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宮闕山陵崩 上
雖然事後太子妃、太孫妃知道朱瞻基在孫清揚月子里留宿的事情,都勸誡了幾句,朱瞻基應承就是那兩日而已,但大家對這事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畢竟這事雖然不合規矩,但端本宮裡,皇太孫說了算,太子妃也知道孫清揚平日里並非媚主惑上之人,太孫妃儘管有些心緒不寧,卻也不好把朱瞻基強留下的事情怪罪到貴嬪身上,這事,也就揭過去了。
轉眼間,小郡主瑾瑜的滿月過了,百天即滿,日子已經到了永樂二十二年的六月。
北征的永樂帝已經先敗兀良哈三衛,再敗韃靼大軍,平安抵達了大寧。
大寧,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的封地,寧王朱權自幼聰明好學。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權15歲時,明太祖為防禦蒙古,封他就藩於大寧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制沿邊兵馬,稱寧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起兵前,他曾到達大寧脅迫寧王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金陵后,與他分天下而治。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進軍金陵,奪取政權登基為帝,年號永樂。即們后,卻隻字不提分治天下之事,后借口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驕恣妄為,將其封地改為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當時,寧王朱權年僅25歲。
遭此骨肉相殘的巨創深痛,寧王心灰意懶,韜光養晦,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游娛、著述、釋道,他多才多藝,對經史子集、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均有涉獵,且戲曲、歷史方面的著述頗豐,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
寧王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所製作的「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
他耽樂清虛,悉心茶道,曾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茶譜》。
儘管寧王朱權如此孝友謙恭,樂道好文,循理守法,但永樂帝對他卻頗多忌憚,甚至多年不許他入皇城。
如今,寧王已近五十,而永樂帝早過了花甲之年,在大寧的行宮,從前寧王的王府里,永樂帝想起前事,想到喃喃自語,「十七弟,莫怪你四哥,國無二君,天無二主,其實,在這個位置上,朕何嘗有一日歡愉?倒不及你寄情山水,琴茶之道,來得逍遙自在……」
「朕不願負天下,只好負你,十七弟,但願你能明白四哥的苦心,明白四哥的不得已,原諒朕的背信棄義。」
「咳,咳——」七月炎炎,即使是夜裡,也仍然酷熱難擋,渾身發冷的永樂帝卻裹了裹厚厚的棉被,待這一陣狂咳過去之後,他開口道:「速召文淵閣學士金幼孜前來。」
這一晚,永樂帝允准了金幼孜之前請求班師回朝之建議,畢竟,自從六月中行軍至答藍木納兒河,慣會逃跑的阿魯台就領著敵軍消失不見,明軍這邊也是兵士疲憊,人馬勞頓,自己的身體已是一日不如一日。
回師途中,永樂帝又將還京后將軍國大事盡數交付太子,自己要當個閑散太上皇的想法,與他最信任的英國公張輔,首輔楊榮,文淵閣學士金幼孜商議,欣欣然安排著以後的快樂閑散生活。
然而,他終究沒有等到那一天,沒有可能像他內心深處所羨慕的寧王那樣,過一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時,永樂帝病逝,時年六十五歲,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朱高熾,喪禮一如太祖高皇帝舊制。
一方面楊榮帶著人急馳回京訃告,另一方面,英國公張輔、金幼孜與永樂帝身邊的大內待馬云為穩定軍心,密不發喪,每日晉見、進食一如常儀,只是一切詔令,皆出自金幼孜之手,一路護喪歸京,共計七日密不透風,直到皇太孫朱瞻基聞訊從京中趕來,才敢將永樂帝崩逝的消息宣告天下。
這七日里,金幼孜每天都過得提心弔膽,但凡被人提前知曉一點永樂帝已經山陵崩的消息,後果就不堪設想。
幸好,有了上一次永樂帝詐死的事情,雖然有七日未見永樂帝露面,得知消息的人,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而楊榮一行人,也就順利的到達京師,將消息報知了太子朱高熾。
「太子殿下,萬歲爺駕崩……崩於大寧!」
當聽到風塵僕僕、形容憔悴的楊榮嘴巴里說出這句話時,剎那間,偌大的文華殿中一片靜寂,太子朱高熾只覺得腦袋轟然一聲巨響,像是有碎片從頭腦里炸開,炸的他神昏智迷,五內俱焚。
他的父皇龍馭賓天了?他敬之、畏之,憎他,疑他的父皇,有時他甚至在心裡暗暗盼著崩逝的父皇,真的駕崩了?
