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風雲突變(一)
科舉革新事宜的正式詔書下得很快,早朝剛過,午後便已下達,接旨后,李恪自是不敢稍有耽擱,與李慎配合著調度各有司衙門,群策群力,風風火火地便張羅開了,與此同時,南糧北調事宜也已是全面鋪開,一船船的糧秣輜重從江南陸續調運往幽州前線軍營,太宗更是下了猛士詔,在全國各地募集願從軍東征之武舉,朝堂的議事安排也緊著將重心轉到了東征一事上,戰爭的氣氛一天比一天更濃,卻不曾想就在這等戰前準備的緊張時分,黔州突然傳來了條噩耗——廢太子李承乾於貞觀十八年六月初一夜間嘔血而亡,太宗聞訊,為之慟哭不已,罷朝。
「大哥一向命運多舛,今去黔州不到一年即身故,實是令人扼腕,孤打算為其諸子請封,子明以為可行否?」
儘管與李承乾之間並無絲毫的兄弟情誼,可真得知了李承乾鬱鬱而終之消息,李恪還是不免有些個兔死狐悲之感,偏生府上又無人可分說這等情懷,這便著人將陳子明請到了往日里密議所在的宅院,彼此間見禮一畢,李恪便已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了起來。
「此善舉也,殿下當自為之,且,依下官看來,這等恩赦本章,就算殿下不上,也自有他人會上,既如此,倒不若殿下先上了方好,只是如此一來,朝局恐將有變矣。」
陳子明與李承乾打過的交道不少,可要說情誼么,那自是半點都欠奉,於其之死,也自無甚感覺可言,他關心的僅僅只是朝局會否引起起變化,而答案么,早已算定——會,不單會,而且變化或許還不小!
「嗯?子明此言何意?」
李恪之所以想上本為李承乾的兒子們請封,除了兔死狐悲之傷感外,也不乏顯示一下寬仁之用心,卻根本沒往朝局演變方面去想過,此際一聽陳子明這般說法,眼神瞬間便是一凜,緊著便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乃性情中人,愛子之心切矣,似李承乾這等大逆不道之輩,尤可恕其死罪,足可見心中對親情之重視,此,於諸皇子而論,雖好事,於殿下來說,卻是有大不利也,若是下官料得不差的話,司徒大人必會藉此事大做文章,順陽郡王恐將有回朝之機矣。」
早在聽聞李承乾死訊的那一刻,陳子明就已在反覆推演朝局的可能之變化了的,得出的結論其實並不甚理想,應對之策不是沒有,只是所要付出的代價並不算小,值還是不值,陳子明本人都尚不曾完全推算個清楚,正因為此,他僅僅只是先說了個判斷,卻並未急著道出應對之策。
「四弟回京?這……」
這段時日以來,儘管太宗始終不曾明言儲君屬誰,可對李恪的態度明顯比越、紀雙王要親近上許多,每每在政務上多有提點,正因為此,李恪也自不免有些飄然之感,這冷不丁聽聞李泰有著回京之可能,當即有若一瓢冷水當頭淋將下來一般,沒旁的,李泰雖是已被貶過,可畢竟還是嫡子之身份,朝中原本就有著不小的勢力在,再加上長孫無忌的力挺,鬧不好真有再起之可能,而這,顯然不是李恪所願見之局面。
「嗯。」
陳子明並未急著作出解釋,僅僅只是面色凝重地點了點頭。
「能阻止否?」
見得陳子明點頭確認,李恪的臉色當即便有些個不好相看了起來,沉吟了片刻之後,這才慎重其事地發問了一句道。
「殿下不能,下官可以,可也就只是暫時而已,代價么,恐將不小,然,若能將此事拖到陛下出征之際,倒也值得。」
當初為了能將李泰趕出京師,陳子明可是費盡了心力的,自然是不願其再次歸來,奈何太宗憐子心切,要想強行阻止,必然須得付出相當之代價,這等代價或許便是他陳子明被貶出朝去,若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怕是再難回到朝中,當然了,太宗東征也須得年余之久,倒是無所謂在不在朝中,但消能在太宗班師前後回朝,這等代價倒是可以接受,問題是到時候能不能回朝,陳子明卻是並不敢打這麼個包票,概因變數實在是太多了些,可控性太差。
「代價不小?唔,還請子明詳述一二,小王且看看值當不值當。」
