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麗日百花明 上
「那我把你送回太子府,只說是被人從護城河救出來,咱們既往不咎,你也答應我,不將到這兒來的事情泄露半句。」
孫清揚沒有立即回答,她慢條斯理地喝完了粥,又吃了兩個小饅頭,幾口燕窩炒雞絲,方才放下筷子說:「發生什麼事了,你肯這樣大發善心?」
紀綱笑道:「難道就不能是我想表示點誠意嗎?」
孫清揚看了看他,「你覺得與虎謀皮的事情可能發生嗎?我又不是三歲小孩,別哄騙啦,說吧,究竟發生什麼事,你會改主意送我回去。」
「你逃了以後,我仔細想了想,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麼留你在身邊,一來,會引發我身體里的盅毒,二來,我派去找你母親的人帶回話來,說放了你,一切好說,否則免談。她用毒之妙之精,我已經知道了,若再僵持下去,只怕不等我要了你的性命,就先丟了自己的。而且,東宮那邊,太子已經發話要請聖旨搜宮,萬一皇上准了,搜到這裡來,大家都不好看。」
孫清揚輕聲問,「你是怕連累這宮裡的娘娘?」
紀綱苦笑,「我負她良多,若她再因我受到牽累,豈不有違我本意。其他的,你不必多問。只說同意不同意吧?」
孫清揚沉默片刻,「你找套我能穿的衣服來,不可能我被人救起了,還一直穿著濕衣服在身上。」
「好,沒問題。還有,你能不能照著昨日那樣,再倒一杯酒給我喝?是你母親說的,唯有如此,我才能不痛。」
孫清揚覺得這要求莫名其妙,但看著紀綱一臉痛苦不堪,就依樣倒了一杯給他,「這裡頭可是有斷腸散,你想清楚。」
紀綱一飲而下,片刻之後,蒼白如紙的臉色就恢復了正常。
看到安排的人將孫清揚蒙上眼睛帶走後,紀綱想起她臨別前說的那句話,「看在你這個人還不錯的份上,我勸你一句,你若真為了她就收手吧。你這樣下去早晚會出事的,當今聖上,並非草包。」
自己何曾對她不錯,不過是懼於她母親的名頭,董妙然敢說那樣的話,只怕是根本不怕自己對她女兒怎麼樣,而自己腹內的絞痛,真如她所說,得再喝一杯有斷腸散的酒才能緩解。
寧得罪閻王,莫得罪唐門,寧惹上唐門,莫惹上妙娘。
這句江湖中的傳言,原來竟是真的。
既然,現在不能動董妙然,那就再緩緩,等到自己有足夠實力的時候,再和她們一家算總帳。
至於孫清揚這個漂亮的小姑娘,雖然聰慧,卻太過心軟,也很好騙,竟然相信自己編出來不負這宮裡娘娘的鬼話,不知道自己和這宮裡只是互相利用罷了,以後,只怕還有好戲可瞧。
紀綱覺得,自己幾乎有些迫不及待等她長大,想來,這樣一個妙人兒長大了,看到她在自己身下掙扎逢迎,一定別有樂趣。
要不是自己從來沒有御童女的愛好,又害怕董妙然的報復,這一次,她孫清揚哪裡能走的如此輕巧。
哼哼,等著吧!
結果,還沒有等孫清揚及笄,紀綱就等來了自己的死期。
隨著權勢的高漲,永樂帝的寵信愈濃,紀綱也越發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甚至想看看王公貴胄們在永樂帝面前敢不敢說自己的壞話。
每年的端午節,宮裡都會舉行射箭比賽:選一棵柳樹上的枝條,將枝幹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其露白,當作靶心。然後大夥縱馬飛馳,同時彎弓搭箭開射,凡是射斷柳干而後又能騎馬接住斷柳的贏家,將會獲得皇上的重賞。
永樂十四年的端午節,紀綱學秦代的趙高指鹿為馬,他對錦衣衛鎮撫龐英說:「我故意射不準,你把柳枝折下來,大聲呼喊說我射中了,看看眾人有沒有敢出來糾正的。」龐英按照紀綱的話做了,在場的眾人竟紛紛附合。
永樂帝卻為此起了疑心。
很快,關於紀綱種種不法行為的密報就放到了永樂帝的御案之上。
矯詔自各地鹽場取鹽,需索無度,數年來索取食鹽,計價數千萬兩白銀。
利用權勢,擅自徵用官船,為其運輸私貨,中飽私囊。
私養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將截留的大批新式火銃及武器甲胄,並數以萬計的刀槍、盔甲和弓箭,藏匿於私宅。
借糾察百官及查緝謀反事之便利,構陷、勒索各地富商,至於搜刮民間商戶、奪取百姓田產,數不勝數。
都督薛祿納妾,其見該女子貌美,欲奪不得,心中大忿,於宮中偶遇薛祿,竟動手毆打,致使薛都督腦裂幾死,迄今留下隱疾。
浙江按察使周新受到其誣陷,以謀反罪被處死。
負責皇宮選秀事,各地送來的美人到達京師后,挑出絕色美人藏於自己家中私納。
將囚禁死牢之中的解縉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活活凍死。
閹割良家幼童百餘人,充入后宅侍候內眷起居,儀同帝王,僭越,大不敬!
