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高宴無好宴 中
孫清揚擔心的時候,朱瞻基正在前殿的小書房裡,和永樂帝兩個人談話,祖孫交心。
宴席還沒開始,鹿肉還沒有上來,永樂帝就將朱瞻基召進了前殿里的小書房,留下太子朱高熾招待各地藩王。
小書房就在前殿側邊的裡邊,相當於裡面有一個小套間,古時候的會客之所,都會有這樣的建築布局,一來方便在飲宴之中有人不適可以暫時歇息,二來也方便單獨會見某位客人,處理書信、帳目這些較為隱密的私事,因此屋裡備有書桌和文房四寶。
當然皇宮裡的這種小書房,格局更大——甚至用八扇繪有花鳥的楠木屏風隔斷,後面擺了一張供人臨時休息的床榻。
兩人在書房中落坐后,有小內待立刻端了茶水進來,斟好茶后,又悄然地退了出去,守在門口,以防有人打擾。
朱瞻基欠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不知皇爺爺召見孫兒,可是有什麼事要吩咐么?」
永樂帝面色凝重,問出來的話,卻令朱瞻基大感意外,「最近,你的學業如何?」
自己加冠都已經多年,這麼多年,皇爺爺都不曾問過學業了,何以今天會扯出這個話題?
心裡雖然疑惑,朱瞻基面上卻半分不顯,如同舊日里永樂帝問他這個話題一般,老實做答:「承蒙皇爺爺關心,孫兒近日正在重讀《史記》,遇有疑惑,總會請教先生與之探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分毫不敢有所託大。每日晨起,會習字練劍,一日也不敢懈怠。
永樂帝微微頷首,「嗯,朕給你找的師傅,都是德才兼備,學富五車,品行端方之人。你不光對他們要以弟子之禮相待,尊崇恭敬,不得以皇子身份傲慢無禮,於諸多大事上,還應該倚重倚仗。」
朱瞻基愣了一愣,這些話,彷彿和皇爺爺舊年裡交待他的似曾相似。
「是,皇爺爺,孫兒謹尊您的教誨。」
「瞻兒,你說,爺爺是不是該將這大明江山交給你父親了?」永樂帝忽然話峰一轉,神色由凝重變為輕鬆。
但這話題,分明比方才所說的嚴肅許多,皇爺爺這性子,越發喜怒無常了。朱瞻基心裡有些擔心。
他微微一怔,旋即說道:「皇爺爺何出此言?您正在春秋鼎盛之時,怎麼會生出這樣的想法呢?」
永樂帝淡然一笑,「可朕聽說了一些議論,說太子在太子的位置上呆得太久了,久得他已經不願意再等待了,你怎麼看?」
是誰會說這樣的誅心之話來挑撥離間?皇爺爺是不是又起了疑心?
朱瞻基連忙起身撩袍跪下,「這些年來,離間皇爺爺和父王的傳言何其多也,從最初皇爺爺立儲開始,就一直紛紛揚揚,皇孫也時有耳聞,孫兒覺得,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皇爺爺於此,必有考慮,不管是以子孫的身份還是做為臣子的立場,父王和孫兒只管靜候聖裁就是,不需理會那些個嚼舌根子的話語。」
「好啊,瞻兒,你們父子同心,好啊!只可惜,你那父王,並非最喜愛你,你如此回護於他,朕卻擔心百年之後,他不肯順利將皇位傳給你。」
永樂帝用手指著朱瞻基,說道:「這屋裡沒有旁人,朕既然問你,你就老老實實的回答,你說,你父王是不是不喜你?」
朱瞻基笑著起身,坐回到椅上,「父王也並非皇爺爺最喜愛、疼愛的兒子,皇爺爺當年甚至有易儲之意,何以這麼些年,對父王的愛重遠超過二叔、三叔他們呢?」
永樂帝笑起來,「好小子,竟然學會將你皇爺爺的軍了。」
他嘆了一口氣,「到了現在,也就是你能和朕說說真話了,你父王見朕,向來是木訥少語,噤若寒蟬,臣子們更不消說。這當年的事情,說起來,朕確有易儲之意,雖然眾人都認為,你父王是燕王世子,燕王為帝后,他就該順理成章的坐上太子之位,但朕當時確實更中意你二叔。」
「武功方面,你也知道,他很像朕。文治方面,他不及你父王,也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罷了,其實他即使在軍中,一直未忘讀書,其書法豪放大氣,自成一格,詩詞文章寫得也很好,尤其是他幾次救朕於萬難之境,朕曾含蓄地對他說過,一旦成事,欲立他為太子,立了你父王,就是對他食言。」
朱瞻基默然。
永樂帝看了他一眼,問道:「怎麼?你是不是覺得朕這麼想錯了?」
朱瞻基深深吸了口氣,說道:「其實孫兒亦認為,君正,則居其位;君不正,則應奪其位……倘若父王真是無能,即使扶上了那個位置,早晚也會失去,甚至,失去的不是那個位置,而是天下。」