在李恪看來,越、紀二王皆談不上對手,可李泰卻絕對是生死大敵,他自是不願見到李泰有絲毫再起之可能,縱使陳子明已說了代價巨大,可李恪還是不打算就此作罷,但見其一揚眉,已是慎重地出言追問道。
「若是下官料得不差的話,司徒大人想必會緊著派人去均州送信,讓順陽郡王著緊上本,以哀慟兄長之逝為由頭,誠懇認錯,而後么,司徒大人再從旁關說一二,陛下定會憐憫之心大起,稍一被慫恿,必會下詔傳順陽郡王回京,到那時,殿下勢必不能輕動,欲阻止其事,也就唯有下官以門下省之名駁回此詔令,據理力爭之下,當可緩之,然,此事過後,下官恐再難於門下省立足,十有八九要被貶出京。」
陳子明早就料到李恪會是這麼個反應,也無甚隱瞞,直截了當地便將最可能的阻止辦法以及代價道了出來。
「這……,若是讓四弟歸來,又如何哉?」
李恪在朝中最大的支柱就是陳子明了,他自是不願見到陳子明被貶去地方,更別說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還僅僅只能暫緩李泰的歸京,這無疑就是樁賠本之買賣,顯然是做不得的,至少在李恪看來是如此。
「順陽郡王可以歸京,然卻不宜早歸,若不然,局勢必大亂無疑,倘若能拖到陛下東征歸來,那倒也就罷了,概因到了那時,殿下借留守國中之利,位置已是初步穩固,任憑順陽郡王再如何折騰,也難掀起甚大浪了的。」
陳子明自是能理解李恪的顧忌之所在,只是事到如今,該作出的犧牲,怕已是免不了了的,陳子明自不會在此事上稍加隱瞞,幾句話便點出了阻止李泰早早歸京的意義之所在。
「嗯……,能否著旁人為此?」
陳子明都已將道理解說得如此分明了,李恪自不會聽不懂,只是心中明白歸明白,他到了底兒還是不願見到陳子明被貶之事發生,這便試探著提議了一句道。
「別無它法,那長孫老兒斷不會公然提議讓順陽郡王回京,只會私下裡慫恿陛下,防不勝防啊,待得詔書既下,除下官外,旁人都難有阻止此事之能為也。」
陳子明也不想被貶,今日一得知李承乾的死訊,便已不知推演過多少回了,得出的答案還是只有一個,那便是只有他作出犧牲,才能強勢擋住李泰的回京,因此惡了太宗之心,也就屬難免之事了的。
「這……」
左也是難,右也是難,李恪張了張嘴,卻愣是不知該說啥才好了的。
「殿下勿憂,下官縱使被貶,回朝也非難事,但消能去得并州,最多兩年而已,不單能再回京師,甚或還可再進上一步!」
選擇是陳子明自己做出的,他自是不願見李恪在那兒左右為難,這便笑著安慰了其一句道。
「哦?」
兩年的時間說長不長,可說短么,也不短,然則若是考慮到太宗親征高句麗一事,實際上陳子明離開朝堂最多也不過就是一年而已,這等代價雖還是頗大,可到底還在李恪的承受範圍之內,更別說陳子明還自信能再往上進一步,自是由不得李恪不為之期許不已的。
「殿下明鑒,薛延陀與高句麗皆我大唐之邊患也,野性難馴,因擔心我大唐嚴懲之故,私下早有守望相助之盟約,若陛下率大軍遠征高句麗,薛延陀必會趁機犯邊,戰事一起,下官建功立業之機會也就到了,但消綢繆得當,一舉覆滅薛延陀汗國亦非難事,有此天功在手,回朝自是不難。」
陳子明笑了笑,語調淡然地便將安排好的後手簡單地道了出來。
「唔,依子明看,父皇此番親征高句麗,結果當會是如何?」
儘管陳子明說得甚是自信,然則李恪卻不敢就這麼輕易地下賭注,猶豫了片刻之後,這才謹慎地發問道。
「先勝而後敗,無他,正面平推,非是破高句麗之良策也,無他,其兵雖弱,其地卻廣,又多山城,逐城攻克下去,終歸難免遇到難破之堅城,時日稍一遷延,嚴冬必至,大軍水土不服,不敗自敗矣!」
李恪這一問頗為的蹊蹺,似乎跑題了,可以陳子明之睿智,卻是清楚其此問的用心何在,無他,倘若東征也大勝,陳子明擊破薛延陀的功勞也就算不得突出了,頂多得些嘉獎,卻難有晉陞之可能,回朝自也就遙遙無期了去,當然了,在陳子明看來,李恪這等擔心其實是多疑的,概因陳子明一直就不看好太宗所制定的正面平推之戰略,往日里也沒少找機會勸諫太宗戰而有度,奈何太宗根本就不聽勸,陳子明也自無可奈何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