查抄到已故吳王的冠服后,私自隱藏在家中,有時還穿在身上,命令左右飲酒祝賀,高呼萬歲。
……
.
永樂帝萬沒想到他一直信任有加,認為忠心不二的紀綱竟然已經到了這等無法無天的地步,盛怒下詔,押送其都察院審訊。
審訊核實后,紀綱凌遲處死,全家男女老少發配戍邊,其罪狀頒示天下。
同年十月,長年北巡的永樂帝返回京師時,又查知漢王朱高煦私自挑選各衛壯士,募兵三千人,不隸屬兵部,縱使他們四處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將其兵士擒獲懲處后,朱高煦竟然手持鐵勺將徐野驢擊殺。
同時,還查到平日里,朱高煦僭用御用車馬器物等違法之事數十樁。
忠心臣子謀逆,親生兒子犯上,永樂帝不覺心灰意冷,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朱高煦的過於寵愛,才是令他生出不軌之心的根源,這一次,他下了決心要重重懲處,命宮人褫奪了他的冠服,將其囚禁於西華門內,並準備廢為庶人。
太子朱高熾仁厚,抱著永樂帝的腿痛哭流涕,拚命為弟弟求情,說都是漢王身邊人做的壞事,求永樂帝寬恕。
永樂帝雖然答應了太子所請,卻將漢王朱高煦的天策三衛削減掉兩衛,又處死了幾個他身邊不知勸誡主子的謀臣,命朱高煦來年三月遷封樂安州,不得再繼續羈留京師,非詔,不得入京。
至此,太子的地位方才真正穩固。
漢王就藩樂樂州的這一年,正是永樂十五年,皇太孫朱瞻基已經十九歲,虛歲二十,到了可以娶親的年紀。
經過數年挑選,永樂帝的心裡已經有了合適人選,卻在準備下詔的前夕,改變了主意。
據說他通過占卜得出「宜向濟水畔求佳偶」,故而將原籍濟寧的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胡善祥選為皇太孫妃。
彭城伯夫人坐在太子妃的昭陽殿里懊惱地說:「我進宮和皇上說,清揚原籍是鄒平,就在古濟水之畔,西邊是濟水之陰的濟南,北邊是濟水之陽的濟陽,比胡善祥更應那占卜之言,他卻說聖意已決,不會更改,我千懇萬求他才吐口說選清揚為太孫嬪,若皇上執意如此,豈不枉費這麼些年我們對清揚的悉心栽培,如今換成一個不知底細的人,以後還不知是什麼情況。要不,你和太子殿下再進宮給皇上說說?」
坐在椅上一直閉目不語的太子妃睜開眼睛,「夫人糊塗了,父皇此舉,是在敲打太子呢。既然說聖意已決,我們再為此去求情,不但會惹得父皇不高興,也會令他和太子生出嫌隙,父皇此舉,只怕是因為清兒當日是你以同鄉之誼舉薦進宮的,他擔心兩朝帝后均出自一隅,外戚做大,會危及社稷。」
彭城伯夫人愕然,「你是說,皇上因為你將來會為後,若是清揚再成了太孫妃,等於兩個皇后都出自一地,所以才臨時改了主意?可之前,他又不是不知道清揚和我們的同鄉之情,宮裡的各位娘娘,不也一直對清揚很滿意,認為她天資聰慧又心地仁厚,堪當重任,皇上也對她一直頗多讚譽,怎麼會因為這個原因轉眼就變了呢?」
「天恩難測,究竟是什麼原因,我也沒有查出來。雖說現在漢王就藩了,東宮終於從風雨飄搖走到了太平時節,可是,那暗處盯著的眼睛卻巴興不得我們出點錯,這件事,還是依父皇的意思,不要再去求告了。皇上是金口玉言,既然說了,斷無更改之理。母親,我們犯不為了此事忤逆皇上,端重沉靜,恭敬順從,才能保得東宮太平長長久久,也只有東宮穩固了,我們張家,才有後世的榮華。太子當日為漢王求情,一來是兄弟情深,二來,也是怕不去求情,皇上會認為他並非仁君,東宮必須以帝意馬首是瞻,從前如此,而今更要如此。」
聽到太子妃並沒有像平日一樣按君臣之禮叫自己夫人,而是喚了聲母親,彭城伯夫人知道,此事,只能至此為止了。
沉默片刻她才開口說:「可是,瞻兒的性子,卻是外圓內方的,他心裡是有大主意的人,和清揚又是兩小無猜,情意深厚,這事只怕他未必能夠依從,等到殿前選妃時,我怕他會出亂子。」
「此事,我也想到了,就讓清兒去勸他吧,我相信她會將此事處理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