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馬放南山(大結局)
陳子明病了,還病得不輕,饒是一眾太醫國手們常駐陳府隨時問診,可月余的調養下來,病情卻依舊不見有太大的起色,這等消息一經傳出,天下為之震動不已,去陳府探訪者不計其數,便是連李恪這個帝王都屈尊親自去了幾趟,可除了好言籍慰之外,卻是誰也無甚旁的法子可想。
永隆六年八月初九,陳子明以病體難愈為由,請辭尚書左僕射之職,帝不允,親至陳府,溫言寬慰,言稱讓陳子明多多休息,朝廷之事不急,一切可待病癒之後,再行計議也不為遲,陳子明當場雖是諾諾,可隔了幾天,卻又再次上了本堅辭,帝再次不準,數日後,陳子明又上了第三本,還是堅持要請辭,言曰關中乾熱,不利養病,懇請能准其攜家去往杭州修養,待得病癒,自當再回朝效力,帝無奈,召諸般重臣以議決之。
「子明乃朕之肱股,社稷之干臣也,今,其執意要請辭,朕甚是難決,卿等且都說說看,朕當何如之?」
李恪的心情似乎很是不好,面帶愁容不說,問話的語調也自低沉得很,明顯就是一派憂心忡忡之模樣。
陳子明在朝二十餘載,為相十數年,門生故吏眾多,旁的不說,能得以躋身重臣之列者,便有一大半曾受其提攜之恩,從感情上來說,諸般臣工自是都不願見陳子明正值盛年便告病歸去,問題是生老病死乃天之主張,半點不由人,諸般臣工們雖不願,也自不敢說要強留,一時間對李恪的提問,還真就不知該如何應對才好了。
「陛下聖明,微臣以為陳大人功高蓋世,文武兼備,確是古來少有之聖賢也,其之去職,乃我朝廷之巨大損失焉,著實令人扼腕,然,為陳大人病體著想,竊以為當準其告病,依當年衛國公之舊例,加特進,留京安養,社稷若有大事,也好隨時徵詢,此,微臣之淺見也,還請陛下聖裁。」
一派死寂中,卻見文臣隊列里人影一閃,禮部尚書許敬宗已是大步搶到了殿中,朗聲提出了自個兒的見解。
「嗯,這主意不錯,朕看著可行,諸公以為如何哉?」
許敬宗話音方才剛落,李恪也不等諸般臣工們有所反應,便已緊著表了態,而後么,方才假惺惺地問詢了下諸般臣工們的意見,毫無疑問,許敬宗所言本身就是李恪的意思,這兩位明顯是套好了的。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此議恐有不妥之處。」
能成為頂級朝臣的,自然不會是愚鈍之輩,這一見李恪與許敬宗在那兒一唱一和,又有誰會不清楚聖意是怎生回事,於是乎,稱頌之聲頓時便大起了,可就在此時,卻見中書令來濟大步搶到了殿中,亢聲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哦?愛卿所言之不妥何在,嗯?」
李恪本正打算順勢下最後的決斷呢,冷不丁被來濟這麼一打岔,眉頭自不免便為之一皺,語帶一絲不耐地發問了一句道。
「陛下明鑒,衛國公當年乃是腿疾,只是不便於行而已,留京安養自是無妨,然,陳大人此番之病卻是操勞成疾,關中夏旱冬寒,實不利陳大人之休養,竊以為當準陳大人去杭州調養為宜。」
哪怕瞧見了李恪的不悅,來濟也自不曾稍有退縮,沒旁的,不止是因陳子明對其有提攜之恩,更是因著前幾日陳子明便曾慎重拜託過,為報恩故,哪怕可能會觸怒李恪,來濟也自顧不上那麼許多了的。
「唔……卿等都議議看好了。」
李恪本心是不願讓陳子明繼續屹立朝堂之上的,倒不是擔心陳子明會起反心,真正在意的其實就一條——陳子明的存在,已然影響到了他李恪的權威,而這,是身為帝王所斷不能容的,正因為此,陳子明的請辭,於李恪來說,自是再好不過之事了的,然則李恪又不願讓陳子明離得太遠,沒旁的,如此多年的相處下來,李恪很清楚陳子明的才幹與宏觀能力,在國之大政上,李恪還想著倚重陳子明的能耐,正是出自此等考慮,他才不想讓陳子明遠去江南,問題是來濟所言乃是正理,李恪雖是帝王,也自不敢強行駁斥了去,只能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將難題丟給了諸般臣工們。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來大人所言不無道理,為陳大人之身體著想,還是准其前去杭州為宜,若得陳大人病癒,則社稷大幸也。」