「孫兒大膽揣測,皇爺爺您英明神武,乾綱獨斷,之所以後來會選定父王,並非像坊間所傳聞的,是因為皇祖母,朝臣或者孫兒的原因,這些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皇爺爺您心中已經有了考慮,因此,才會順水推舟,這麼些年,皇爺爺對父王反覆考校,其實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永樂帝當年,就是發起了「靖難」,以清君側之名,改朝換代,從燕王變成了皇帝,所以朱瞻基所說「君正,則居其位;君不正,則應奪其位。」之話甚得他心。
他笑而不語,沉默了片刻,方道:「不錯,朕不瞞你,立你父王為太子這件事,朕當時確實是心裡有了主意,才定下來的。坦白說,你父王寬厚宏博,王者之氣充乎天地之間,性情仁厚,頗具王者之風。而且,靖難四年間,他獨鎮北平,一直是言行識度,治理政事井井有條,這些年多次監國,端重沉靜,體恤民情、處事寬和……」
「朕其實很滿意你父王對政事的精道,對手足的寬仁,當時之所以難以取捨,實在是因為你二叔、三叔也各有所長,均非庸碌之輩,而你父王過於仁弱,朕擔心他將來會遭人脅迫。而且,你父王自小喜文厭武,身體不好,他的肥胖已經不是鍛煉或者節食能夠奏效,於這天下而言……等他到了一定年紀,只怕日日會纏綿病榻,如何治理這萬里河山?」
「然而,有了你,朕的這些顧慮就全都打消了。」永樂帝的語氣里滿是驕傲和自豪。
「瞻兒,你知道嗎?朕當時之所以能夠下定決心,除開長幼有序,嫡庶有別所限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你自小敏慧異常,假以時日,定能夠文成武就,兼具你父王和二叔之長,故而朕與你皇祖母,對你愛若掌上明珠。朕選擇了你的父王,就同時選擇了承繼大統的皇孫,這樣,即不用擔心壞了立嫡立長的規矩,導致後世子孫,有樣學樣,使得我大明皇位之爭,永無寧日,也不用顧慮你父王英年早逝,後繼無人!」
「皇爺爺——」
永樂帝抬了抬手,「朕知道,如此談論你父王的身體,對你來說是很困難,但有些事情,並非視而不見就不會發生。你父王如今,坐立皆喘息不停,如此文弱,實非國家之福。」
「真是可惜。」永樂帝嘆了口氣,「幸好有你,能夠得朕親養培育,得以文武雙全,實現皇爺爺對這大明江山未竟的雄心。古今至理,取天下以刀兵,治天下以仁義,只是咱們中原屢遭夷狄凌辱,蓋因歷朝待之以仁義,多受其反噬;待之以斧鉞,卻至少能保一世太平,然而,連年戰火,導致國庫盈竭,百姓重賦辛勞,亦非久長之計。」
「所以,瞻兒你要記住,恩威並濟,切不可學那漢唐,起初有橫掃天下之威,卻在三代之後刀兵入庫,軍將解甲,落得頹敗一途……治道恆以禮法,禮法重在教化,然而,夷狄還有個別刁民,卻並非教化就能臣服,需得有強大的武力,令其震服,亦需國富民強,民生才能得以緩息,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蓋因衣食足才能知榮辱!」
「所以,你二叔和三叔的有些伎倆,朕知道,甚至縱容,並不只是因為他們是朕的兒子,不忍處置,還因為,若這些事情,你父子都應付不來,將來何以能治理天下?這一點,你父王很好,能夠以仁治得天下,你也很好,恩威並重。但你要記得,他們的身上和你一樣,皆流著朕的血脈,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一點,你要向你的父王學習。」
可他們分明是不死不休的架勢,難道一次次放過他們,一次次給他們機會謀害我們父子嗎?朱瞻基一向對他父親的過於寬厚不以為然,聽到永樂帝如此說,不免腹誹。
見朱瞻基不接話,永樂帝何嘗不明白他心所想,他嘆了一口氣,「瞻兒,皇爺爺當初接手建文的爛攤子時,何嘗不想殺個痛快,坊間傳聞朕殺人如麻,但你也知道,即使那方孝儒,朕憐他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也是一再忍讓,誅他十族,固是朕一時盛怒之舉,何嘗不是他沽名釣譽的帶累?除他之外,甚至謀反重罪,朕都不曾真正誅滅九族。」
「暴戾殘忍,有絲毫違逆便重罰不殆,固然能夠震攝天下,但臣子若因此懼怕,能人高士隱匿不出,願意出山輔佐的人寥寥無幾,就非為君之福,朕當年殺戮了一批不願臣服的文官,但對於那些戰功赫赫的武將卻著實是優撫,就是知道,一殺一放,張馳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