸如宮娥、舞女、樂隊、內侍、在宮內吃閑飯的皇親國戚之類,先後被一批批趕出宮去。緊縮奢侈用品,限制衣食住行,自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吃什麼樣的飯,穿怎樣的衣,住怎樣的房,乘怎樣的車等,都有嚴格規定。標準較災前一落千丈,俸祿縮減一半以上,只是保證不致凍餒而死罷了。吳國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太湖區域素有糧倉之稱,數年來一直風調雨順,自懲治腐敗以來,極少浪費,因而國庫存儲糧豐富,闔閭頒旨全國各地,在精確統計、精打細算的基礎上,迅速開倉賑民。各地都有些財主富戶,他們所儲糧食的數量很大,有些甚至不亞於地方上的國庫。這樣的糧倉像夜空的漫天星斗,村村寨寨,比比皆是。闔閭下令,這些大大小小的糧倉,一律收歸國有,統一賑濟災民,有敢抗拒不從者,嚴懲不貸!這樣以來,全國上下,在節衣縮食的原則下,基本上可以蔽體果腹,再有欠缺,盡出國庫之錢財,到友好鄰邦去購買糧食和布匹。三年內不興土木,公家的房屋可讓給百姓居住。雖然如此,但不減少軍費開支,孫子強調,各級軍官、將領,包括他自己在內,縮減俸祿以後,要與士卒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同生死,共命運,不得有任何特殊。在這官兵三同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事情。
張相吉是某部的一位下級軍官,大約相當於現在軍隊中的連長。一天亥牌時分,張相吉起夜小解,發現室內少了一位名喚趙阿東的戰士。開始,他還認為趙阿東正壞肚子跑廁所呢,可是待他從廁所歸來,仍不見趙阿東的影子,不禁有些著急起來。深更半夜的,他不忍心驚動酣睡的戰友們,躡手躡腳地回到鋪位上,默默地等候了一刻,再也耐不住了,將大家從睡夢中喚醒,詢問趙阿東的去向,戰友們一律搖頭不知。一位平時跟趙阿東最要好的戰士說,三天前有一位同鄉來找過他,從此他便精神萎靡,寡言少語,悶悶不樂,晶瑩的淚珠常在眼圈裡轉悠,問他為何傷心,他也不肯告訴。既然大家全都茫無所知,只好暫且安歇,待天明后再設法尋找。張相吉躺下,如卧針氈,翻來覆去,難以成眠。與其躺著受罪,不如索性起來,到外邊去找找,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許由於連年征戰,目睹戰友們一個個倒下離去的緣故,每當這種時候,張相吉總是往壞處想的時候多,他的腦海里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浮現出一種不祥的預感,而不久這預感便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他想,三天前來找趙阿東的那位同鄉,準是給他帶來了出人意料的不幸消息,因而才使他淚珠晶瑩,失魂落魄。他真擔心趙阿東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會有什麼三長兩短。他這樣想著,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彎彎街巷,茫茫夜色,張相吉漫無目標地尋覓,尋覓,彷彿那微弱的星光便是一線希望,要在它的輝映下尋得蛛絲馬跡。突然,他發現前邊不遠處一所低矮的房子里正亮著熒熒燈光,莫非趙阿東正在那裡?他心頭一閃,來不及細想,不顧腳下坑坑窪窪,幾次險些摔倒,大步流星地奔向那線並不明亮的希望之光……
張相吉闖入磨房時,趙阿東正坐於木墩之上,以磨盤為几案,兩肘支撐在磨盤上,雙手托著嫩腮,淚水撲簌簌地滾落,打濕了面前的帛稿,帛稿旁是一盞菜油燈,燈光如豆,熒熒閃爍,苟延殘喘,映照著趙阿東那滿是淚痕、悲哀孤寂、顯得是那樣灰暗慘白的臉。忽聽有人走來,趙阿東急忙欲將帛稿收起,掩藏袖中,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他抬頭瞥見來者正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默默地站起身來,垂手立正,低頭斂聲,不知該如何是好。張相吉並不責怪什麼,態度和藹地指指帛稿問:「這是什麼?我可看看嗎?」
趙阿東點點頭表示同意,依然默不著聲,像個犯了錯誤的孩子站在父母面前,等待著嚴厲的懲罰。
張相吉拿起帛稿,伏到油燈下去仔細閱讀,讀著讀著,不禁黯然淚下。果不出那位戰士所料,這帛稿正是三天前趙阿東的同鄉給他帶來的家信。信中說,阿東的祖父母被夏天的那場洪水雙雙奪去了生命,前不久,他的母親又一命歸陰,如今父親正病得卧床不起,想念兒子,希望阿東儘快回家一趟,以便離世前能夠見到兒子一面,他有許多話要對兒子說,身後的事需向兒子交代。這是怎樣的家書呀,真乃字字血,聲聲淚,像一座泰山,壓在這位年僅十八歲的小戰士頭上,怎不使他六神無主,魂魄出竅呢?他真想插翅飛回家鄉,來到垂危的父親身邊,喂飯喂水,煎湯熬藥,以盡人子之孝。然而,不久即將全面伐楚,自己怎麼能在這種時候離去呢?他很想寫一封書信讓來人帶回家去,解釋不能回家、難以滿足父親這一起碼要求的原因,父親素來通情達理,相信他老人家是會理解和原諒兒子的,因為自古忠孝難以兩全呀。他向老鄉借了一盞油燈,偷偷來到這間磨房,苦苦坐了半夜,燈油即將熬干,卻連一個字也未寫成……
聽了趙阿東這飽含辛酸和淚水的介紹,張相吉唏噓再三,感嘆不已,這是怎樣可愛的戰士啊!回想三個月前,就是這位十八歲的小戰士,駕著一隻木帆船,在茫茫黃湯中奔波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數以百計的被洪水圍困的災民,其中有嗷嗷待哺的嬰兒,也有七老八十的長者,最後昏倒在木船上。誰能想到,就在趙阿東奮力搶救那些素不相識的老人的時候,他的爺爺奶奶竟被洪水所吞噬,這又是怎樣無私的戰士啊!
張相吉沒有慷慨激昂地大發感慨,而是將他帶回了宿舍,再次將沉睡的戰士們喚醒,連夜舉行會議。會上張相吉宣讀了趙阿東的家信,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感動得士卒們無不熱淚盈眶。張相吉帶頭慷慨解囊,戰士們紛紛捐資,眾人拾柴火焰高,雖在大災之年,軍餉壓縮,但仍湊了數額可觀的錢財,讓趙阿東帶回家去,探望掙扎於死亡線上的父親,趙阿東被感動得涕淚交流,磕頭致破。
張相吉,一個基層軍官,無權准假讓戰士回家探親,逐級請示,直請示到孫子那兒,不僅慨然批准,而且通報全軍,表彰趙阿東的美麗靈魂,英雄事迹,和張相吉關心戰士、善解人意的做法。不久,這件事便在軍旅中傳得沸沸揚揚,戰士深受鼓舞,對各級軍官均有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