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明時思解慍 下
永樂十九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大明王朝正式遷都,北平改稱北京,也稱京師。從前的京師——金陵,也就是南京,成為了陪都。
在這一天里,朱瞻基查到了孫清揚本應立為太孫妃卻換成胡善祥的秘密。
原來,是王月蓉通過袁天師,向永樂帝進言孫清揚八字於皇太孫有妨礙,不宜為正妃,恐會給皇太孫帶來血光之災。這話可是太犯永樂帝的忌諱了,若不是顧及到朱瞻基對孫清揚的情份,只怕連嬪妾都沒有她的份。
至於占卜得出「宜向濟水畔求佳偶」,卻並未作偽,只是王月蓉在永樂帝跟前說孫清揚家鄉雖在鄒平,卻遷了戶籍到永城,算不得濟水之人,倒是錦衣衛百戶胡榮,是濟寧人,家裡幾個女兒如花似玉,可以看看有無合適做太孫妃的。
本意是選相貌更好些的胡家二女和四女,但袁天師合了八字,卻是三女胡善祥和皇太孫的八字更合適,適合當正妃。
「母妃,您看這件事怎麼處理?」
太子妃當然明白他的心思,看著他頗有深意地說:「這事是父皇定下的,還能怎麼處理?不過是將錯就錯罷了。況且,那袁天師也說了,他之所以順水推舟,也是因為清揚命格里合當有此一劫,他也不敢逆天而為,要不然當時直接說清揚不能隨侍於你,豈不更稱王月蓉的心意?事情既然已經如此,您就接受吧,別再為此煩惱,畢竟太孫妃也是個好的。」
當日王月蓉的確是讓袁天師給永樂帝說,孫清揚不宜留在宮中,甚至應該處死,方能保明朝萬年基業這些話的。
但王月蓉不信命,袁天師卻是知道人的命運自有天理註定,他算到孫清揚有此劫難,可以因勢利導做個人情,卻不敢逆天命而為,將孫清揚的至貴之格改成賤格,因此只在永樂帝跟前說,可為貴嬪,但家勢不宜隆昌,且不能讓其凌駕太孫妃之上,不然對皇太孫,還有國運都會不利。
永樂帝當時問他可否除掉,或者不讓其進宮時,袁天師也說,那樣的話,反倒會引來更大的災禍,不如就放在眼皮底下,壓制著,反倒沒事。
所以孫清揚雖然嫁於了朱瞻基,卻一直不為帝喜。
這也是朱瞻基其他妃嬪的家人都能升官發財,唯孫清揚之父仍然當個九品小吏的原因。
朱瞻基一拳砸到桌上,「憑什麼清揚該受這無妄之災?那袁天師當初能夠說謊,焉知他這話不是在搪塞我們?」
「母妃信那袁天師可以順水推舟,卻絕不敢妄自胡說,他是窺破天機之人,如果胡說八道,於他自己也是有損的。瞻兒,既然他說了,清揚命中若註定貴不可及,上天自會有相應的安排,叫你不要擅自做主,幫她避難反倒牽累了她,你又何必執意如此去害她呢?」
「先不說天意,以你皇爺爺的性情,他會認為自己當日做錯了嗎?你強要揭穿當日之事,只怕又要死好些人,這宮裡,已經死太多人了,母妃不許你如此任性。」
看到太子妃一臉擔憂,朱瞻基嘆了口氣,他何嘗不知道袁天師既然肯在他面前坦承此事,就是知道這事只能做罷,自己不但不能揭穿這事兒,甚至袁天師也不能動,不然,就會像父王當年一樣,被扣上擅自做主的名頭,遭到彈劾和皇爺爺的猜忌。
正因為受永樂帝的疼愛,所以朱瞻基比他的父王太子朱高熾更清楚,永樂帝的禁忌在那兒,什麼事情不能碰。
能夠窺破天機的欽天監、能夠煉製長生不老仙丹藥的靈濟宮,都是永樂帝一碰都不能碰的禁忌。
好在袁天師袁忠徹雖然為人不像他的父親袁珙那般忠直,與朝臣不和時,他甚至會利用自己相術高超這一點,根據「相法」在永樂帝面前攻擊別人,但只是將別人命中的弱點指出,並不會無中生有,胡編亂造。
朱瞻基無奈地說:「兒臣知道,這事須從長計議,好在袁天師已經答應兒臣,勸導皇爺爺少服丹藥,有他進諫,皇爺爺或者能夠聽得進去,這也算他將功贖罪吧。」
太子妃嘆了口氣,她知道朱瞻基並未放棄那個念頭,只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罷了,只盼著太孫妃胡善祥這一胎是個龍兒,也斷了今後的波折。
雖然虧欠了清揚,但和正妃被廢這樣的動蕩相比,她覺得一動不如一靜。