「陛下,微臣附議。」
「陛下,老臣亦附議。」
……
諸般重臣里受過陳子明恩惠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些,先前是沒人帶頭,大傢伙不敢隨便開口,而今么,有了來濟打頭陣,似吏部尚書李恆、戶部尚書韓瑗等自是都樂得順水推舟上一番,如此一來,朝議自然也就成了一邊倒之勢。
「既如此,那就依諸公之意好了,朕意已決,封陳曦為杭國公,晉太傅,准杭州養病,著將杭州行宮改為公主府,賜陳家為用。」
眾意難違之下,李恪雖有所不甘,卻也不好再固持己見,略一沉吟之後,便即下了最後的決斷。
「陛下聖明!」
李恪的恩旨既下,諸般重臣們自是不會有甚異議,齊齊稱頌也自屬理所當然之事,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五月的西湖無疑是最美的季節,半湖碧綠的荷葉間,朵朵或紅或白的蓮花開得正艷,夕陽下,晚風吹過,盪起一湖的漣漪,值此良辰美景,揣上壺美酒,於湖邊的柳樹下垂釣,自是再爽利不過的事兒了,當然了,這須得有錢又有閑,否則的話,又哪能享得此間之樂,毫無疑問,陳子明顯然就是這麼個主兒,自然不會錯過這等美事,哪怕半晌下來,也不曾釣到多少的魚,可這等閒情逸緻卻是難得得緊。
二十年過去了,自打離開長安,定居杭州,已是整整二十年了,哪怕每日里總流連在西子湖畔,可對西湖之美,陳子明卻是怎麼也看不夠,但凡無事,總要在此逍遙上大半日,或是釣釣魚,或是遛遛狗,要不便是陪妻妾們泛舟湖上,日子當真過得有若神仙一般爽利著,眨眼間,二十年的歲月就這麼過去了,快得有若白駒過隙一般,真叫人感慨萬千不已的。
要說感慨,陳子明心中的感慨當真多得數不勝數,二十年來,大唐不單掃平了周邊諸國,更是以水師以及新軍遠征八方,先後蕩平了整個亞洲,勢力遠及歐、非,甚至連美洲都已踏上,帶回國中的奇珍無數,大唐已然成為了天下共主,無數小國前來朝聖,舉世皆以成為大唐之民為榮,執政近三十年的李恪也就因此成了千古最偉大的帝王,當然了,這一切的一切,陳子明都只是看著,卻鮮少再管朝中之事,哪怕李恪專程派人來問策,陳子明大多數時候都是保持著沉默,唯一發表意見的就是在對美洲的征服上——陳子明關心的不是戰事本身,而是物種的收集,在他的建議下,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大量南美的優質作物引進了中原之地,糧食產量就此年年攀新高,大唐的人口繁衍也因此陡然提速,從貞觀末年的四千五百萬不到劇增到了一億兩千萬之多,開歷朝歷代所未有之盛世。
於陳子明而論,大唐繁華也好,強盛無敵也罷,那都是早就已預見得到的事兒,與有榮焉之餘,也自不會太過在意,真正讓他每日里笑口常開的是他陳子明有后了,不單有后,還有不少——陳子明本人子息不多,攏共也就只有一子一女,可其子陳舒卻是能生,二十年下來,竟有了七子八女,早已升任工部尚書的陳舒自己沒太多的時間管教子女們,但凡滿了三歲,無論男女,全都放到了杭州,交給陳子明去管教,對此,陳子明自是樂得含飴弄孫,也自不嫌煩,到了如今,除了最年幼的兩個孫子還在杭州外,余者皆已入了仕,長孫更是已成了太原知府,其餘諸孫也各有其位,無一在七品以下者,陳家不單沒因陳子明的隱退而衰弱,赫然已成天下有數之望族,唯有蕭、裴、崔等少數幾個世家能相媲美。
「爺爺,爺爺,奶奶喊你回家吃飯了……」
說到孫子,孫子就到了,這不,就在陳子明感懷不已間,他那年僅四歲的幼孫已是有若小鹿般蹦蹦跳跳地從遠處跑了來,一邊跑著,一邊還奶聲奶氣地嚷嚷著,小臉蛋上滿是洋洋之喜氣。
「好,好,好,回家吃飯去,來,爺爺抱。」
儘管已是六十齣頭的人了,可陳子明的身體卻依舊好得很,這一見愛孫跑了來,哈哈大笑著便迎上了前去,一把將小傢伙抱了起來,愛憐地用袖子擦去了其鼻尖上的汗珠子,笑呵呵地便往不遠處的陳府行了去,夕陽下,一道寬闊的背影越拉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