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醫道仕途> 第五十章 風水陣

第五十章 風水陣

  「大部分人先回去,以防所里有情況。」吳所長指揮著眾人,然後開始帶領一小部分人繼續朝著山上走去,陳二狗也在隊列之中,一邊走,一邊嘀咕道:「草,老子還請客呢,都讓你小子給攪合了。」


  此刻的韓旭可不知道有人在腹誹自己,他接著朝著那若隱若現,似有若無的靈氣地點走去,此刻黑山的地勢逐漸變得更加複雜,前路也基本沒有了,但是這對於韓旭來說都是小意思,腳尖輕點,一路疾行,似乎是離著那靈氣的地方越來越近了,韓旭也是越發加快了腳步,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好像是有人來了啊.……」


  韓旭來到了山上,只能說這是一片荒山野嶺,因為是冬季,樹木還是枯萎著的,翻山越嶺的韓旭,終於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過大山,韓旭竟然看到了一座道觀。初看時,很是普通,但是經過韓旭細細品味,發現此道館竟然參雜著五行八卦的精髓,還有絕佳的風水陣,可是了不得的大手筆。


  「施主,不知因何來到此地。」在韓旭靜靜品味風水陣的精華時候,一聲輕語將其帶回了現實,韓旭抬頭一看,只見一位老道人仙風道骨的站在自己眼前。韓旭道:「不知此地為何會有靈秀之氣?」


  「哦?」老道人雙目閃著精光,雖然片刻即逝,但還是沒能逃過韓旭的目光,還是被心細的韓旭抓到了。老道此刻也是很是驚奇,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碰到如此大能者,畢竟一般人是看不破自己此地有靈氣的,何況剛才這個小子分明已經發現了此地有風水陣,正在細細鑽研,真是了不得的小子。


  韓旭也是打量著老道,很有有趣。韓旭道:「不知老先生何時出現在此地?」韓旭很是好奇,這種大能者,為何會出現在石子鄉這麼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似乎是看出了韓旭的疑問,老道賣著關子,笑道:「何須關心這些浮雲呢,減免即是緣。」


  韓旭一笑,這老道也是有點意思。老道邀請韓旭進道觀敘一敘,韓旭倒是興然前往。進了道觀,不得不說裡面別有洞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道觀正前方寫著一副浩瀚的書法字,上面寫道「清靜無為」、「離境坐忘。


  「好字。」韓旭讚歎道,毛筆字寫的酣暢淋漓,蒼勁有力,可謂是上乘佳作。


  說起道觀,道觀是道士修鍊的地方,在什麼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與「道」並提的是「德」,道教經書中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於道果。」所以道教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相信修道可以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生活安樂,這是一種精神修鍊,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達到清靜無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修道,無非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都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干擾。大部分道教徒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所以雖然城市中也有道觀,但大部分道觀也同佛寺一樣位於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與世俗繁華隔絕,極力營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這樣的環境清修,返璞歸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純為綠色食品,時間長了,自然集天地靈氣於自身,成就仙風道骨,益壽延年。同時優美的環境對於尋訪名道的病人而言也大有裨益。山上空氣清新,住所幽靜,正適合病人靜養。聽風聲鳥鳴,看日升日落,參拜神仙,觀摩法術,心病一除,身體自然恢復健康

  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且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裡面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


  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后,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后,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系授予派名。而後,無論去哪裡,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只要適合。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師以後,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度師只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儘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並修習道術的教徒的通稱。《太霄琅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道士之稱始於漢,當時時指稱的範圍較廣,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為道士。北魏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規定道徒可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際,全真道等大興,制定了道士不蓄妻、不茹葷,必須出家住叢林。遂形成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兩足鼎立。道士一般是師徒相傳。道教認為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資性淳良之人。欲入道為道士、女冠者,須齎經戒、符籙在受道院造壇及對齋堂、靜室緣法。弟子受經籙須齎金銀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戒誦經,燒香燃燈,不雜塵務。 「道士」之稱始於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稱謂。一般情況下,敬稱都為道長。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稱為女冠。道士之間互稱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同樣適用,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道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


  道士中那些出類拔萃、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這些尊稱,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贈的,也算是難得的殊榮。


  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


  熟悉玄文經書和宗教儀範,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稱為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因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又全真教興起之後,規定道士不能結婚,必須出家住宮觀,只有正一教那些有妻室而不住宮觀的道士被稱為火居道士,或徑曰火居。


  而為了尋真問道而雲遊在外的道士,稱為遊方道士。《太霄琅書經》云:「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稱名為「道士」,是因為他們的行住坐 卧,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惟行道業,亦即將信「道」、修「道」、行「道」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這一點至關重要,道士們的生活內容及其特點即是由此而決定的。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也用來稱呼僧人。


  《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此外,還有稱道士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以及黃冠(以乾道戴黃冠,因為道士衣冠皆傳承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坤道。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為六種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學識淵博、修養極高的被尊為先生、真人。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於生前,或謚於死後。封贈之風,明代猶盛。憲宗時,真人高士充滿都下,真人之號遂濫。


  天師亦為道士之高級稱謂。但一般僅限於天師道張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稱,也有北魏寇謙之宗教改革時稱天師的情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