思忖片刻,太子妃說道:「既然如此,這件事就不要再宣揚了,至於清揚,想來也不會計較這些個位份上的得失,她是個大氣的,明白母妃和你的苦衷,她會體諒的。」
朱瞻基嘴角浮現一個嘲諷的笑容,「母妃是說,乖孩子就該吃虧,該忍讓嗎?」
「母妃不是那個意思——哎,事已至此,我們私下裡加倍待她好就是,何必說給她聽,讓她也徒增煩惱呢?那袁天師不也說了,『命里有時總究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嗎?」
朱瞻基不以為然,「那些個相士們神叨叨的話母妃您倒聽得進去。」
太子妃正色道:「瞻兒不可妄言,那袁天師是有些真本事的,昔年裡你皇爺爺還是燕王的時候,曾在府中設宴款待建文的文武官員,讓袁天師給他們相面。他曾說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氣浮;布政使張昺,面方五官小,行步如蛇;都指揮謝貴,臃腫早肥而氣短;都督耿獻,顴骨插鬢,色如飛火;僉都御史景清,身短聲音洪亮……」
「那些人當時雖然富貴,後來都都會依法處死。『靖難』之後,你皇爺爺登基為帝,那些人確實做為逆黨都處死了。」
看見朱瞻基沉吟不語,太子妃又說:「袁天師能夠以一相士居尚寶寺丞,進少卿,自有他的本事,就是你父王當年,也得過他的好處,他斷人生死、前程,無一不應驗,你將來也有需要倚重他之處,切莫輕慢於他。」
「母妃既如此說,兒臣禮待他就是了。」
話雖如此,直到三月里,永樂帝聽從袁天師所說,減服了丹藥,朱瞻基才對他真正有了改觀。
*
晚膳時,朱瞻基忽然放下筷子說:「清揚,哪天找袁天師給你再看看相吧?」
「再?」孫清揚覺得奇怪,她咽下嘴裡的淮山牛肉,方才說道:「怎麼先前袁天師給我看過相嗎?」
朱瞻基情知失口,若無其事地道:「你們不是都和我合過八字嘛?那也是看相的一種。我是說,讓他當面給你看看。你不知道,這袁天師頗有些道道,他今個入待皇爺爺,終於勸得皇爺爺少服丹藥了。」
孫清揚知道此事,自從去年王貴妃病逝前提及永樂帝的頭痛風因丹藥而起時,父王和皇太孫他們就沒少想辦法,但在此事上,皇爺爺非常固執,朝中任何人都不能勸諫,有人甚至因為勸阻罷官丟命。
因為有了先前求得徐真人仙方藥到病除之事,所以這些年永樂帝每逢有病,就遣人到靈濟宮去問神,遷都之後,甚至在京城再建了靈濟宮,把那些個道士們都搬了過來,雖然他所服丹藥,藥性多熱,服后痰塞氣喘,脾氣暴躁,以至說不出話來,但因為有前車之鑒,沒人敢再去勸他。
她好奇地問,「怎麼袁天師的膽子這樣大?父王和殿下都不敢勸,他倒敢說出來?」
朱瞻基笑起來,「所以我說他有些道道啊……」將當時的情景給孫清揚講了一遍。
隨侍時,袁天師直接就和永樂帝進諫,「皇上近日痰重音啞,時而頭痛欲裂,依微臣所見,此乃痰火虛逆之症,實是因服用靈濟宮的丹藥所致。」
永樂帝大怒,反問他道:「仙藥不服,難道依你之見,應該去服凡葯嗎?」
袁天師也不辯駁,只跪下后不斷叩頭大哭,他哭得情真意切,肝腸寸斷,以致引得永樂帝跟前兩個心軟的小內侍也跟著哭起來。
永樂帝惱怒地命人將內侍拖出去鞭打,然後說:「你袁忠徹哭,難道朕就會死嗎?」
袁天師不發一言,誠惶誠恐地伏于丹墀之下。
許久,永樂帝息怒後方才讓他起來,而後就傳旨讓停服靈濟宮的丹藥。
那兩個被鞭打的小內侍也因禍得福,說是對永樂帝忠心不二,連升了三級。
講完袁天師如何勸服永樂帝,朱瞻基給孫清揚分析,「你想,若不是這袁天師從前所說一一驗證,皇爺爺怎麼會如此信任於他?滿朝文武,宮裡的妃嬪,我們這些子孫的話,皇爺爺一個都聽不進去,偏他說了,就能夠明白過來?還不是因為袁天師斷人生死,說人前程,從未有失。他雖未明說,但那麼一哭,皇爺爺也就明白了,懼怕真如袁天師所暗示的,那丹藥成了要命的毒藥。」
經他這麼一說,孫清揚也對袁天師產生的興趣,「真能讓他給看看,倒也不錯呢,只是這個,怕是會違背了規矩吧?」她有些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