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孫子傳> 第29章 渤海泛舟 蒙山求學(3)

第29章 渤海泛舟 蒙山求學(3)

  田武正在冥思遐想,突然有人驚呼:「快看,前邊那些島嶼不見了!」


  大家順呼者手指的方向望去,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水天相接處呈現出一座規模巨大的古城。宮殿巍峨,屋舍儼然,寶塔高聳,街市寬闊。街市上遊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一會兒,城市變成了重巒疊嶂,群峰突兀,逶迤綿亘,莽莽蒼蒼,不見端崖。山下彷彿就是大海,大海的岸邊隱約現出一帶漁村。漸漸的,山巒暗淡下來,轉眼間,天青海碧,什麼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重現出來。


  有一位與田書的年齡相仿的老船夫說,那不是碣石山,而是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萊,山上居住的全是神仙,他們食島上的靈芝仙草,故能長生不老,有的活到萬歲以上。老船夫說,他師傅行船來到這裡,就曾見眾神諸仙赴島聚會,有的雲中來,有的霧中去,有的乘龍,有的跨鳳,威風極了。


  聽了老船夫的講解,小田武十分著迷,逼著爺爺啟錨東渡,去遊覽那神秘的蓬萊仙島。田書執意不肯,並非因仙島可望不可及,而是因為這揚帆遠航,邀游滄海,像前次游嶧山,登泰山一樣,目的在於對田武進行教育。既是教育,就要留有餘地,不可淋漓盡致。猶如教嬰兒走路,先扶著他走,再領著他走,后看著他走,鼓勵其不畏艱險,不怕跌跤,勇敢前進。孩子行路,哪能總由長者帶領前進,而是要在師長的啟發誘導下,自己去尋覓,去求索,去闖蕩。攀登是這樣,邀游也是這樣,人生的道路更是如此……


  涉洋歸來,一連數日,小田武不飲不食,夜不安寢。輾轉反側,田書還以為因未帶其去游碣石山而鬧情緒呢,正盤算著怎樣勸解。忽一日,小田武手持竹簡,興高采烈地跑來找爺爺。原來他新寫了一首詩,抒發其跨山涉水的感受,並言其雄心壯志。那詩寫道:

  昊天無梯兮雲霧可攀,


  厚土無路兮荊棘能踐。


  渡汪洋兮心胸廣,

  登泰山兮意志堅。


  征途漫漫兮何所懼,

  困難重重兮只能閑!


  仿春風之熏熏兮大地綠,


  效日月之融融兮萬物暖。


  讀了小田武的新作,爺爺興奮激動得老淚橫流,手舞足蹈。多麼聰明的孩子啊,沒有辜負他的良苦用心……


  不久,田書因操練軍隊和將率部遠征,不便將田武留在身邊;古先賢聖哲亦「易子而教」,所以便將田武託付給密友王栩進行教育。王栩者,乃蒙山之道長也,受異人所教,演先天之數,觀日月風雲,操兵家之長。在一次戰爭中,田書曾救過王栩的性命,二人遂成刎頸之交。田書拜託王栩教育孫子,自然是以學兵為主,對於道家和陰陽家,田書並無濃厚的興緻。


  蒙山系泰山余脈,主要是由變質岩、混合岩和花崗岩構成,峰巒嵯峨峻拔,岩崢嶸,谷幽壑深,壁立千仞,擎天捧日。遍山皆林木,荒草塞其間,上不見天日,密不透縫隙,狼突豺奔,虎嘯猿啼,日燦燦而陰晦,月皎皎而翳蔽,天不寒而慄,地不雨而濕。自蒙山向南,峰迴路轉,彎彎曲曲,行十里許有一峽谷,深邃幽冥,如穴似淵,嘩啦啦澗水奔淌,陰森森寒氣逼人。谷底由一天衣無縫的青石板築成,石板成四十五度斜坡,水流石上,常年奔瀉如箭。谷深蔽日,不見陽光,積年累月,水淌處生出了綠色的苔蘚,光滑如冰,人獸踏上去,哧溜一個腚蹲,臀尖著苔,雙手按石,既倒之後,休想再爬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疾向下滑去,滑約三五里,是一懸崖峭壁,高可百丈。下臨龍潭,其深莫測,水色深藍墨綠,旋轉洶湧,便是鋼打鐵鑄的,也要化為齏粉,或隨波逐流而去,或填塞魚鱉轆轆飢腸。自古以來,有多少進山打柴、狩獵及採藥者,見澗水不深,欲橫穿過去,結果全都葬身龍潭,無一倖免。便是那善攀援的山羊、猿猴之類,每年摔死者也不計其數,故下游常可拾到死獸。再者,這裡千迴百轉,溝壑縱橫,河穿水插,蒼松遮天,翠柏蔽日,蒿萊障目,日出西方,月落東方,入此谷而不迷途者,百不及一。既迷路途,周旋奔波數日後,或飢餓而死,或為禽獸所食。這樣以來,屈死的冤魂何止萬千夜間鬼火點點,雨晝鬼聲啁啁,故人喚鬼谷澗。


  鬼谷澗對面向陽的山坡上,茂林修竹之中,掩映著一處幽靜別緻的院落,院不過五丈,房只有三間,這便是凌雲觀,王栩師父修行於此觀,偶爾收一二弟子,傳授所學,田武便是為數不多中的一個。


  王栩年高八旬,身長丈二,背不駝,腰不彎,耳不聾,眼不花,鶴髮童顏,須髯垂胸,飄飄如銀。他博學多能,通天徹地,人不能及。最精通的學問有四門:一是數學與天文,日月星辰,風霜雨雪,四時變化,俱在掌握之中,占往察來,靈驗若神;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博聞強記,審時度勢,能言善辯,三寸不爛之舌,勝似百萬雄兵;四是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卻病延年等,無所不曉,無所不能。雖然如此,但他性格內向,素來默默無聞,從不輕易表現自己,直似一個庸夫俗子。他每日耕種五穀,植些菜蔬,飼養六畜,自食其力,生活倒也安閑自在。足食之外,他還採葯製藥,到谷外去換些布匹、農具和什物,以供生活所必須。雖是道觀,卻從無香火,更不出山化緣,宣傳自己的道學主張,不過是隱居幽谷,以避亂世罷了。偶然入市,為生計所迫,替人占卜,所言吉凶禍福,應驗如神。漸漸有人慕學其術,先生不似儒家大師那樣,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而是審慎以擇,視求學者的資性,適合學哪一門學問,便以其術授之,一來造就些人才,為天下所用;二來略有精神寄託,解除孤寂之苦,以利身心健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