在最初的驚,甚至有點喜的如釋重負過去之後,太子心裡的悲傷如潮水湧出,儘管,這麼些年他過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永樂帝真的崩逝了,他仍然傷心欲絕。
十七年前,他失去了疼愛、寵溺自己的母后,十七年後,他失去了英勇神武的父皇,父皇在最後的日子裡,還惦記著為自己這個不善兵武的兒子,掃平戰事。
這麼些年,父皇對自己的厭憎,何嘗不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聽到楊榮泣不成聲念出的天子遺詔,一直流淚不止的朱高熾只覺著身子一重,前傾的身子一下子失去了平衡,若非跟前的內侍眼疾手快扶住了他,他險些就要跌倒在地。
「來人,速去宣皇太孫!」
聽完遺詔,朱高熾嘴裡迸出了這幾個字。看到內侍急奔而去的身影,他深拜在地痛哭失聲,「父皇,父皇——」
他這帶頭一哭,文華殿里本來就伏跪在地的所有人都號啕大哭起來,此起彼伏的哭聲在殿中縈繞盤旋,傳到了殿外,傳到了內宮,也傳到了端本宮裡。
伴著哭聲音,朱瞻基匆匆趕了過來,由於走得太快,進大殿的時候他竟然險些被高高的門檻絆倒,而當看到文華殿里哭成一處的人群時,原本因為過於震驚神智還有些不清,心裡一直不願意相信的他呆若木雞,強撐著如同行屍走肉般走了幾步,就一下子跌倒在地,瞬間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相比太子對永樂帝的感情畏多過敬,懼多過愛,朱瞻基對於永樂帝卻是真真切切的孺慕之情,他自小是仁孝皇后和永樂帝身邊長大的,深受祖父祖母的喜愛,永樂帝對他而言,是祖父,也是父兄,是師長,也是良朋。
他哭的,比文華殿里的任何一個人都要悲傷、哀切。
然而,再悲傷再難過,仍然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好在,楊榮這次帶回了天子遺詔,太子繼位自是名正言順,這也令留守在京輔佐太子的官員們慶幸不已。為防生變,太子朱高熾當機立斷,命皇太孫清揚朱瞻基率領京管轄左軍都督府的鎮南衛、驍騎右衛、龍虎衛共計萬人的精銳之師,立刻趕往大寧發喪。
同時,太子朱高熾以太子令調動直屬皇帝管轄的親軍上直二十六衛,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衛所,將整個亦師守衛的固若金湯。
當時在文華殿里聽到天子駕崩消息的所有官員,都留在宮裡等候朱瞻基到達大寧的邸報。
儘管,一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朱瞻基的眼皮子都直打架了,腦子裡卻仍然轉個不停。
一幕幕,一場場,都是他與永樂帝在一起的場景。
皇爺爺過問他的功課,皇爺爺教授他騎射,皇爺爺帶著他處理朝政,皇爺爺為他親選師傅……
甚至,剛剛及冠,就封他了做皇太孫。
皇爺爺什麼都為他想到了,卻沒有享到他一天的福,甚至,他至今沒有兒子,也成了皇爺爺一直抱憾的事。
從前永樂帝在的時候,朱瞻基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無依無靠,而今,他突然生出一種孤零零的感覺。
父王,即將登基為帝,自己並非他最喜愛的皇子,君臣父子,自己會像父王從前一般,擔憂父子相疑嗎?
這一刻,他理解了祖父永樂帝,也理解了太子朱高熾。
一定要將皇爺爺的靈柩平平安安接回來,讓父王順順噹噹的登基為帝。
望著大寧城裡的燈光,朱瞻基再次揚鞭催馬前行。
命陽武侯薛祿留守大寧后,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孫朱瞻基會同英國公張輔,安遠侯柳升、寧陽侯陳懋等人領軍護送永樂帝龍馭至京,皇太子、親王及文武群臣皆身著衰服,於京郊哭迎至大內,皇太子親扶靈柩奉安於仁智殿,加殮納梓宮。
京城裡,從聞喪之日起,寺觀就各鳴鐘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
宮中設几筵,朝夕哭奠。百官素服,朝夕哭靈思善門外。禮部定喪禮,宮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諸王、公主,從穿孝服之日開始,斬衰三年,二十七個月方能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